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十番显见的第五番:“八还辩见,显见无还”。凡是能还回去的,都不是真心,唯有不能还的才是真心,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译文】佛接着说:“不但能分别声音的心是如此,其它亦是如此。比如能分别我容颜的心,离开一切色相,也同样没有分别性。
如此类推,甚至连分别都不存在了,又没有住在色上,又没有住于空上。到了这个地步,拘舍离这些人,就误认此为冥谛。其实离开了一切法缘,根本没有分别性存在。
现在你的心性,各有所还之处。为什么会是主人呢?”
【解读】因为前面阿难认为需要用意识心来听法,如果不用这个心,就无法听佛讲法。
但是阿难不明白,能让我们听法的是闻性,也就是佛性,是真心,而不是这个因声音才有的意识心。
因为这个意思心是可以归还给声音的,一旦声音消失,这个意识心也跟着消失了,这个意识心是因外面的六尘境界而有,也必定因境灭而无。
所以你这个是前七识比量分别之心,一旦离了前尘则无体。
若以此分别法音之心为真心者,那么此心自当离声有体,但实际上离开了声音,这个心也跟着消失了。
但是不管有声还是无声,背后那个能闻之性一直都在,是无法归还的。
所以这个分别心并非真心,然后想着离开诸缘不去分别。但即使六识不攀缘六尘了,离开了一切分别心,内守幽闲。
可这仍是微细法尘,仍然留在定中的独头意识上。不依外境,单独而起的,就是独头意识。
因为离开了六尘的粗境界,所以说不住于色上,故非色。
然后想着空掉六尘妄心,内守幽闲,不起一念,以为这就是空,但依然独有幽闲的微细境界存在,并非真正的空,而是住在空里了,依然还有法尘在,故曰非空。
末伽黎等即误认此境界为诸法的实性,但其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