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FIRST
本期荐读
流均美食:六大碗
作者:王怀扬
在我家乡,上点岁数的都知道“六大碗”。
六大碗是指乡民在“做事”(家乡方言,指婚丧嫁娶、乔迁、生日、孩子满月、一百天等等)时的六道菜。分别是杂烩、肉圆子(我们这边叫“坨子”)、红烧肉、红烧鱼、青菜烧牛肉、烧鸡子或者烧鸭子。后面两道菜也有用涨蛋糕、豆腐羹代替的,但杂烩、鱼、坨、肉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着重说说这四道菜。
那年代物质匮乏,生活清汤寡水,困难归困难,生活还得继续。乡民家里做事七凑八凑,也要捧出六大碗招待亲戚朋友。好在那时都是八仙桌,一桌只有八个人,再加上六大碗食材新鲜,原汁原味,份量又足,人们也吃得喜气洋洋,满面红光地尽兴而归。平时衣着不怎么讲究的乡民会翻出压箱底的新衣服,收拾得格格正正地去赴宴。路上遇见熟人打招呼:该个(音,家乡方言,今天的意思)做细(音,家乡方言,干什么的意思)呀?吃六大碗去!答得字正腔圆,中气十足。
六大碗的头道菜是杂烩。杂烩的主要成分是膘,家乡有“无膘不成席”的说法。烹饪前用温水将膘发至绵软,再用石碱洗去油脂,斜刀切成小方块,与肉片、茨菇片、萝卜片、黑木耳、鹌鹑蛋、小鱼圆子等一起放入熬好的骨头汤或鸡汤煨炖。装盘后撒点青蒜末、胡椒粉,即可上桌。
坨子类似淮扬菜中的狮子头。做坨子,家乡方言叫“錾(音zàn)坨子”。坨子要好吃,肉、葱姜都要用刀錾,机器绞的就差一道味口了。家乡是水乡,乡民喜欢在錾坨子时放莲藕,这样做出的坨子风味更佳。
家乡的坨子有油炸和水汆两种,油炸的香脆,外焦内嫩;水汆的嫩滑,肉香醇厚。从前吃酒席,有个人人都知道的规矩,就是坨子只能吃三个,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那年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当年的酒席上,坨子是硬菜,掌勺大师傅盛坨子出锅时,要认真点数的,一桌二十四个,马虎不得。坨子端上桌时,吹鼓手照例要吹奏一曲,欢迎大菜隆重登场。所以每每坨子一上桌,筵席的气氛就达到了高潮。小时候,除了做事錾坨子,就是春节了,那飘在空气中的炸坨子的香味就是过年的味道。
红烧肉多用切成大块的五花肉,配上自家做的大酱,柴火大灶炖到肉油红透亮,再加上茨菰、冬瓜或辣萝卜块一起炖。那年代猪肉稀罕,一年吃不上两回。出锅时,碗底先盛上茨菇、冬瓜或辣萝卜块垫底,红烧肉摆在碗上头,看上去满满当当的全是肉,相当有食欲。
红烧鱼是最后一道菜,象征“年年有余”。家乡是水乡,鱼多。但乡民家里做事,习惯上都用鲫鱼(草鱼),巴掌宽的大草鱼买回去,用水养着,临吃时现杀,鲜掉眉毛。鱼端上桌子,鱼头要对准上席的客人,表示对其尊重。上席的客人一般会先动筷子,夹下鱼头鱼尾放在一边,寓意“有头有尾”。最后来上一碗保平安的青菜豆腐汤,准备吃饭。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六大碗早已是家常菜。家里做事大多数上饭店,菜的品种也是N个六大碗了。偶尔想起六大碗,感慨万千。
SECOND
作者简介
王怀扬,淮安区流均镇人,爱好文学,希望借文字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