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朱老总、刘帅、邓公的秘书。
1983年担任公安部部长。
1988年担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他便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刘复之。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仅是因为有着冲锋陷阵的将士们的牺牲,还有着无数政工干部的鞠躬尽瘁。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刘复之,正是无数政工干部中的一员,而且还是被朱老总、刘帅以及邓公抢着要的政工干部。
那么,在刘复之的身上,到底有着什么闪光点?在刘复之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917年3月,在广东省梅州市的一个华侨家庭中,刘复之出生了。
刘复之的家庭条件在当时可谓是相当好了,早年的刘复之可谓是不愁吃喝、生活优渥。
刘复之自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直到青年时期,青年时期的刘复之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当下优渥的生活条件,决定抗日救国、追求革命。
1937年,刘复之不顾父母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
同年11月,到达延安的刘复之引起了组织上的重视。
当年我党内的知识分子很少,不然也不会被蒋介石称为“农民队伍”了。
而刘复之便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组织上将刘复之安排进了陕北公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系统性的学习了新思想。
在1938年2月,刘复之正式加入我党。
同年,朱老总回到延安参加党的六中全会。
因为行程原因,朱老总身边并没有秘书相随,这会导致参加会议的朱老总会极其不便。
于是组织上找到了刘复之,并且派遣刘复之当朱老总的临时秘书。
刘复之敬仰朱老总已久,自然便答应了下来。
后来,在朱老总身边工作的刘复之得到了朱老总的极大肯定。
朱老总甚至向组织上申请,将刘复之留在自己身边,成为正式秘书。
刘复之自然是欣然应允,跟随朱老总前往太行山参加工作。
期间,刘复之靠着自己身为秘书无比专业的知识,帮助朱老总优秀的完成了许多工作。
这让朱老总省心多了。
但好景不长,同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刘伯承元帅所在的129师的司令部人手短缺,于是致电朱老总,希望可以“借调”一位秘书参加工作。
朱老总思考后决定,将刘复之借过去,而且明确表示“只借一年”。
但没想到刘复之工作能力太强,让刘伯承减轻了不少负担,到了一年,刘伯承却不愿意还了。
1940年,邓公也遇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于是向刘伯承“要人”,刘伯承也只得将刘复之交给了邓公。
后来干部人数多起来后,刘复之便被调往锄奸队工作了。
也正是因为在锄奸队工作过的经验,让刘复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公安部有了一席之地。
不过后来因为动乱时期,刘复之受到批评,被“保护关押”。
直到1977年才再次出来参加工作,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处理动乱时期的残留问题。
1983年,刘复之又升任公安部部长,凭借着在锄奸队累积下来的经验,刘复之的工作开展的风生水起。
到了1988年,刘复之还升任了最高检检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