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启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中国漫长的封建史,就是一场在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不间断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一直持续到资产阶级革命之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宣告终结。
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封建王朝就是解决前朝旧问题,发展本朝新问题,再由统治者发动变革来延续,或者新问题阻碍整个封建王朝的发展,导致整个封建王朝的消亡。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中央朝廷政治势力的缺失,导致皇权缺乏保护,汉朝鉴于此,在郡县制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了分封制。
在西汉时期,吸取秦朝教训,为了避免政治势力的缺失,汉高祖刘邦决定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
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诸侯王形成了对中央朝廷的威胁,先后有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叛乱。
所幸西汉王朝有景帝和武帝雄才大略,平诸侯叛乱,推行推恩令,这才避免了西汉王朝被这个新问题所累而中途早夭。
唐王朝时期,内部宦官专权,外部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更是耗尽了大唐国力,安史之乱把唐王朝推向了无边深渊,最终朱温篡唐,宣告了唐王朝的灭亡。
唐王朝的灭亡,让宋王朝统治者在开国之初,就对武将们心怀戒备,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兵将分管,当然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在与辽,西夏,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备受屈辱。
那么,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巅峰王朝,有着诸多封建王朝作为前车之鉴,清朝的制度对于诸多封建王朝,是否存在着盛衰存亡的解决之道?
明朝的弊端,大致有三个方面,经济上的土地兼并,政治上的士绅不纳粮,以及朝廷党争。
“土地兼并”和“士绅不纳粮”的应对措施
对于土地兼并的问题,在清朝雍正时期,推行了“摊丁入亩”的经济政策,把原本的人头税摊入土地,按照拥有土地的多寡来决定所要缴纳税收的多少。
当平民所拥有的土地减少的时候,他们所要承担的税收也会相应减少,这大大降低了底层平民的生存成本。
在政治上,清朝雍正帝废除了清承明制的“士绅不纳粮”,这就把地主官僚阶层纳入了纳税纳粮的群体,当地主们在兼并土地时,他需要缴纳更多的税。
“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推行,对于整个地主官僚阶层是沉重地打击,有效抑制了地主官僚阶层的土地兼并。
当然,清朝并没有完全杜绝土地兼并,但清朝的土地兼并事实上已经属于清王朝的“新问题”。
清王朝的土地兼并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清初的跑马圈地,第二,是由于人口激增,人均土地的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稀缺,富商地主们大量购置土地,第三,清王朝后期税收体制弱化,富商大地主凭借手中的财富来抵抗清政府的税务机关。
党争
清朝是存在党争的,但清朝的党争远没有明朝庞大,对于整个清王朝的影响并不大,并且清王朝对于党争也做出了应对措施。
明清党争是具有不同特征的。
第一,明朝出现党争主要是宦官集团和东林党人之间的争锋,当时处于明王朝中后期,整个明王朝处于走下坡路阶段,后期皇帝能力普遍有限,无法解决党争。
第二,明朝党争代表着不同政治立场和团体利益,宦官集团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因此宦官在本质上需要维护整个政权,而东林党人则代表了当时江南地主官僚团体,他们需要维护江南的现状稳定。
因此在明王朝的对外战争中,宦官集团是作为主战派存在的,对于前线将士的辎重补充支持不遗余力,而东林党人则是主要的求和派,他们力主通过议和来解决争端,避免战争影响到江南士族。
清王朝最初的党争出现在顺治帝前期,第一次党争,是摄政王多尔衮与年轻皇帝顺治帝之间的权力较量。
多尔衮与顺治帝之间的党争,一直可以追溯到皇太极时期,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幼弟,在皇太极去世之后,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是皇帝的有力争夺者。
多尔衮最终以放弃帝位争夺为条件,换取了顺治帝福临上位之后的清王朝摄政王地位,从而展开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之间的党争。
这一场党争中,仅仅是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的权力之争,虽然波及到不少朝堂大臣,但多尔衮和顺治皇帝都在努力维持大清王朝对于中原的统治,对于大清王朝的统治没有影响。
顺治帝初期,由前明内阁大学士冯铨和前明江南士族代表陈名夏,他们在顺治帝时期引起来著名的南北党争,是大清王朝的第二次党争。
南北党争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两人在明朝时的政治斗争,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由于初步成为全国性政权,真正由满族人手握朝廷大权,南北之争只是汉人之间的党争,被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并没有对清王朝带来太大影响。
在康熙帝时期的党争,是清王朝最高统治阶级之中的权力争夺,是鳌拜,索尼等辅政大臣和皇帝之间的争锋,但这些党争都是建立在维护清王朝统一稳定的基础上的,与大清王朝整个国家影响并不大。
最关键的是清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清政府作为少数民族创立的政权,手握实权的满族人正是互相抱团维护政权的时候,并且清政府前期的君主们都是雄才大略目光长远的英主,因此清政府的党争很快被平息了下去。
清王朝对于党争,首先是通过对于权力的分散而进行的。
第一,早在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就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权力的集中,他破坏了努尔哈赤设立的八大贝勒共同议政的局面,削弱了八大贝勒对于皇权的威胁。
第二,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在明朝后期,内阁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几乎能够代替曾经中书省,为了杜绝这种权力对皇权形成制衡,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在本质上属于内阁的分支,但是军机处却接管了内阁关于军政的核心权力,也就是说,军机处变成了整个帝国军政权力的核心,而内阁则沦为普通的行政机构。
权力的分散,不论对于军机处还是内阁,都无法形成一个特定利益的团体,没有了共同利益,自然也没有了朋党勾结可言了。
第三,发动文字狱,清王朝的文字狱兴起与顺治和康熙,在雍正帝时期达到鼎盛。
文字狱的兴起,最初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出现,特别是汉族读书人强大的号召力,让初入中原的清政权坐立难安,因此清王朝统治者进行了一场在精神上的约束的修剪。
但当民族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一种直指中央朝廷的势力,这种势力想要通过文字传播,来完成颠覆清王朝的目的。
文字狱的频繁发动,虽然沉重打击了中原汉族民族文化的传播,但却同时把由民族矛盾引起的朋党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维护了清王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稳定。
第四,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与明王朝的厂卫有所类似,但也迥然不同。
密折制度,皇帝通过一些特定的人来了解国家各种情况信息,这些特定的人则是由皇帝指定,大到封疆大吏,小至乡村士绅。
执行密折奏事的这些人没有具体编制,由皇帝亲自指定,并且随时可以撤除,这就避免了这些人形成特权阶层,不会形成类似明朝厂卫的政治毒瘤。
密折制度具有社会广泛性,成员们存在于每一个不同的阶层行业,也包括对朝廷大臣,对将军大将,和对宗室的亲王贝勒,密集的情报网络,对整个社会进行监察,因此也是避免出现朋党的重要措施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