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5年,南梁的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向北魏归降,北魏派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接收汉中。
邢峦到达汉中之后,相继收复巴西,平定仇池,至此梁州全部归到北魏版图。而这时蜀中要地剑阁也被收复,邢峦因此上书元恪希望一鼓作气拿下成都。
但元恪却否决了邢峦的趁势拿下蜀地的建议,为什么元恪会否诀了邢峦的建议以至于北魏错失了拿下整个蜀地的机会呢?
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梁州落入北魏之手,跟一个二五眼有关,这个人就是夏侯道迁。
夏侯道迁以前是追随裴叔业的,甚至和裴叔业之间有姻亲的关系,但他们两个人之间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于是夏侯道迁就单人匹马的投奔了北魏,北魏派他到王肃的大军中镇守寿阳,王肃又派他镇守合肥。
没想到王肃死后,夏侯道迁又背叛了北魏投降了南朝,当时南梁庄丘黑任征虏将军、梁州与秦州刺史,镇守南郑。庄丘黑就请夏侯道迁当自己副手,任长史,同时让他管理汉中郡。
没想到之后庄丘黑在任上死了,萧衍不是很信任夏侯道迁,就任命了都官尚书王珍国接替庄丘黑的职务。但王珍国没有去赴任,这时夏侯道迁一看萧衍明显不信任自己,否则早就把自己扶正了,于是夏侯道迁就又想背叛南梁投降北魏。
当时驻守仇池的北魏将领杨灵珍归顺了南梁,率领六百部曲守卫汉中。夏侯道迁很忌惮杨灵珍。而这时萧衍派了自己心腹吴公之等人出使南郑,其实萧衍也知道夏侯道迁不可靠,要来试探他的虚实的。夏侯道迁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先杀了萧衍的使者,又起兵杀掉了杨灵珍,然后以他们的人头为功劳向北魏投降。
南梁白马的戍主尹天宝得知夏侯道迁反叛后,立刻带兵去袭击夏侯道迁,在击败了夏侯道迁的将领庞树等人后围困南郑。在尹天宝的围困下,夏侯道迁只能向仇池氐王杨绍先、杨集起、杨集义求救,结果这杨绍先、杨集起、杨集义都保持观望没有发兵,杨集义的弟弟杨集朗带兵去援救夏侯道迁。
这时尹天宝向益州刺史邓元起求援,结果也没有得到救援,尹天宝战败被杀。
夏侯道迁本以为北魏会让他执掌汉中,但元恪只封他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侯。而任命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和都督梁、汉诸军事,带兵到汉中接管。
夏侯道迁也知道给自己的都是虚职,就想让北魏封自己为公爵,结果元恪当然对他反复横跳是没有信任感的,因此也没有同意。
当时梁州只有汉中归顺了北魏,邢峦到位后,先接管了汉中,之后开始对周边的南梁的领地开始围剿。
邢峦先是派遣统军李义珍打跑占据着石亭的晋寿太守王景胤。之后巴西人严玄思聚集群众杀了巴西太守庞景民向邢峦投降。
当时仇池的氐王杨集起、杨集义本来是投降北魏,但实际上是独立状态,害怕邢峦攻击自己,于是率领氐族部落反叛了北魏,切断了汉中的粮道,邢峦率领军队又打败了杨集起、杨集义。
在巩固了汉中地区后,邢峦再次派部下王足带兵南征,先后攻占了梁朝冠军将军孔陵戍守的深杭,鲁方达戍守的南安,任僧褒等人戍守的石同。南梁军队退守梓潼,王足顺利的占领了天险剑阁。之后又攻占了梓潼,至此梁州十四郡都归入了北魏的版图。
而邢峦占据了剑阁之后,益州的门户实际上也大开,如果邢峦趁势南征,拿下蜀地确实也不是很困难了。
而这时南梁益州也发生了变故。
前面我们谈到过益州502年发生了刘季连的叛乱事件,当时萧衍派邓元起为益州刺史去平叛,最终在成都被围困数月之后,城内粮食吃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最终刘季连只好出城投降。
之后邓元起恃功自傲,这时北魏已经攻占汉中,邓元起反而要求因母亲年老而乞求归还故里,其实就是要挟萧衍给其升官加爵。萧衍对邓元起当然也就失去了信任,于是就调他回京担任右卫将军,另派自己的侄子西昌侯萧渊藻去接替邓元起。
而这时夏侯道迁在南郑反叛,尹天宝向其求援,邓元起却不去救援导致尹天宝被杀。北魏侵犯晋寿之时,王景胤等人也遣使去向邓元起告急,邓元起依然不去援救。邓元起跟部下说等到敌人势头大起来,朝廷自然就重视了,自然就给我升官让我带兵去剿匪了。
要论丢掉梁州,邓元起其实是头号罪人,利用匪患要挟政府,不给待遇就不出兵才丢掉了梁州。
之后萧渊藻抵达益州,本来益州处于非常危险的局面,但邓元起因为私人的要求没有达到,竟然把粮资储备和各种器械兵仗搜罗一空,想一想成都刚刚打完打仗,根本没有粮草储备,邓元起这一招不就是拿国家的安危和老百姓的生命于不顾吗?于是招致了萧渊藻的愤怒,借邓元起酒醉之机,杀了他。
但萧渊藻杀邓元起确实有些冒失,招致了邓元起部下的闹事,差点引发新的反叛。其实是因为这个原因,萧衍才贬萧渊藻号为冠军将军,赠邓元起征西将军,谥号为忠侯。实际上就是想要先稳定形势,先稳定住西部再说。
《资治通鉴》里引李延寿的说法是萧衍太仁慈了,对待自己的侄子给与的处罚太轻了,因为其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标准,开启了朝廷庇护亲族的弊端。但如果但就邓元起一事来看,邓元起挟寇自重,导致南梁丢掉了整个梁州,并导致益州受到巨大的威胁,其实是死不足惜的。
而从萧渊藻之后平定焦僧护叛乱时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来看,萧渊藻虽然年轻,不到二十岁,其到蜀地还是很想做一些事情的,所以才有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箭雨平定焦僧护之乱,也正是因为这一仗,萧渊藻才确立了自己的威信。萧渊藻这个人还是不简单的。
但也正是因为邓元起事件,所以当时邢峦才势如破竹的进入益州,一直攻到了涪城,当时益州的城镇有百分之二三十都归顺了北魏,至成都已经无险可守了,所以一举拿下成都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这时邢峦上书元恪,要求派兵一举拿下蜀地。其列出的原因主要为:
一是此战拿下了汉中,相当于切断了成都和建康的陆上交通,围困成都,建康援兵只能走水路,逆长江而上,但非常慢,至少一年的时间援军才可能到。这对于北魏而言是非常好的机会。
二是成都去年刚刚刘季连叛乱,粮食早已消耗殆尽,如果这时围城,城里坚持不了多久
第三就是萧渊藻这个空降兵跟邓元起旧部有矛盾,他杀邓元起旧部越多,矛盾越大。而本地势力在观望,所以萧渊藻在成都势力很弱,是一个机会。
第四就是剑阁天险以破,到成都是一片坦途,成都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所以对北魏是一个机会。
第五就是萧渊藻是萧衍的哥哥萧懿的儿子,萧衍非常喜欢和器重这孩子,所以他不会让萧渊藻冒险,一定会召回他,萧渊藻一跑,益州就是北魏的了。萧渊藻如果不跑,他下面的部队也未必全部听他的,局势依然对北魏有利。
邢峦认为蜀地富裕,与寿春、义阳相比,其利益高出三倍,认为如果现在再不攻取,就失去了机会。所以他希望元恪给他再增派人马粮草,一举拿下蜀地。如果元恪不同意他攻占蜀地,他就请求告老还乡。
这一举动也惹得元恪很恼火,给他批复的诏令就很严厉,质问他现在寇难还没有平定,你怎么能以侍养亲人为借口而引退呢?
于是邢峦再次上书,再次阐述为什么希望增兵能一举拿下蜀地,但最终元恪依然没有同意其请求。
为什么元恪在邢峦已经逼近涪城,形势一片大好,即将拿下益州的时候不同意邢峦夺取益州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呢?
其实根源还是元恪这边陷入了两面作战,无兵可派。
公元505年二月的时候,南梁就已经开始实施对北魏的北伐了。当时派卫尉卿杨公则率领宿卫兵堵塞了洛口。六月豫州刺史王超宗率兵围攻北魏小岘。十月,萧衍任命临川王萧宏为都督北讨诸军事,统帅大军北伐。当时萧宏驻军于洛口。
面对南梁的大举北伐,对于元恪而言,当然守住东部战线要远比占领蜀地重要。如果洛阳失守,那么北魏很可能就是步前秦的后尘,一战而解体了。所以这个时候当然元恪考虑的不是拿下蜀地的利益,而是如果失守洛阳的危险,当然不会把有限的兵力去支持邢峦西部用兵。
对于邢峦而言,他之所以上书就是因为自己的兵员少,粮食短缺,希望元恪给与支持,他自己清楚靠自己的两万人马是很难拿下成都的,孙子说10则围之,也就是说围城必须要有对方十倍的兵力,这个道理邢峦不可能不懂。
所以在元恪那边无法分兵,邢峦当然这边靠自己的兵力也很难再推进了。
而且从历史上看,邢峦要求元恪增兵打益州其实也有自己的利益,益州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如果邢峦打下了益州,占据益州自重,对于北魏而言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元恪也会基于这一点而犹豫。而从后来邢峦治梁来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他派出的将军王足因为没有任命他为益州刺史就带兵从前线撤了,甚至后来归顺了南梁。而邢峦让军主李仲迁镇守巴西,李仲迁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最终巴西的百姓把李仲迁杀了又举城归顺了南梁。
所以从这点来看,北魏当时没有拿下益州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只不过是当时条件不允许,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