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滨海新区汉沽飞镲、大沽龙灯,在天津文化中心举行的2024年京津冀非遗嘉年华活动——非遗国庆“社火”文化巡演中惊艳亮相,为国庆节增添喜庆热闹欢乐的氛围。
“社火”又称“演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自演自娱的一项活动,通过热闹的表演,传承传统文化技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国庆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滨海新区汉沽飞镲、大沽龙灯应邀参加本次嘉年华“社火”巡演集中表演,为津城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与大家共同感受非遗“社火”表演的魅力。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汉沽飞镲队员迈着矫健的步子登场献艺。汉沽飞镲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音乐艺术。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镲”为打击乐器之一,“飞”形象地表现击打之动作幅度。早期,从事捕捞作业的汉沽人出海满网之时,打一通“飞镲”,用以惊动鱼虾,轻松收网。当满载而归时,船未靠岸,渔人即敲锣打镲,通知家人;村人闻之,亦击打锣鼓飞镲迎接庆祝,久之,发展成为民间庆祝活动。“汉沽飞镲”生长于汉沽渤海湾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积聚民俗特色,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继承传统,被赋予“飞镲”时代特色和内涵,逐步将这一表演搬上舞台,在丰富汉沽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汉沽飞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后,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大沽龙灯表演者上场一展舞姿。大沽街道舞龙表演源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当地渔民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受大沽口一带渔民们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制成一条长约45米左右的“水龙”(当地渔民的称呼)。在表演时,飞舞盘旋中似蛟龙出海,腾空飞跃中又像猛虎下山,表现了大沽渔民在海上勇猛刚劲与风浪为伴的精神气概。2007年大沽龙灯被列入天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津滨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