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雪域高原升起致富梦

0
分享至

9月13日,平均海拔48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迎来了一场大雪。纷飞的雪花中,牧民落桑嘎旦忙着把上百只待挤奶的白绒山羊交错绑在一起,让羊群整整齐齐排成两列,这样就能按照顺序依次挤奶,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在西藏牧区已延续千年。

这群白绒山羊对于落桑嘎旦来说是“致富羊”,日土白绒山羊是中国独有的珍稀绒山羊,其羊绒被称为日土“软黄金”和“纤维宝石”。过去落桑嘎旦饲养牦牛、山羊等牲畜,产出的牛羊肉、酥油主要用来供给全家人的生活,收入微薄。如今,落桑嘎旦专注养殖白绒山羊,家里买了汽车、盖了新房,他形容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计划明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再养200多只白绒山羊。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从2019年到2023年,西藏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百亿级增长,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5年增速全国第一。2023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1亿元,分别增长83.7%和60%,均创历史新高。

65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世界屋脊翻开崭新一页。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跨越上千年。如今的西藏,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雪域高原焕新貌。

羊绒“软黄金”铺就致富路

近年来,在河北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日土县着力提升白绒山羊的品种质量和羊群规模,在“白绒山羊特色”上做文章,开展白绒山羊原种保护和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以细软羊绒铺就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阿里地区是西藏重要的畜牧业产区,销往各地的牛羊肉、羊绒、酥油等,是当地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截至目前,日土县白绒山羊存栏数近18万只,全县有93%以上的农牧民参与养殖绒山羊。

做强白绒山羊产业,核心在于提升羊绒品质、培育优良品种。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日土县白绒山羊原种场,见到300多只白绒山羊,好似朵朵白云,悠然地在山脚下的牧场吃草。

“原种场无偿推广种羊,依托良种补贴统一购买种羊,向饲养户、科技示范户、养殖基地等提供优质种羊。”日土县白绒山羊原种场场长班觉介绍,为扩大育种范围,日土县建立起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即以原种场为中心,以乡村选育点为桥梁,以科技示范户为纽带,逐步向农牧区辐射。基于此,日土县白绒山羊基础群的良种率提升74%,产绒量提高90克。

这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这几年,羊绒收购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农牧民群众收入也越来越多。”龙门卡村党总支书记达瓦元旦说,2023年按羊绒质量分标段进行集中拍卖,拍卖价为每斤150元至167.5元,特等标段超细绒拍卖到每斤677.5元,创造了当地原绒最高价格纪录,通过拍卖的方式带动农牧民户均增收5516元。

通过举办羊绒拍卖、种公羊大赛等活动,日土县进一步激发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保障农牧民养殖效益最大化。日土县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对全县羊绒实施“集中收集、规模销售”,加大对日土白绒山羊品牌保护力度。

在高原荒滩上种出“抢手”藜麦

原产于南美高原的粮食作物藜麦,如今出现在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颗粒饱满,长势喜人。种植在高原荒滩上的万亩藜麦,在阳光下汇成一片色彩绚烂的红色藜麦海。

扯休乡的海拔高度、生长环境与藜麦的原生地十分接近,适合藜麦生长。藜麦具备耐寒耐旱和抗盐碱的特性,目前扯休乡的高原藜麦种植基地由戈壁荒滩改造整治而成,不占用当地耕地资源。

2023年,在上海援藏萨迦小组的牵线下,萨迦县扯休乡在2500亩边际土地上试种了一批高原藜麦,第一年就试种成功,每亩平均产量约400斤,并开发出青稞藜麦米粉、藜麦米、三色藜麦蝴蝶面等产品,因其高蛋白、低糖的特性,成为大城市供不应求的健康餐,实现产值500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增收210万元。

“刚来西藏时感觉脚底像踩着棉花,一走路就气喘。”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萨迦小组组长、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沈佳梁告诉记者,2022年,40岁的他主动申请来到西藏,“这儿虽然条件艰苦,但大有可为”。

“今年要将藜麦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藜麦经深加工后附加值预计能达到5000万元。”在沈佳梁看来,萨迦县乃至西藏的藜麦种植前景可期,他细数藜麦的好处:蛋白质含量高,符合当代人健康观念,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高,田间收购价较青稞高400%以上;在边际土地上种植,不与主粮“抢土地”。“藜麦种植还具有改善土壤的功能,能改善戈壁荒滩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聚集了经济、生态、科研等多种效益”。

在援藏资金支持下,投资1650万元的藜麦加工生产线预计将在明年投产。目前藜麦种植技术已经成熟,未来向周围农户推广后,将进一步让村民增收。沈佳梁说,当地还计划开发藜麦旅游观光项目,“实现既好吃、又好玩,还挣钱”。

冈仁波齐脚下“游”出幸福生活

“我在酒店做领班,妻子开家庭民宿,我们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9月8日,旦增群培向记者介绍,他家就在冈仁波齐山脚下的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今年36岁的旦增群培见证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与转型,他家靠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日子越过越好。

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因其壮美的景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岗莎村是通往冈仁波齐的必经之路,也是游客住宿、补给物资的首选之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岗莎村村民自发组织牦牛运输队,帮助游客运送行李物品,有的客人租用马匹转山。发展至今,岗莎村成立西藏冈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从餐饮、住宿到运送物资等,提供一条龙规范化旅游服务,还陆续开办砂石场、预制厂、塔尔钦出租车公司等,这些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阵地。

1996年出生的次仁念扎,担任西藏冈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这几年,当地政府组织旅游服务、英语口语、厨师等各类培训,“培训效果特别好,现在牦牛运输队队员和游客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都没问题,服务越来越规范化”。

次仁念扎2018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被委以重任。岗莎村党总支书记久美多吉说,2017年岗莎村招到了第一名返乡大学生,目前已有4名大学生在不同岗位担任职务,“我们村现在重点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他们工作有热情,有想法,表现都很优秀”。

今年23岁的斯都德确去年从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听说村里招聘大学生,就回到了家乡工作,目前在一家观景酒店当店长。斯都德确介绍说,这家酒店是当地政府合资开办的,今年开业,有7间星空房,“最近几个月天天爆满”。斯都德确和另一名年轻人负责酒店大小事务,当前台、做财务、打扫卫生都是她俩干,每个月能挣7000元工资。从小在岗莎村长大的斯都德确看到村里不小的变化,“以前没有这么多房子,也没有这么多的酒店、民宿”。

旦增群培是岗莎村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受益者。过去他一直跑运输队,妻子贡桑在家主要照料4个孩子。

2019年,随着村集体引入第三方成立的酒店投入运营,年轻的旦增群培成为第一批来到酒店工作的村民之一,工资由最初的每月5000元涨到8000元。旦增群培将酒店运营经验带回家里,用自家房屋开了家庭旅馆。

如今,夫妻俩不离家就能挣钱,旦增群培每年都要带家人到拉萨做体检,还买了新车带着孩子们旅游。他们一家人在布达拉宫合影的照片,就摆在客厅的柜子上。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旦增群培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尽心供4个孩子读书,“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以后为家乡发展出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
122853文章数 5921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