摘要:注重与时代的共情。
自2014年开播以来,家装改造类节目《梦想改造家》已携手几十位国内外设计师,完成了一百多个家庭的改造心愿,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艳的空间改造项目。目前,第11季正在东方卫视热播,在总导演段红看来,“综N代”长盛不衰的秘诀,是因为节目一直注重与时代的共情,“房屋的变迁能体现经济、科技的发展,但不变的是大家对家庭与情感的追求。这档节目以‘家’为单位,承载了10年来社会家庭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变迁。”
关注委托背后的情感诉求
用段红的话来形容,《梦想改造家》每年都在变,“拍到第11季,它最大的特点是更多元,故事元素更加丰富。每年我们都想找一些跟社会热点相关的具有新闻性的话题,节目所呈现的房屋的类型、人物的类型都跟时代密切相关。”她还记得,以前学区房话题很热,节目因此“梦改”了许多学区房;如今养老话题愈加受到关注,本季节目中也关切许多家庭的养老需求。
在已播出的节目中,设计师曾建龙便帮助来自上海的前女排国手张磊,完成了33平方米老公房的改造。张磊曾是“中国女排”的一员,代表国家出战过伦敦奥运会;职业排球之路充满艰辛,也让一家人聚少离多。他们在上海的家是一套套内面积仅33平方米的老公房,只有一间卧室,张磊每次回家都要和父母挤一间房,睡在沙发床上。老公房常有的漏水、发霉、光照差、缺少收纳等问题也一个不落。接下委托的曾建龙,也是10年前“梦改”第一季第一集的设计师。在改造过程中,曾建龙专程测量了张家父母的身高体长,并负重模拟了老年人的行动状态,力图让每一个设计都符合二老的使用习惯,从而打造康养住宅。
委托人改造前的家
新一季“梦改”延续节目在家装领域的优势资源,匹配合适的设计师对委托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打破空间限制。无论是在一平方米的空间上施展“收纳魔法”,还是解决房屋发霉、漏水、隔音差等棘手问题,设计师都以理性攻破实际的居住困境。与此同时,节目也更关注委托背后的情感诉求,以感性提供情绪价值,破解精神困局。本季的委托人中,就有必须直面“母体分离”课题的母女、需要平衡不同教育理念的小夫妻等,他们都期待通过家的刷新,找到生活的新出口。
“家”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开启本季节目之前,节目组还回访了上一季的多个委托家庭。他们中有罹患渐冻症的上海市民殷华,有三代同堂的杭州市民周粥一家,也有积极抗癌的委托人一飞。“住过一段时间后,委托人是否适应改造后的家居环境,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种方式。”令段红感到高兴的是,“大部分家庭都对改造的效果很认可”。
10多年来,《梦想改造家》在各个渠道积累了200多万粉丝。邮件、微博、微信后台,每一季节目开始前,每个渠道都有许多人报名,还有老人用手写信的方式来报名。段红介绍,在选择委托人时,节目组看重的是房屋的典型性、房屋改造的难度以及这个家所承载的感人故事。“比如漏水、发霉,这是许多老房子都面临的普遍问题;还有些房屋先天不足,三角形、靴子房、多边形,这些靠屋主自身可能很难去解决。”
节目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小家”外,《梦想改造家》也注重改造图书馆、医院等公共空间。在今年的节目中,有一期《榕树下的家》,委托人是新加坡华侨吴清亮,年过耄耋的他应援家乡之建,渴望将当地第一所公益教学楼改造成适用于当下的乡村会客厅,打造潮州古城的乡村新型空间。“他出生在新加坡,但家里一直在讲潮汕话,他也用爸爸妈妈的名义在老家潮州捐赠了很多学校和医院。”段红记得,拍摄时,老人家在父亲的雕像前已经站都站不稳,需要有护士在后面托住他,“这么大年纪了,他一直想回来看一下。这种家和故土的概念始终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节目改造案例
今年,《梦想改造家》还首次走出国门,由设计师梁穗明操刀,赶赴马来西亚完成一个华侨家庭的心愿。设计师将使用马来西亚当地的建筑材料,融合当地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你会发现,当地一些饭店里写的是中文,使用的是人民币;你能看到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在哪里都能落地生根。”段红说,“只要大家对家还是同样地热爱,对美好生活同样向往,这个节目就始终会有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