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心理”话,共筑“心”生活。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有时心灵会被阴霾所笼罩。
但请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驱散内心的黑暗,为心灵打开一扇窗,让阳光洒进来。
在心理门诊工作中
经常会听到就诊者说
“我这么努力、小心翼翼的为他们着想。”
“甚至委屈自己来照顾他们。”
“到头来却没有一个人关心我,甚至指责我。”
现实生活中,这种“老好人”经常会碰到以上烦恼。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 讨好倾向 ”, 讨好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经常以出让自己的权利、忽略自己的感受为前提,过度寻求他人的喜欢与认可的表现。 存在讨好倾向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常表现出过分礼貌、极度客气,会过度关注他人的态度反应,害怕被批评或拒绝,常以压抑自身需要以换取所谓的“友好”关系。其实, 讨好是一种正常的亲社会行为,过度讨好才是真正的问题。
01
过度讨好会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过度讨好会削弱自我价值感。讨好倾向者的价值感更多的源于外界的反馈,即他们的讨好有没有被对方好好的回应。他们经常压抑自身情绪与需求,难以真诚表达,导致个体难以感受到真实的自我,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
其次,讨好容易导致关系失衡。讨好倾向者其实是带着期待去讨好的,但他们经常会失望而归。因为他们期望通过更多的把别人放在首位以获取对方对自己的照顾,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关系的不平等,而且他们未敢表达的期待很难被别人所看到。事实上,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而过度讨好行为破坏了这种平衡,致使个体更难达到自己一开始的期待,难以得到他人的关注及信任。
再者,过度讨好难以维持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当讨好倾向者过于关注他人的态度反应,忽视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也更可能忽视他人的情绪,容易导致个体情绪难以被他人看到,自己也难以有效的共情他人的情绪需求,长远上来看容易影响人际关系。
关于讨好的成因,有心理学家认为讨好行为通常源于个体早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学习过程,其中教养方式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父母有条件的爱会使童年期孩子发展出一种信念,即只有通过满足父母的期待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与爱,否则会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那么孩子为了逃避惩罚或避免冲突,更可能会发展出强烈的讨好倾向,并将这种讨好倾向内化到后面新的关系当中。
02
该如何打破过度讨好模式?
1.增强自我觉察。在人际相处中,个体可以尝试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觉察和识别,了解自己讨好背后的需求与动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需要什么。
2.尝试更多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不一定会引发冲突,可能有时会带来短期的不适或冲突,但通过真诚的自我表达,能够增加他人了解自己的机会,别人才更有可能以我们喜欢的方式对待我们,建立更加真实、相互理解的关系。
3.学会建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尝试说“不”。明确自己的边界跟需求,对侵犯自己边界跟底线的行为尝试说“不”。
4.学习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接纳自己的情绪,或通过倾诉、唱歌、写日记、运动等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压抑情绪带来长久的不良影响。
打破过度讨好的行为模式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不断的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确认并信任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且勇敢地面对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这是一种勇敢的、健康的成长,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加良性、舒服的人际关系。
03
学会寻求外界帮助
当讨好倾向者无法积极调整自身状态而陷入低谷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时,要学会寻求外界帮助。
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 “88881111” ,全年365日、全天24小时,担任东莞市民的心灵”摆渡人“。
作为东莞市民的“安全线”“连心线”“幸福线”,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88881111”服务范围融合卫健、消防、公安、教育、民政、人社、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力量,如今已成为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途径,在处理心理应激和预防心理行为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不开心就请拨打”88881111“
有专业的心理接线员
会帮助您疏导心情、调整状态
转自:东莞政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