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平文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还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坐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既是习总书记自勉的话,也是教育全党要认识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怎样认识和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以及我们共产党员如何认识和把握好自己和人民关系的重要论述。只有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重大关系,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向着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顺利前进。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这一点更为重要。
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入研究贾正方与宝山村“共同富裕”的典型经验,旨在向全社会隆重推出贾正方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无私无畏地与宝山村全体村民融为一体,一起战天斗地,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全国文明“共同富裕村”的鲜活案例。
一、我对贾正方和宝山村的总体印象
我与贾正方同志认识已有50年。记得第一次和他认识,是在1974年春天,我作为原温江军分区新闻干事受派来到宝山村采访他们坚持以民兵为骨干,组织开展学大寨的先进事迹。来到宝山村火红的改土造田工地上,当看到贾正方视力很差、几乎失明却还在和大家一起抡着锄头开荒的情景,心里无比震惊和敬佩,于是我拿着照相机不停地拍起来。从此以后,我就经常到宝山村采访,有幸看到和拍摄贾正方带领全村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他们制定的目标奋进的每一段重要战斗风采。如今重新看到这些老照片,不禁让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急就此稿。
那么,经过几十年与贾正方和宝山村的交往,我对贾正方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是:无产者——感恩者——孤勇者——担当者——奋斗者——营造者。对宝山村发展历程的总体印象是:社队合作化——改土军事化——改革集团化——乡村工业化——乡村和美与共同富裕。
▲ 昔日宝山
下面仅围绕着我和朋友拍摄的几张老照片,展示贾正方与“宝山村共同富裕”的故事。
▲ 绘画
(一)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无产者”
解放前,贾正方是一个家产被人抢去,“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借住亲戚家,靠当小童工,给地主放牛、拉纤来养家的真正的“无产者”。他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地主当长工,人们看他干活儿很卖力,就叫他“贾牛儿”。他和两个老长工一起挤在厕所旁的茅草棚里,夏天被蚊叮虫咬,冬天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贾正方记得,他和几个长工的身上都长了虱子,烂棉袄上看到密密麻麻的虱子抱成一团,有的还在跑来跑去。他的母亲常在油灯下给他捉虱子,有时抓一通宵也抓不完。他记得最清楚的是,地主要他放100多只羊,还特别恫吓说,要是丢了一只羊,就要打断他的腿。这句话让贾正方特别害怕,生怕弄丢一只羊而被挨打,每天出圈上山和下山回家前,总是数了又数。没想到,有一天傍晚突然刮起大风,把羊群刮得满山乱跑,他只好跑上跑下、跑前跑后地把羊群收拢往家赶。到家时地主还和往常一样仔细地数羊子,数了又数,总是差两只,就恶狠狠地问他是怎么丢的?还没等他开口,就挨了一鞭,还被一脚踢出了门外,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头上被撞出了一条口子,血流不止,疼得全身发抖。他本以为这下地主的气会消下来,不会再打他,但没想到,地主却又咆哮着逼他上山去把羊子找回来。他只好带着伤痛,跌跌撞撞地向山里走去。
羊子不可能找回,贾正方只能回到母亲和姐姐的身边。然而,此时的母亲和姐姐已经因家里欠债,房子被地主抢去作了抵押而住在姑姑家里。贾正方也只能回到不是自己家的“家”。从此,贾正方一家就成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无产阶级。解放后,贾正方很快就当上一名石棉矿的工人。由于他干得好、能吃苦,又有会放炮的技术,就被省304地质队看上,特别选调到该队的放炮组,当上了第二放炮组组长,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工人阶级。
(二)一个“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感恩者”
1949年春节前,贾正方听说解放军来了,心情无比激动,就和老表跑到街场看热闹,却发现街上没有几个本地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除了不少官兵走来走去,还有一群妇女,约有一百多人,在给部队煮饭,做了几大笼面蒸蒸。贾正方本以为他们要开饭了,没想到,那些官兵却像疯了一样争先恐后抢了起来,有的往嘴里塞,有的只顾往兜里装,还把抢剩下的面蒸蒸都摔了,扔了一地,接着便立马四处乱窜,一窝蜂似的跑进深山。
贾正方和老表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听到有人说,这是国民党部队制造的假现场,目的是想制造一个污蔑解放军的现场,让那些从山上回来的人们误认为是解放军“抓拿抢吃”的样子。这才使贾正方他们恍然大悟,原来亲眼看到的那些人并不是解放军。
就在他们在迷茫之中热切盼望解放军的时候,不几天,真正的解放军的来了,他们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住在镇上,一部分上山追打土匪和隐藏在山洞里的国民党军残部。贾正方早就听说,解放军是穷苦百姓的队伍,是帮受苦人翻身的队伍。于是,本来胆小的他,却也壮起胆子去找解放军的军官,控诉一个姓孙的地主抢去他家的土地、房屋、磨子等罪行。接着,解放军就把那个地主教训了一通,要求他把土地、房屋、磨子等退给了贾正方。从此,贾正方一家和宝山村的穷人们犹如天晴日出见太阳,不仅分了土地,还分了农具等等。贾正方刻骨铭心地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贾正方”。于是,也从此开启了他把一切献给党、为共产主义奋斗一辈子的感恩之路。
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贾正方对党的情感无比深厚,解放军刚到宝山就主动和他们接触,反映当地情况。到304地质队工作后,总是以敬佩的眼光看待担任指挥长的转业“三八式”干部,主动向他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有时还主动汇报自己所担任的放炮小组的工作计划。那个“三八式”干部也非常关心他,有时还摸着他的头称赞说:“小鬼,你这个小鬼,真是太机灵,也太舍得干了,你长了一个多么聪明的脑袋呀!”贾正方也在与“老干部”的接触中深刻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 年轻时的贾正方
▲ 绘画
干起活来总是走在前头。贾正方认为,报答党的恩情不仅要干好党交给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处处走在前头,带领大家共同干好工作。304地质队指定他当放炮组组长,他认为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决心一定要干好它。他也深知放炮工作危险性很大,弄不好就会出人命问题,因此,他也决心一定要做好保护工友们安全的工作,如果遇到危险性大的工作,一定要自己抢先干。
一天,领导要求放炮组炸开一道垭口,他早早地背着工具来到工地,检查完头天打出的炮眼,就抡起铁锤,自己先干起来,等到工友们陆续来到工地,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紧接着,就和大家一起开始打炮眼、装填炸药,按照装填炸药的工序要求,他们一共装填了90个炮眼的炸药。对这90个装满炸药的炮眼他检查了又检查,认为都已经不存在“哑炮”的情况下,他才开始吹响哨子,发出“开始点炮”的指令。随着他的一声指令,“轰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便一个接一个地响个不停,贾正方和工友们则一个一个不停地仔细数着那震耳欲聋的响声,当他们数到89声的时候,贾正方却再也没听到那最后的一个炮声。他心里一惊:“怎么只有89响?肯定是出了一个哑炮!”他一边对工友们高喊;“大家不要动,再等等看响不响?!”他们又屏住气息等了几分钟,也没有等到第90炮的响声。贾正方便和往常遇到“哑炮”一样,对工友们高喊:“你们不要动,让我先去看看。”他轻手轻脚、一步一步地向“哑炮”的方向靠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山谷里变得越来越热,堵塞在山道上的一长串牲畜也变得烦躁不安。他冒着“哑炮”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在硝烟弥漫中寻找着“哑炮”,突然,“轰隆”一声,在离他两三米远的地方“哑炮”爆炸了。石块、泥沙夹带着巨大气浪,像一双大手将他托了起来,又将他狠狠地摔在地上。他感觉脑袋和整个身体都被摔碎了,本能地拨开乱石和泥土,拼命地爬起来,但眼睛却怎么也睁不开,还觉得身上被烧着的衣服烧伤了臂膀,一阵阵钻心的疼,使他失去了知觉。
后来,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的全身缠满了纱布,连续几天不能动弹,有时好像连呼吸都特别困难。医生多次下了病危通知,不知过了多久,听到护士们说:“醒了,醒了!总算醒过来了!”他忍着疼痛,想动一动身子,却怎么也动不了,想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却什么也看不到。医生说,他整整昏迷了六天六夜。
更让贾正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事故不仅他受到重伤,队里另外还有一个工友被炸伤、一个工友被炸死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不仅仅是震惊,更是夹杂着自责和内疚。他认为这是自己没有当好放炮组长的重大失误。他痛恨自己没有把两个工友的安全照看好。当领导一再告诉他,这次事故的原因不在他时,才有所释然。转而,他又摸摸自己被包裹的眼睛和身体,自言自语地说,“这次事故中自己是幸运的,还捡了一条命。今天的这条命是党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好了以后要加倍报答党的恩情”。
在长达六个月的住院治疗期间,有两个人的帮助,让贾正方懂得了怎样才能报答恩情。一个叫贾歧的病友,在中央西南局工作。经常给他讲刘胡兰、丁佑君、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的故事。贾歧还特意为贾正方雕了一根手仗,手仗上刻着“贾正方之友”几个篆字。住院期间,贾正方经常杵着这根手杖,学着自己下地走路,一颠一颠地走到贾歧的床前唠嗑,聆听“老革命”讲故事。贾歧经常对他讲:“一个人残废了不要紧,哪怕是眼瞎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他要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样的事业奋斗。”贾歧的话,使贾正方明白了要对解救自己的共产党感恩,就要做个共产党人,就要为党的事业奋斗。
还有一个刘大姐,是贾正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个女性恩人。在他处于身上的病痛和精神上迷茫无助的时候,刘大姐主动找到他的病床前,专门给他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刘大姐对他说,“保尔·柯察金是个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的革命战士,也是一个穷苦人,在革命战争中受了伤。但他身残志坚,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成为一个作家,写了很多书,影响很多人跟着苏联布尔什维克干革命。”刘大姐这番话,激起了贾正方想听保尔·柯察金故事的兴趣。刘大姐看出了小伙子的心思,就天天给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他走进了保尔·柯察金的世界。
贾正方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身体状况,也觉得自己就是保尔,自己应该成为保尔那样的人。那个刘大姐真会引导人,每次给贾正方读那本厚厚的《保尔·柯察金》,都会先念那句最能打动人心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念完后,才接着前面念过的段落继续读下去。刘大姐硬是把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一个不落地给贾正方读完。
贾正方随着保尔·柯察金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一步步地思考着:保尔·柯察金的病情是全身残废,而自己仅是眼睛失明,自己比保尔·柯察金的运气好多了;保尔·柯察金是靠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力量战胜自己的,可是自己却把伤残情况看得太重,在意志上还远远比不上人家;再说,保尔·柯察金伤残以前也不是作家,而是面对全身瘫痪的极大困难去边学习、边写作的,而自己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为什么不能边学边干,也努力干一番事业?
刘大姐给贾正方读完了厚厚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贾正方也产生了要当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强烈愿望,要立志干一番大事业!
(三)一个如饥似渴的“自学者”
贾正方在思想感情上深深地懂得感恩,在实际行动上则时时表现出听党组织的话,党组织交给的工作都要千方百计干好它。领导上对他的思想状况和行动表现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两年考验,很快就批准他为预备党员。
尽管他的眼睛只有0.06的视力,组织上还是于1961年和1964年两次送他到党校学习。他把到党校学习看作是党组织的信任和提升自己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好机会。除了课堂上老师教的课程认真掌握以外,还利用课外时间借来许多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来看。他努力克服原本文化底子薄弱的困难,不懂的字就不厌其烦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自学掌握了查字典等工具书,克服了认字太少的困难。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加快增长文化和理论知识,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学习模范。
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他懂得了啥子叫原始社会,啥子叫剥削压迫,为什么要进行武装斗争、为什么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怎样做一个好党员等理论问题。他通过学习《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记得特别熟。在历史知识方面,他格外关注农民问题。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李自成造反失败的原因,都分条析里地弄个明白。他越学习越起劲,经常看书到半夜。
1964年,他第二次到党校学习,更是没黑没白地读书看报,经常一天学习十六个小时以上。同学们跟他开玩笑:“贾眼镜儿,你娃儿怕是要把眼睛熬瞎嘛!”由于他根本没有重视同学的提醒,时隔三个多月,他的眼睛确实就看不见了,不停地流泪,看什么都是一片模糊。无奈之下,只有去医院治疗。经过检查,医生说:“你的眼睛必须动手术,不然要瞎。”紧接着就动了手术。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出院时,仅有的左眼0.06的视力下降到0.03。但这仅有的一点点视力,也挡不住他拼命学习。由于用眼、用脑过度,几个月后,他又患上了肝炎。
接二连三的疾病打击,迫使他不得不考虑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今后还能不能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他选择了退休和回家乡,与宝山村的亲人们一起建设新宝山。在地质队送他的千人大会上,他接过党组织送给他的《毛泽东选集》和一把锄头,从心底发出誓言:“我是共产党员,虽然残废了,但是一定把我的全部力量贡献给家乡,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决不回头。我一定要带领群众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用这把锄头挖掉穷根,栽上富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老书记学习不止
(四)一个向着自定目标不断逆行的“孤勇者”
随着他乘坐的小火车一声长鸣,他从地质队回到了宝山村。一个从宝山村走出去的农民,又从工人变成了“农民”。他虽然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和纳闷,但也更多地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亲切和期望。于是,一腔热情、怀着回乡与乡亲们一起改变一穷二白旧面貌愿望的贾正方,第二天就和社员们一起扛着锄头上山干活了。
他和大家边劳动边唠嗑。乡亲们向他谈得最多的是队里干部的情况,其中多有对大队主要干部不满的声音和长期吃不饱、穿不暖现状不满的牢骚话。他一面干活一面鼓励大家振作精神,相信通过艰苦奋斗能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他的话音未落就有人“呸”地一声,不屑地反击说:“什么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几十年都没改变,你回来就想变,扯把子,鬼才相信!”这是贾正方回村第一次与乡亲们的思想碰撞。实际上,也是他真正成为“孤勇者”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第一次遭“吐口水”以后,他坚定信念,58年如一日,带领村民们克服了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各种“险滩冰山”。
▲ 改土造田
▲ “挖向贫穷的第一锹”
——当他第一次担着粪水上山的时候,艰难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摸索着前行。由于眼睛看不清路,脚掌老是踩在尖石上、竹桩上。有一次,在担了几次后,想放下粪桶休息一会儿,但没想到却把粪桶放在了一块石头上,粪桶失去了重心,拽着贾正方连桶带人摔在了山崖下,粪水从头上浇了一身。社员们都来帮忙把他救了出来,也都劝他不要去山上送粪了。他却说以后路上不休息就不会再摔跤了,还照样带着社员挑着粪桶一趟接着一趟地上山。
——当他提出“大干三五年、人均口粮500斤”的目标时,有人说他“冲壳子”,但他却干成了。回村后不久,贾正方提出他所在的第二生产队人均口粮要达到500斤的目标时,有人提出质疑说,“你又冲壳子,你有啥子法子让这山沟里的贫瘠土地上长出那么多粮食来?”他拍着胸口说:“牛圈沟还可开出100多亩的荒地,增加的粮食就能保证一部分。”有人说:“你连队长、书记都不是,说话能算数吗?”贾正方想了想说:“我虽然不是书记、队长,但我是党员,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时刻不忘自身身份。面对极端困境,他铭记肩负着“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责任。”这正是践行党员最高道德准则的表现。只有具备如此觉悟的党员,他才会说出下面一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话:“我可以不干活,因为我好歹是个退休职工,一个月国家给我20多块工资,还有20多斤粮食,自己饿不死。但你们呢?难道永远靠国家批下来那点返销粮,永远穷下去?”对于贾正方的几句傻话,有人不解地微笑着问道:“你这么积极地带大家干,是不是想捞点啥好处?”贾正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自己白劳动!不要工分!不要报酬!”贾正方这句“一白两不”的天大傻话,却迎来了一片呼声,一致表示赞同,更是对贾正方的敬佩和期许。
贾正方就是这样傻乎乎地以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气质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贾正方说到做到,在后来的十多年里,真的做到了“白干、不要工分、不要报酬!”还是经过上级领导干预,说“这样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他才开始领取报酬的。
▲ 新改成的宝山梯田
——当他坚决不搞“包产到户”,而继续坚持“集体致富”的道路,被上级严厉批评时,仍然独立特行,冒着风险前进。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全国农村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的暖风也吹到宝山村。这对全国农村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贾正方根据宝山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经打下了比较雄厚的集体经济底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宝山村继续走集体致富的路子,暂不搞“包产到户”的想法。然而当他的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听到了三种意见:一是有的支部委员怕上级批评我们不听中央的话;二是有的党员认为党员应该带头执行“包产到户”的政策,自己先富才能带动群众致富;三是有的社员则认为,把村里的财产都分了,各家有点资金,好出去搞大钱。
面对众说纷纭,思想极其混乱的局面,贾正方决定利用到牛圈沟挖硫磺矿的休息时间,在一个崖窝里召开一次支部扩大会,讨论“以前的搞法对不对”、“以后的路往哪儿走”等问题。
听着大家的激烈争论,他的心情十分激动,也增强了信心,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改革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克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生产积极性,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决不是反对集体致富。”他停了一会儿又说:“不是扯把子,要说先富,我最有条件。虽然眼睛不好,但我既搞过农业,又搞过工业,还在地质队干过,去过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多,熟人多,门路广。真要和老婆开个夫妻店,当个万元户不成问题,但我能不能只顾自己,丢下其他乡亲不管!能不能让乡亲继续穷下去?我还是那句话,要是宝山村的乡亲们不能摆脱贫困,这里就没有我们共产党员的立足之地!丢掉农民不管,农村的党员拿来干啥?支部又拿来干啥?”这掷地有声的几句农村党员责任之问,让在场的人无不打心眼里佩服!
▲ 岩窝会议
——当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时,贾正方正在彭州市区办事。当他感到大地抖动得厉害,就知道不远的地方地震了,宝山村一定情况不妙。心想:我的乡亲们如何?得赶快回去。于是,他马上驱车返回。到半路上听有人说“里边地震很凶,死了不少人,活着的人都在往山外跑,你也别回去了”时,他却让驾驶员尽量跑快点。当汽车开到通济大桥时,一看桥断了!赶快停车蹚水过河!他和驾驶员一起爬山涉水,一路十多里赶回宝山村。他立即找到贾卿和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询问情况。当他得知村里房屋大部分垮塌,乡亲们死伤不少,还有游客堵在山里时,马上询问抢救方案如何?当贾卿汇报完抢救方案时,他又提出几点补充方案,紧接着就开展起有序、紧张而快速的抗震救灾。
▲ 2008年“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
在村党委领导下,以青年民兵为骨干的抢险救灾队伍开赴瓦砾遍地的重灾地段,打响了与死神赛跑、向余震宣战的“宝山救灾”模式——两天内查明包括贾正方堂弟贾正学在内的死亡人数56人,3天时间救出所有受伤者,创造了抗震救灾奇迹,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举行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仪式,贾正方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 2008年6月30日,贾正方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二、贾正方“宝山共同富裕”之路的密码
回望贾正方生平90个春秋,品味贾正方回乡58个年头,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培育的贾正方,宝山村一定发展不到如今这个欣欣向荣的样子。那么,贾正方为宝山村创建、积攒了些什么财富呢?笔者认为,贾正方对宝山村的贡献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了宝山村两代“战斗堡垒”,也就是把党组织建设成过硬的、能打胜仗的“基层党建核心”,建设成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一支队伍——能建设、会打仗的钢铁队伍;三是,一种精神——同心奉献,拼搏创新的精神;四是,一条路径——兴公容私,共同富裕;五是,三大密码——全力为民、实事求是、批评自省的密码。以上五点,内容丰富,值得深入探讨。
▲ 同心奉献、拼搏创新的两代“战斗堡垒”
▲ 宝山村获得的荣誉称号
由于时间和篇幅都很有限,这里不再展开。但有必要把“兴公容私,共同富裕”八个字挑出来,专门作以解释。
先说“私”字。其本字写作“厶”,其本义是“私人的”,“自己的”;也指“私利,私事”等意思。接着说一下“公”字。它是上面一个“八”,下面一个“厶”构成的会意字,本意是“背私为公”。“公”字上面的“八”,古音念“背”,最早写作“北”、后来写的像个“八”,但音不是“八”,念“背”,意为“别”;下面的“厶”即念“私”,合起来为“公”字。由于其原意的“背私为公”,是说只有背离了“私”的过程,才能有成就“公”的结果。进而带来了引申义的“正”、“平”、“共”等意思,所以有“公平”、“公正”、“共同”的概念。不过,更多的用法则是集中在“公”与“私”的关系上,由于它的“背私为公”之本意,又不断演绎为“以公灭私”、“大公无私”等概念。
我认为,根据宝山村坚持“集体致富”而又不排斥“私人发财”,走出了以“公”带“私”、以“公”容“私”,既不断做大做强集体公有经济,也不断做实做精民营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认为,如果从他们处理“公”与“私”关系的实践过程来看,将其模式概括为“兴公容私,共同富裕”八个字比较准确。
三、对贾正方90寿辰的祝福
正是由于有了贾正方的个人魅力和他所带出来的两代领导班子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影响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宝山村,再也不是“山高路又远,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的旧模样,而是变成了“山青路宽畅,村富人兴旺,美女排成行,壮汉挑大梁”的新景象。
如果有心到宝山村走一走,住几天,你还会发现,这里已是集体年收入过百亿、家家住上小洋楼、人人就业创财富、清溪流水花锦簇的欣欣向荣的“世外桃园”美丽景象。
如今的宝山村,已经提前实现了党的18大提出的“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也实现了党的20大提出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如今的宝山村,更是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要求,正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高度。希望宝山村继续解锁好贾正方“宝山共同富裕”之路的密码,齐心协力、共同绘制好一幅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和美乡村的壮丽画卷。
最后,请允许我对我的老朋友、有着50年深厚情谊的老朋友——贾正方同志,送上真挚而亲切的祝福:祝您90岁生日快乐!祝您松鹤长春、后福无疆、健康长寿!
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