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嘉和”二十多年
“这人心理肯定有点问题,演得也太真了!”
屏幕上,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男人正把另一个女人按在地上,眼神凶狠,动作粗暴,而他,正是
,那个在23年前,凭借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全国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家暴男”。
近些年,各种社会新闻层出不穷,明星塌房的戏码日日上演,互联网上的骂战也从未停歇。
前段时间,某流量小生因
饰演了一个“家暴男”的角色
,结果戏还没播完,就
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理由是
“三观不正”、“不配当偶像”
无独有偶,几年前,
秦昊也因为在《隐秘的角落》里成功塑造了“变态杀手”张东升这一角色,而被贴上了“阴冷”、“可怕”的标签
,甚至还有网友调侃“建议秦昊以后出门戴头套,怕了怕了”。
从“容嬷嬷”到“安嘉和”,从“雪姨”到“张东升”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那么几个演员,因为演得太好,太深入人心,而被角色“反噬”,被扣上各种负面的标签。
这种“标签化”现象,在娱乐圈早已屡见不鲜。一方面,这
体现了观众对演员演技的认可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更容易被标签化思维所影响,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和判断。
那么,演员是否应该为角色承担过度的现实责任?角色标签对演员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弊?或许,我们可以从冯远征和“安嘉和”的故事中,找到一些答案。
拳头与恐惧:当“安嘉和”走出屏幕
2001年,一部名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横空出世,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当年现象级的热播剧。
这部剧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题材新颖、剧情紧凑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员们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尤其是冯远征饰演的男主角“安嘉和”,更是成为了无数观众的“童年阴影”。
安嘉和,一个有着体面工作和儒雅外表的知识分子,在妻子梅湘南面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施暴者”。
他疑心病重、控制欲极强,稍有不顺心,便对妻子拳脚相加。剧中,安嘉和家暴的场景并不少见,每一次都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他前一秒还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着“我也是为了你好”,下一秒就掐住妻子的脖子,眼神凶狠得像一头失去理智的野兽。
冯远征将“安嘉和”这个角色的“两面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外人面前,他是彬彬有礼的医生,待人接物都挑不出毛病;回到家,面对妻子,他压抑的本性就暴露无遗,前一秒还温文尔雅,下一秒就变得暴戾恣睢。
这种极端的反差,让观众不寒而栗,也让“安嘉和”这个名字,成为了家庭暴力的代名词。
电视剧播出后,冯远征“火”了,但这种“火”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危险”。
走在路上,经常有人对他指指点点,甚至还有人当面斥责他“怎么可以打老婆”。据说,有一次,冯远征去菜市场买菜,一位大妈认出了他,二话不说,上去就给了他一巴掌,嘴里还骂骂咧咧地说:“让你打老婆,让你打老婆!”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冯远征的家人和朋友,也受到了这部剧的影响。他的丈母娘,也就是妻子梁丹妮的母亲,在看过电视剧后,一度担心女儿在家里受委屈,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女儿的近况,生怕她被“女婿”欺负。
而冯远征的一些朋友,也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甚至还有人直接问他:“你真的打过梁丹妮吗?”
面对这些误解和质疑,冯远征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这都是因为自己把“安嘉和”演得太好了,好到让观众完全忘记了角色和演员之间的界限。
从“安嘉和”到“冯远征”:撕掉标签的漫漫长路
冯远征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塑造“安嘉和”这一角色,其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翻阅了大量有关家庭暴力的书籍和案例,甚至还去请教了心理医生,试图走进“施暴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
在冯远征看来,“安嘉和”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他也有可怜和可悲的一面。他的童年经历过阴影,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导致他极度渴望控制,希望通过控制妻子来获得安全感。而这种扭曲的爱,最终演变成了可怕的暴力。
然而,观众的反应却远远超出了冯远征的预料。他们并没有因为“安嘉和”的“可怜之处”而对他产生同情,反而对他充满了厌恶和恐惧。在他们眼中,冯远征就是“安嘉和”,“安嘉和”就是冯远征,两者之间划上了等号。
为了撕掉“安嘉和”这个标签,冯远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意无意地避开类似的角色。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从喜剧到正剧,从小人物到大英雄,他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我,试图向观众证明:他不仅可以演“安嘉和”,更可以演绎千姿百态的人生。
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他饰演了一个操着浓重唐山话的“娘娘腔”,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喜剧效果,让人完全忘记了他曾经是那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家暴男”。
在电视剧《老农民》中,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村老汉,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去农村体验生活,和农民同吃同住,学习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
最终,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一个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向上的老农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除了在演艺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冯远征在生活中,也努力做一个与“安嘉和”截然相反的人。他和妻子梁丹妮的爱情故事,在娱乐圈中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两人因戏结缘,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小演员,一个是已经成名的“大姐大”,这段相差8岁的“姐弟恋”,从一开始就不被外界看好。
然而,冯远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情可以跨越年龄的界限。他把梁丹妮宠成了“公主”,家里的家务活全包,从不让妻子操心。
梁丹妮不会做饭,他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甚至还专门去学习了烹饪技巧。有一次,梁丹妮在剧组拍戏,冯远征听说她没好好吃饭,二话不说,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剧组,就为了给妻子做一顿热乎饭。
在冯远征和梁丹妮结婚2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冯远征在微博上写下了一段深情告白:“二十年,我们从两个人变成了四个人(加上两只猫),再苦再难,我们都一起走过。未来的日子,我们还要继续相互扶持,白头偕老。”
这段真挚的爱情宣言,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冯远征温柔体贴、有责任、有担当的一面。
放下“滤镜”,看见真实的冯远征
不可否认,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角色的影响,但角色终究只是角色,它不能代表演员的全部。正如冯远征自己所说:“演员只是一份职业,生活中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家庭,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安嘉和’的阴影强加到我的身上。”
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无法将冯远征和“安嘉和”区分开来。每当社会上发生家暴事件的时候,总有人会把冯远征的照片翻出来,仿佛他就是家庭暴力的“代言人”。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不仅是对冯远征个人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误导。
事实上,冯远征本人对家庭暴力深恶痛绝。他曾在多个场合呼吁大家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受虐妇女儿童提供帮助。
“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冯远征曾在一次采访中严肃地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面对家庭暴力的时候,都应该勇敢地说‘不’,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冯远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炼,也让我们看到了“标签化”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各种标签所裹挟,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和判断。
当我们习惯于用标签去定义一个人的时候,就等于给他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他真实的样子,而是我们心中预设的形象。这种标签化思维,不仅会阻碍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认知,也会让我们陷入偏见和歧视的泥潭。
放下“安嘉和”的滤镜,你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冯远征:他可以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家暴男”,也可以是风趣幽默的“娘娘腔”,可以是朴实无华的老农民,也可以是深情款款的好丈夫。
他只是一名演员,一个用心演绎每一个角色的演员,仅此而已。
信息来源: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20周年,一代人的“童年阴影”背后,还有无数“梅湘南”在呼救……
人民资讯2021-11-29
还记得《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吗?如今他变成这样了!
咸宁新闻网2018-08-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