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木版水印、崇明土布、徐行草编……“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的展厅仿佛一个复古的候车大厅,每一站都是一个上海非遗的名字,它们一起组成了“上海非遗专线”。展厅位于上海新晋网红地标——浦东金桥EKA·天物文创园区,它的前身就是一个中央复兴车站。展览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章莉莉看过许多场景,特地选在这里,正是看中“车站”的概念。
车站可视作交通枢纽,亦可象征上海这座城市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枢纽作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海派非遗跨越时空代沟,与日常生活审美相融共生,焕发新的当代价值。
“上海非遗专线”日前已启航,十一长假迎接市民和各地游客,下一站,它将开往哪里?
老阿姨的非遗去米兰走秀
“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通过中央复兴车站里十二时辰的时光流转,主要展示十二项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富含江南古韵雅趣的朵云轩木版水印、崇明土布、徐行草编、上海剪纸、金山农民画、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也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黄杨木雕、上海绒绣、海派旗袍、钩针编织、珐琅器制作、海派家具制作等非遗技艺。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在日前举行的开幕活动上,多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表演将复古的火车站摇身变为艺术秀场,观众穿行于不同风格的场景中,移步易景,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其中,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非遗跨界导师、WJX婉珺玺高级定制服饰品牌创始人叶青带来的海派高定礼服表演尤为惹人注目。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郊区的非遗技艺“上海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融入高定服饰制作,让东方文化有了世界的表达。
叶青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时候常看到妈妈、奶奶在家里做钩针编结,“这是能激起大家的童年回忆和共鸣感的非遗,作为设计师,特别希望把这样优秀又让大家触手可及的非遗技艺融入生活。”
叶青与非遗传承人林花牵手合作,以蝴蝶为灵感,结合海派钩针和植物染色技艺,通过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带来《WJX·海上青绿》系列,唤起人们对自然美好和环境保护的共鸣。除了高定礼服,也有贴近大众生活的服饰。现场男童模特展示的T恤通过旧物改造,加上非遗技艺的呈现,售价在几百元。
她介绍,钩针非遗入门相对容易,但也可以有复杂的呈现。用在T恤设计上的钩针编结只有一小片,一个熟练的匠人只要花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完全可以实现落地。“项目吸引了很多会钩针编结的老阿姨加入,希望它能够在市场上带动更多人体验和了解海派非遗,也能够帮助传承人增加收入。”
叶青与林花借助PACC的非遗研培教学项目平台牵手,这已经不是她们第一次合作。在第十一届上海高级定制周上,WJX婉珺玺曾在复星艺术中心上演了2023“小囡梦蝶”东方美学时尚大秀,钩针编结技艺成为高定礼服上一只只充满未来感的蝴蝶,在浦江之畔光影交错的时尚T台上飞舞。品牌创立12年,最近6年一直在与非遗合作设计,叶青深有感触,“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我们不能只是传承技艺,也要融入当代的烙印。希望通过设计师对艺术和创意的理解,帮助非遗传承人打破技艺和审美的框架,这些非遗技艺也可以给设计带来突破。”
去年,叶青受邀携WJX婉珺玺作品亮相米兰时装周,也带去了一件与钩针编结结合的高定礼服展示。秀台刚走完,立刻有一位意大利艺术家上来询问:“我有一个使用天然水晶创作的作品展览即将亮相,发现你的衣服和我这次作品的风格非常协调,能否合作跨界?”这次成功合作,也让她感叹,“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这果然不是虚言,但与此同时,民族的东西也需要有一种包容性。我在服装中所表达的设计理念,比如绿色环保等,都是有人类共识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才能让海派设计更好走向世界。”
近年来,海派非遗与当代艺术频频“牵手”,在传承活化中焕发新生。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大学主办的“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正是将这些成果精挑细选进行展示,在10月16日展期结束前,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下午,还将设置海派钩针、崇明织带、木雕动物、徐行草编中药包等体验课程。
做全国非遗转化的文化枢纽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大城市,有一大批兼具近代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国非遗资源谱系中独树一帜。截至2024年8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3项、市级非遗项目273项,区级非遗项目超过800项,120位非遗传承人被列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也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京剧、剪纸项目的重要传承基地。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近年来,上海积极出台和修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调查、记录、保存、研究、传承和传播,定期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评估。在传播方面,上海依托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非遗+群文”融合优势,探索“非遗+旅游”创新路径,推出非遗+配送、非遗+夜校、非遗+美育等工作,对非遗文教活动品牌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上海联合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推动非遗与时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并充分利用非遗品牌展览、非遗集市、手作集市等形式,为年轻人提供非遗体验与消费的新场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PACC的一系列助推非遗与文创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成果,正是上海助推非遗传承、传播的缩影。“我们用现代设计的方式拉近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有趣、这么酷。”章莉莉认为,上海是国货品牌和经济贸易、金融最发达的地方,借助经济的力量,能够助力传统非遗转换成商品进入现代生活。
“此次展览中也隐藏了很多有价值的非遗IP,希望来这里看展览的年轻人,有朝一日将其运用到他们的再设计、再传播、再研发当中,孵化出未来的中国品牌。”此次展览上还发布多款跨界非遗国潮国货,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助推剂”。老字号品牌回力带来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作品,发布惠山泥人、滚灯、阿坝羌绣、艾德莱斯4款非遗主题球鞋。朵云轩与野兽派联名带来“生命之木”秋意浓香薰,上海民乐一厂推出“东西物语”江南丝竹民族乐器......此外,展览还展现了部分上海对口援建的非遗创新成果,如青海果洛班玛黑陶文创、云南沧源佤族织锦服装等系列展品。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展厅现场 钟菡 摄
吴鹏宏介绍,上海积极推动非遗“走出去”战略,连续六届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设立“上海非遗客厅”;连续四年主办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先后赴比利时、法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开展非遗展示交流活动;在布鲁塞尔、哥本哈根、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设立“非遗云客厅”;联合上海市友协,组织开展在沪外国人体验非遗系列活动。
“从全国来看,上海的非遗项目在数量和历史长短上都不占优势,但上海有非常多的设计师和品牌,优势在转化上,而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动力在于包容性,具有国际视野的时尚审美也是一种生产力。”章莉莉认为,上海能够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打开胸襟,不仅转化本土非遗项目,也可以吸纳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在上海转化出成果,打造国际性的非遗跨界展示平台。“就像今天的展览场地,它是一个交通枢纽,也是文化枢纽,全国各地的非遗汇聚于此,通过这一枢纽的转化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一站,将开往世界的舞台。”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钟菡 摄
来源:作者:钟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