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来了”,“倭来了”
《倭奴遗事》有一则故事: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一县城报事人飞奔入城,说“我来了”,守城人误听成“倭来了”,于是,民众顿时惊慌失措。记载说,“举城鼎沸,守城兵皆弃戈而走”。
将“我来了”听成“倭来了”,导致全城惊惶,连守军都不战而走,可见嘉靖期间国人对于倭寇的恐惧心理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如果这就是大明帝国塑造假想敌之目的,这一目的倒是确实达到了。这种恐倭心理,一直延续至明朝末年,《明史·日本传》说,“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
不过,这种手法所造成的后果并非制造拳击“沙袋”那么简单,它倒有些像“狼来了”那则儿童故事,假话说多了,一时真假难辨,或者弄假成真。倭寇在国人心中引发的那种恐慌,最终会像预言或者谶语,不仅会自动实现,还会将真倭“召唤”过来——这就是万历年间的“真倭”——丰臣秀吉——的入侵。这回不再是那些冒称的小股海盗,而是被大明王朝当作真正敌人的日本国家发动的战争,一场前近代东亚史上最重大的国际战争,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壬辰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