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家里人,朱德定下了五条规矩:
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
朱德对子女说得最多的话,是告诫子孙,用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不要躺在老一辈人的功劳簿上。
坐上了儿子开的火车
建国后,朱德在家里召集了女儿朱敏,儿子朱琦以及儿媳妇赵力平。
朱德对女儿朱敏说,这个房子是国家给他和康克清使用的,既然她已经参加工作了,就应该住到单位去。
从此朱敏就离开了中南海,搬到北京师范大学的集体宿舍里,在集体宿舍里住了4年。后来又搬进教工宿舍,一直到退休,整整住了40年。
朱德觉得,国家正在大搞建设,社会上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会很大。为了让儿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就希望儿子能够改行。
在朱德看来,儿子当国家干部,虽然已经是副团级了,但这或多或少都与自己有关,应该让他学一门技术,这样才能用双手创造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对于朱德的希望,儿子朱琦不理解。朱琦觉得自己现在干得挺好,干什么要换工作呀!再说,年纪已经不小了,能学会技术吗?
朱德看到朱琦的表情,就知道儿子心里不高兴,就耐心地作了解释。朱德希望他能去学开火车。
儿子朱琦听了朱德的话,去了石家庄铁路局。
当朱琦把自己去了石家庄铁路局的消息告诉朱德时,朱德心里非常高兴。高兴之余,朱德也不忘对儿子的教导。
朱德对朱琦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
在火车上,朱琦从练习生做起,学习火车的操作。在当了3年火车司炉后,当上了开火车的副司机。后来逐步转为正式司机。
从此,朱琦开着火车,穿梭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载着无数的人民出行、回家。践行了父亲对他的期望。
1953年,有一次,朱德乘火车下去视察,正好坐上了儿子朱琦开的火车。刚开始,朱德是不知道这列火车就是他儿子朱琦开的。
在山东莱阳,朱德了解了莱阳农业种植的情况。
朱德了解到,莱阳出产的梨子很好吃,就建议莱阳可以多种植这种梨子,来增加莱阳百姓的收入,并答应可以为莱阳协调一些政策。
临走时,地方上送来两筐莱阳梨。秘书一看,就两筐梨子,也不是什么太贵重的东西,就作主收下了。
朱德知道后,对秘书的做法并不认同,看到秘书的认识不太深刻,就对秘书谆谆教导,让他认识到共产党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道理。
由于火车上的燃煤用尽,需要添煤、加水。按照安排,火车停在一个小型的火车站里。
在火车站,秘书不忘朱德的嘱咐,退还了莱阳地方送给朱德的两筐梨子。
后来,秘书见朱德工作了好久了,就建议朱德下车去走走,换换心情。朱德很开心,答应了秘书的请求。
在秘书的陪同下,朱德下了火车,来到站台上。他看到站台上一个人也没有,就问秘书是怎么回事。
秘书说是为了朱德的安全,就戒严了,所以没有人。
朱德听了,就发了火,说秘书擅自作主戒严车站的事情不对。这是他让脱离群众,朱德说毛主席也最讨厌戒严的事情了。
秘书见朱德生气了,就挠着头,认了错,并向朱德作了解释。
秘书说,这个火车站很小,万一群众知道了朱老总在火车站,就会蜂拥而来。万一发生了安全事故,有群众受伤了,那就不好了。
朱德听到秘书的解释也有几分道理,这才没有再深究了。
秘书建议,在车站休息的时候,朱德可以见一见列车上的同志们,和他们聊一聊。朱德笑了笑,表示同意。
后来,列车长通知让准备评先进模范的朱琦司机,一起去见一下首长。
朱琦接到通知的时候,正在擦车,满身黑油,脸上也涂满了黑油。
朱琦表示,自己只是个开火车的,身上又这么脏,就不用见首长了。
在列车长的坚持下,朱琦也没多想,没有换衣服就来到首长所在的车厢里。
朱琦上车一看,发现要见的大首长,竟然是自己的父亲朱德。
朱琦见到父亲朱德后,很开心,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父亲了,心里十分惦记他老人家。
朱德见到了开火车的儿子,心里也很高兴,直夸儿子有上进心,真不错。
在火车上,朱德拉着儿子朱琦的手说:“你学会了开火车,这很好!学到一门技术,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了。”
朱德和儿子朱琦谈了一会儿,火车要准备出发了。朱琦作为火车司机,必须要回到他的岗位上了。
离开时,朱琦站起来,发现沙发上被自己弄出了一大片黑色的痕迹,座位上沾了黑油。朱琦感觉很不好意思,就笑了笑。
朱德也笑了笑,对儿子朱琦说:“没关系,劳动人民就应该这样,只要把工作做好了,让群众满意了,衣服再脏也没关系。”
这次意外的见面,让朱琦兴奋了很久。在朱琦回到家里后,还兴奋地对妻子说那天见到了父亲的情形。
作为开国元勋的朱德,在视察的时候,开火车的司机竟是自己的儿子。这样的事情,在国际上历史上,恐怕也是唯一的。
你们都要自食其力
在朱德看来,中南海的房子,那是国家给他住的,孩子们大了,就应该走出去,靠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朱德说:“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有一些年轻人在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影响下,仗着父辈的功劳,大肆享受,不思劳动致富。
对于这些现象,朱德专门作了指示。他指出:“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一定要加强教育。”
“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
那时候,朱德只要有空,就带着孩子们挖土、种菜,培养他们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习惯。
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所花的钱,都要经过朱德批准才行,并且都一一记了账。他还要不定时查看账本,发现问题及时追问清楚。
朱德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节俭。在没有外出活动的时候,总是穿着一条,17个补丁和无数个小洞的裤子。
在抗日战争时期,母亲在家里生活得十分窘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没钱接济母亲,只好写了一封信,寄给好友戴与龄,向他求救。
母亲去世后,朱德心里非常痛苦,只好把对母亲的爱,寄托在祖国上,他把祖国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尽余生之力,来孝敬。
为了让儿子和女儿能够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他就把孙子和外孙们接到身边照顾,减轻他们的负担。
同时,他也从老家的亲属之中,一家选了一个孩子,由他来负责,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文化和技术的机会。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知道,朱老总家里的孩子多,他家的生活最艰难。
对于自己的工作,朱德也是从来不争。用他自己的话说:“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
对于唯一的儿子朱琦,朱德从来也不给他特殊的照顾,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他。
在朱琦还不到3岁的时候,生母就因病去世了。在继母陈玉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1937年,全国形成抗日统一战线,朱德从龙云口中得知了朱琦的消息:在朱琦21岁的时候,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现在在部队里。
朱德把儿子朱琦的情况告知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努力下,朱琦被送到延安。
朱德扳过朱琦的头,在右耳际处轻轻摸着,找到了胎生的“拴马柱”,确认了朱琦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一时间,朱德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下子抱过朱琦,哭着说:“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啊。”
唯一的儿子找回来了,怎么能让朱德不激动。一连几天,只要有空,朱德就看着儿子吃饭、睡觉、亲自辅导他学习。
找到了儿子,朱德虽然很高兴,但是对儿子朱琦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从来不让他搞特殊。
有一天,在延安城内,中央机关举行一个隆重的晚会,各位首长都乘车前往参加。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首长都出席了这个晚会。
朱德的孩子朱琦和朱敏也一起去了,他们两个都兴高采烈地跟在后面,观看了演出。
直到深夜,晚会才结束了,朱琦上了汽车,等待着开车。
朱德过来后,看着领导们这么多,但是车辆很少,就让朱琦下了车,步行回家。
那个时候,边区的治安环境很不错,朱琦经常走路回家。
朱琦听到父亲的话,默默地下了车。朱德等领导们乘车往家里绝尘而去。
朱德一行刚刚走到杨家岭驻地时,就看见了朱琦的身影。只见朱琦弯着腰,一溜烟地跑上家门口的山坡,一点儿也不显得累。
朱德心里觉得很奇怪,就算孩子的脚板再快,也没有汽车轮子跑得快吧,朱琦怎么会这么快就回来呢?
朱德心里想,自己也是刚刚到的这儿,这小子,难道踩了风火轮了?朱德沉住气,打算回家问个究竟。就一言不发地走回去。
朱琦刚刚回到窑内,朱德就出现了,拦着朱琦,问了个底朝天。
原来,朱德走后,警卫员让朱琦站在汽车的脚踏板上,用手拽着车厢拉手,乘着汽车,跟在他后面,一起回来的。
汽车的脚踏板,不像现在一样没人用,那是领导的卫士们持枪站立,随车保卫首长安全的地方。
这样安排,有两个好处:
第一,汽车就那么两个座位,是留给首长用的,为了不占首长座位,卫士就站立在脚踏板上。
第二,警卫员在脚踏板上的视野开阔,便于发现情况,随时警戒和出击,确保首长的安全。
刚开始朱琦也不想站上去,在警卫员的一再拉扯下,他就被身体强壮的警卫员拉了上去,只好站在汽车的脚踏板上,随着汽车一起回来。
朱德站在朱琦面前,来回踱着步子,双手叉着腰,对着朱琦就狠狠地发了一顿脾气。
朱德说:“你知道脚踏板那是啥子吗?那是卫士的岗位。卫士的职责大如天,他们要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他下去了,万一路上有什么事,怎么办?”
朱琦见父亲是真的发了火,知道自己错了,就低着头,一声也不敢吭。
朱德见朱琦不说话,就告诫他:“今后,不能因为你是总司令的儿子,就比别人高半截,绝对不能搞半点特殊。”
建国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朱琦在部队上当了一名副团职的干部。
用朱德秘书的话说,要不是朱德一直压着,朱琦已经是国家的正师职干部了。
孙子回来了
1974年6月10日,朱琦因病突然去世。
朱琦离世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他的孩子们都当兵去了,在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赵力平也在上班,家里就只有朱琦一个人。
赵力平怕朱德受不了丧子之痛,再出个什么事情,毕竟老人家已经88岁了,很难不让他伤心。
对朱琦去世的消息,大家只字不提,都一起瞒着朱德。只是对朱德说“朱琦突然犯病了,在医院抢救呢”。
朱德心里不得劲,很是担心,整整一个星期,都睡不好。他就一直催问儿子朱琦的情况,问儿子现在怎么样了,用的什么药物。
大家谁也不敢说真话,只是说:“还在抢救”。
6月20日,朱琦已经去世整整10天了。赵力平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北京,去见朱德。
康克清见再也瞒不住了,这才告诉他:“抢救无效,朱琦走了,追悼会都办好了,孩子们想回来看看。”
得到儿子去世的消息,朱德一下子变得十分虚弱。他看着一直哭泣的赵力平,喉结动了几下,似乎有话要说,动了几下,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康克清坐在赵力平的旁边,轻轻地拍了拍赵力平的肩膀,说了一些宽心的话,安慰了她。康克清希望赵力平要保重身体,不要再哭了。
朱德眨了眨无神的眼睛,说:“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很可惜。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朱德一直就那么坐着,身上没有一点儿劲,在沙发上的支撑下,勉强支持着身体。一直呆了好久好久,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后来,赵力平等人相继离开北京,家里就只剩下朱德和康克清了。
国家考虑到朱德的实际情况,身边一个儿女也没有,而他又已经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组织上决定,把朱德在外工作的几个孙辈们调回来,一起照顾照顾他。
在组织的协调下,最初被调回来的,是在青岛当海军士兵的三孙子朱全华。
在朱全华15岁的时候,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在朱德家中见到了他。肖劲光觉得朱全华是个好小伙子,就把他带到了海军部队。
此后,朱全华就当上了中国人民海军的战士。后来,朱全华在北海舰队服役,还当上了海军装备部的副部长。
三孙子朱全华回到北京后,第一个周末就回到爷爷奶奶的家里,看望了他的爷爷奶奶。
朱全华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朱德就直接开始盘问起来:“你怎么回来了,出差还是开会?”
朱全华一听,就愣住了。他不敢把实话告诉给爷爷朱德。只是旁敲侧击地说自己是回来帮忙的。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他还没有离开北京。
在朱全华再次回家的时候,朱德觉得不太对劲,于是就再三逼问他。朱全华见再也瞒不下去了,只好说了实话,把实际情况告诉了朱德。
朱德听到这次朱全华回来,完全是为了照顾自己,才被组织上调回来的,顿时就生了气。
朱德是有党性党心的,一脸的不高兴,就要求朱全华赶紧回去:“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是朱家的孝子贤孙!你赶紧给我回去!”
过了两天,朱德把与这件事情有关的领导请到了家里,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朱德说:“请你们把他调回基层锻炼吧,年轻人嘛,趁现在本就该去艰苦的地方,不能留在大机关里!”
领导回答说,朱德年纪大了,家里边也没个小辈照应着,怕他孤单,所以就把朱全华调回来,陪陪他老人家。
此时,朱德已经88岁了。按照道理,的确应该有人在身边照顾,这样才能好一些。
但是,朱德不是这么想的,他把所有的一切都看成是国家的,孩子们也不例外,一定要让他们对国家做贡献,哪怕是为国家建设添上一砖一瓦,那也是好的。
只见朱德突然严肃起来,对领导说:“我虽说年纪大了,可我还有组织上的照顾,根本用不着这些小家伙留在我的身边。”
朱德一脸认真地说:“一个人浮上面久了,那只会做老爷,把他们下到基层,对谁都有好处,如果领导干部们都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那还有谁去保卫祖国的边疆与海防呢?”
领导一看,也拗不过朱德,只好同意把朱全华调回去。
按照规定,朱全华离开北京的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朱全华想着,要不过了年再回去吧,也不差这一天,这样可以陪伴爷爷再过上一个春节。
朱全华向爷爷朱德表达了他的这个想法。朱德听到后,没有同意,让他按照组织上的规定,按时离开。
朱德当过全军的总司令,他的心里,命令就是一切,不能打折扣,这也是在多年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
按照朱德的要求,朱全华被调去了南京基层部队,按规定时间,在腊月二十九离开了北京。
朱全华走后,旁边没有了孝子贤孙,北京又剩下了朱德和康克清,两个人相扶相持,一起度过了朱德的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