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
作为华农“忆初心、正当时”
国庆爱国主义教育观影活动 的
首场电影
粤产纪录片《同学们》
为何这部电影在华农放映?
这部电影与华农有何关系?
值此新中国75周年华诞
同时也是
华南农业大学115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
让我们跟随《同学们》
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放映现场
《同学们》:
重现华南教育峥嵘岁月
纪录电影《同学们》
由凤凰卫视电影台荣誉出品
以华南地区教育抗战史为题材
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
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
等为代表的多所华南学校
在逆境中为延续教育
冒着炮火长途跋涉
迁移到粤北办学的故事
其中就包括华南农学院前身之一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相关历史
制作团队以最新的研究成果
和大量的史实材料为剧本基础
采用剧情式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历史
在韶关、云浮、广州、
香港、澳门、台湾等地
实景拍摄当年受抗战影响的
华南学校旧址及各校的现状
并对当年的亲历者或其家人进行专访
其中就在华农5号楼、天文台、
钟亭、洪泽湖、教三大草坪
等地取景拍摄
部分华农学子参与演出
《同学们》电影海报
1940至1944年
在抗战时期的滚滚硝烟中
一群中国教育精英带领
数以千计的青年学子
迎着战火逆行来到
临近抗战前线的粤北山区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
开启了一段华南粤北抗战教育史
华南教育先辈们翻山越岭、晓行夜宿
在硝烟里书写,在瓦砾旁治学
为保存教育文脉做出了卓越贡献
涌现出的教学、科研成果
更是对国家维系战时生产、发展大后方经济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影片中出现的丁颖相关镜头
当年的这40多所学校
日后发展成为一大批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院校
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等广东著名高校和职校
以及广州实验中学、华师附中、
培正中学、执信中学、中大附中
等广东著名中学
为保存教育文脉、繁衍发展教育产业
做出了卓越贡献
现场观看同学
那段关于华农的历史
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过去?
华农融媒体中心、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曾于2021年暑期前往湖南栗源
开展校史调研,追随前辈足迹
今天,带你一起去走走!
华农红色校史:
千里播迁,一段传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华南地区,广州形势危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随本部撤离广州,辗转至云南澄江。
1940年7月,日军策划从越南进攻云南,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在许崇清校长的带领下从澄江启程来到粤北坪石,10月中旬农学院到达与坪石本部约15公里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于11月20日正式复课,期间办学四年余,直至1945年1月因日军入侵栗源堡而再次撤离。
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在前往云南澄江的路上
栗源办学期间,农学院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在此期间进一步发展。丁颖、张巨伯、邓植仪等教授先后担任院长。
在丁颖院长的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增聘了汪厥明、王益滔、王仲彦等知名教授,抗战前出国的赵善欢、黄昌贤也在前后时期相继返校任教,形成一支有教授、副教授40余人的师资队伍,是农学院成立后教师队伍的鼎盛时期。
1940年邓植仪(前排右一)、丁颖(后排右一)、沈鹏飞(前排左二)等同事在云南澄江
在栗源办学的4年余,虽然条件艰难困苦,但农学院师生仍不畏险阻,怀抱对教育和知识的赤诚之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了多部学术论文著作,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间,农学院的师生们还以一件件感人事迹,书写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丁颖在1944年发表的《中华民族与科学思想》一文中,猛烈地抨击了某些科学家的“非科学的做法”;在后来他写给蒲蛰龙教授的信中更是明确地说:“中国的科学家,不应与反科学的政府合作。” 之后,他逐一辞掉了政府职务,潜心于教学和科研。
农学院学生在栗源堡稻田旁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全体毕业生在栗源堡的合影
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寇沿粤汉线进犯粤北,中大校本部所在地坪石(1940年秋中大已从云南迁回粤北)陷入日敌包围之中,而农学院所在地栗源堡已为日军所占。时任中大教务长、农学院院长的邓植仪临危不惧,挺身率领农学院和其他学院部分师生,从栗源堡突围到达粤北连县,与国立中山大学本部集中。同年3月,农学院在连县东陂复课。抗战胜利后的8月,农学院又跟随中山大学本部一同迁回广州。
曾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的邓植仪教授在回忆抗战时搬迁经历写道:“南来烽火,几度播迁,抚仙湖畔,武水江边,东西再越,及始原归,艰难险阻,不扑不颠。”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所在地 栗源镇全貌
邓植仪在栗源堡时的住宅,图为现貌
观后感:
不忘来时路,吾辈启新程
通过《同学们》
大家一起走进那段
在滚滚硝烟中
历经艰辛、辗转粤北
坚持办学的岁月……
看完电影
他们有感而发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高紫铭
历史在每个人的心中。尽管距今已80余年,当时的青年学子与如今我们遇到的挑战不同,但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受到影片对“责任”与“担当”的强烈呼唤。新时代的我们,承载着前辈未竟的事业,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强烈的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做出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 陈伟钰
正是因为有那么多教育先辈的坚持,一批珍贵的文化瑰宝才得以保存,国家才能更顺利地在战后恢复生产。电影中刻画的诸多学子的形象,也让我动容。在国家危难之际,前辈们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当以前辈为榜样,奋发学习,无私奉献,投身于祖国繁荣发展的时代洪流中。
资源环境学院 崔艳芳
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丁颖院士在将要遭遇敌人炮火的危难时刻,仍然要带着种子和秧苗一起走,为的就是让这些种子在广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百姓可以活下去。正是丁颖院士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造福了无数在战争中忍受饥饿的人民。身为华农学子,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丁颖院士“笃学明德 躬行践履”的精神,踔厉奋发、不懈奋斗,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回顾那段历史
每一页都浸润着浓厚的爱国主义
“同学们”
是泛黄照片里
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
更是当下的我们
让我们继承先辈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断奋斗、一往无前!
▲ 今晨,华农这一幕刷屏!
▲ 一段传奇!重走千里播迁路,探寻华农红色校史
▲ 他真的搬过砖!五星志愿者,六边形战士,想回到乡村去!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资料整理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宋宇玲
图片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刘凯琳 洪嘉俊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郭煜婷
初审 | 费思迎
复审 | 陈芃辰
终审 | 钟耿涛
点赞↓ 分享↓ 在看↓
重温历史,致敬先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