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102字 | 阅读需11分钟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这一身份的获得来源于印度河文明,而“印度”的国名,也正是源自印度河。
但观察地图就会发现,印度河不属于现代的印度境内,而是在巴基斯坦境内。
▲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
从这个角度来看,符合“文明古国”名号的不应该是印度,而应该是巴基斯坦。
在南亚的大一统王朝中,印度河和恒河基本都是被归在同一个政权里。但直到20世纪二战结束后,英国人根据宗教分布,将英属印度拆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河位于南亚西北部
印度人的“文明故土”、那条以印度来命名的印度河则,流域的大部分被划归巴基斯坦。
印度认为自己控制印度河20%水量、巴基斯坦控制80%的安排不合理,两国围绕印度河水源分配几番博弈,印度国内更有通过武力夺回印度河流域的呼声。
印度河,这条用印度国名“冠名”的河流为什么不在印度境内?自诩为南亚霸主的印度能夺回印度河控制权吗?
▲印度河干流(红色)
一、五河之地
印度河和恒河是南亚最大的两条河流。
其中印度河全长3180公里,流域面积约116.5万平方公里。相较于恒河,印度河泥沙淤积更为明显,土壤更肥沃,因此更早诞生了文明。
印度河上游的冰川融水为河流注入了丰沛的水量,最终在中游汇聚成五条大河及众多支流滋养的丰腴之地,即旁遮普(五河之地),相较于位于沙漠气候区的印度河下游,印度河中游才是印巴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中游的旁遮普意为“五河之地”
公元前2600年,以摩亨佐达罗、哈拉帕为代表的城市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其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灌溉系统和文字系统对南亚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大文明
公元前2000年,西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亚,印度河文明遭受重大打击,在未来近千年间,南亚政治核心从印度河流域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达罗毗荼人则被迫迁至印度半岛南部。
在雅利安人较为通用的梵语中,印度河被称为सिन्धु(Sindhu),这个词源于梵语单词“Sanskrit”(泛指大河)。
▲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之后,波斯人和希腊人又来到南亚。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一度控制印度河流域。
古波斯语将字母“S”常被发音为“H”,印度河的名字“Sindhu”在波斯语中被转化为“Hindu”。
波斯人用“Hindu”指代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和文化,波斯帝国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凭借巨大影响力,波斯人使用的“Hindu”向南亚各国传播,形成了“印度”这一称呼的雏形。
▲波斯帝国凭借影响力,把印度的名字推广起来
由此衍生出的Hindustan(印度斯坦),在近代以前一直是西亚政权对南亚区域的固定称谓。时至今日,Hindu在英语中仍专指“印度人”或“印度教徒”。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希腊人)率军东征,在消灭波斯帝国后,马其顿大军进入南亚并占领印度河。他们按照希腊语发音习惯,将“Sindhu”音译为Ἰνδός(拉丁文拼写为Indos),这就是日后“India”(印度)一词的来源。
▲亚历山大的帝国
波斯、马其顿两大帝国的到来,让“印度”之名传至欧洲,并逐渐被南亚当地人接受。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公元前2世纪,雅利安人恢复了对南亚的统治,他们建立的孔雀王朝达到鼎盛,除南亚最南部,从恒河到印度河的广大区域都被孔雀王朝统治,这个帝国定都于恒河流域,尊崇佛陀的孔雀王朝君主积极在辖境内推广佛教。
孔雀王朝之后的笈多、戒日等雅利安人政权均以恒河流域为核心,他们没有能力统一南亚,甚至没能控制印度河。
▲南亚政治中心向恒河流域转移
8世纪后北印度陷入分裂,动荡中佛教在印度半岛式微,最终被印度教所取代。
恰在此时,借助伊斯兰教立国的阿拉伯帝国正在西亚北非疯狂扩张,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占领印度河流域。
印度教以恒河流域为核心,对印度河流域的影响本就较弱,阿拉伯大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将伊斯兰教带到印度河流域,很快驱逐了印度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传入南亚
伊斯兰教作为强势外来宗教,在印度河流域、孟加拉等地扎根,上述地区很快伊斯兰化了。印度河流域作为南亚西北地区的门户,此后变成了西亚伊斯兰政权进攻南亚的平台。
从13世纪的德里苏丹诸王朝到16世纪莫卧儿帝国崛起,南亚次大陆上最强大的统治者一直是穆斯林君主,伊斯兰教也成为南亚仅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
▲莫卧儿帝国
印度河中游所处的旁遮普地区(意为“五河之地”)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碰撞前线”,两教在当地都有规模庞大的教徒。
16世纪,结合伊斯兰、印度教教义的锡克教诞生于旁遮普并快速发展,这让印度河流域的宗教形势更加复杂。
▲锡克教徒
17世纪,欧洲各国来到南亚并建立殖民据点。英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南亚殖民争霸的胜利者,凭借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和南亚次大陆的分裂,英国最终在19世纪中叶征服了南亚。
印度河流域几乎是英国最后征服的区域,特别是旁遮普地区,当地骁勇善战的锡克教徒建立了锡克帝国,英国接连两次发动战争,最终在1849年将其吞并,并设立旁遮普省加以管理。
▲旁遮普在英属印度的位置
英国首次将南亚统一起来。英国人沿用了古希腊对南亚的称谓,以印度河的名字称这里为India(印度),英国在此建立的英属印度是日不落帝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
英属印度由英国直辖领地和众多臣服于英国人的土邦组成。
▲英属印度
印度河流域上游归克什米尔土邦统治,中游区域归英国直辖的旁遮普省。
穆斯林、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分别占旁遮普总人口75%、15%、10%,各宗教敌视严重。
充沛的水源让旁遮普成为英属印度的重要粮食产地,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让印度河流域人口膨胀,成为英国商品重要的海外倾销市场。
▲南亚宗教分布
印度河下游是英国直辖的信德地区,19世纪末,英国在此建立的卡拉奇发展成英属印度西北第一大港,成为英国获取南亚资源并控制印度河流域的重要支点。
由此,从梵语对印度河的称谓Sindhu衍生出的India、Hindu最终成为南亚次大陆政权、文明(居民)的代名词,印度河对于南亚的政治意义是其他河流无法比拟的。
▲英国首次实现了南亚统一,将“印度”确定为次大陆的名字
二、水源战争
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河在行政区划上分段由土邦王公和英国人控制,并未形成完整的管控机制。
在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地区,这里是伊斯兰教、锡克教、印度教的交汇之地,宗教关系极为复杂,但在英国压制下,各势力暂时保持和平。
▲英属印度宗教分布
二战后,英国决定以宗教为标准,将英属印度分割成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共和国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至于锡克、耆那等小型宗教地区则一并分给印巴两国。
英国派往南亚的划界官员雷德克里夫对当地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掌握的并不全面,他仅通过地图和宗教大概分布划设了印巴分界线。
▲印巴分治
根据雷德克里夫线,印度河87%的流域面积(径流量占印度河流域的96%)被划给了巴基斯坦。
从具体地区来看,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被全部划给巴基斯坦。但印度河下游沙漠气候明显,降水稀少。印巴争夺的焦点是水量最充沛的中游地区——旁遮普。
最终26万平方公里的旁遮普被一分为二,穆斯林聚居区划归巴基斯坦,占旁遮普总面积的78.5%(旁遮普省),余下的锡克教徒、印度教徒聚居区划归印度(旁遮普邦)。
▲分割旁遮普
印度河上游的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巴争夺最激烈的地区,穆斯林占当地总人口的8成,但克什米尔王公却是印度教徒。
根据英国方案,土邦可根据宗教信仰自行选择加入印巴或独立(印巴不接受土邦独立),但克什米尔这种穆斯林人多,印度教徒掌权的情况却十分棘手。
最终,独立不过月余的印巴两国就在1947年为争夺克什米尔爆发战争,印度占领了53%的土地,余下由巴基斯坦控制。
▲克什米尔地理位置重要
第一次印巴战争让两国变成死敌,而围绕印度河水源的争夺进一步恶化了印巴关系。
在印度看来,印度河主要流域虽不在自己境内,但印巴分治后,印度获得了英属印度75%的土地和近7成的人口,是当之无愧的南亚霸主,有资格将作为南亚古老文明、地理概称的“印度”拿来当自己的国名。而巴基斯坦不过是控制印度河的异教徒,不能僭越资格,自称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印度很难接受印度河流域变成巴基斯坦领土
印度认为自己控制的印度河上游水量少的可怜,现有分配无法满足印度旁遮普邦的发展需要。
巴基斯坦国土以山地高原为主,印度河滋养下的1400万公顷耕地仅占巴基斯坦总面积(不含克什米尔)的17.6%,却供养了巴国上亿人口。
▲巴基斯坦的地貌特征,可开发区域为印度河河谷这一狭长的地带
从数据上来看,一条印度河就让巴基斯坦成为全球农业大国。巴基斯坦的小麦、水稻、甘蔗、棉花、芒果产量均居世界前十位,棉花等农产品出口成为巴基斯坦的重要创汇来源。
巴基斯坦近45%的人口从事农业,因此巴国所有大型城镇均位于印度河流域,可以说印度河就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
▲巴基斯坦人口集中在印度河流域
巴基斯坦也不满意水权安排,南亚盛行季风,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给印度河注入充足水源,也给巴基斯坦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1947年秋,印巴签署《暂停协议》冻结了印度河水流分配。1948年4月协议期满后,由于未签署新协议,出于在克什米尔的问题和水资源问题上向巴施压等原因,印度拦截了印度河上游部分水源,导致下游巴基斯坦境内一百多万英亩农田无法灌溉。
▲印度河大部分位于巴基斯坦(绿色),但上游位于印度(蓝色)
印度很快恢复了供水,但该事件加剧了巴基斯坦对水资源安全的忧虑,唯恐印度在两国交恶时以断绝水资源供应相要挟。
1952至1960年,在世界银行主持下, 印巴双方就印度河水源分配的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双方于1960年签订《印度河用水条约》。
巴基斯坦获得印度河干流、西部三条支流杰纳布河、杰赫勒姆河的水权(占总水量的80%),印度使用东部三条支流萨特累季河、比斯河、拉维河,两国每月交换水文信息,同时成立印度河委员会监督条约执行并解决相关争端。
▲印度河流及支流
条约以法律形式确保了印巴对印度河的水源分配和共同管理,但印巴都感觉自己吃了亏,两国围绕印度河的博弈远未结束。
三、印度河下的暗流
《印度河用水条约》签署后,印巴关于印度河水权的矛盾得到缓解,但条约签订时没有考虑到未来气候及水资源变化和水利技术发展,这引发了日后印巴旷日持久的水源争端。
《条约》规定西部三河水权归巴基斯坦,但三河上游位于印度,印度有权使用西部三河进行发电、生活用水及其他限定用途,但不得降低流向巴基斯坦的水量。
▲印度河上的水利工程
1980年后,印度开始在印度河上游兴建水利工程,包括图布尔航运工程 (巴方称乌拉尔大坝) 、基申甘加大坝、巴格里哈大坝以及在印度河东部三河建设的蓄水工程等。
巴基斯坦是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每年约40亿美元的灾害损失中超过75%是因为印度河泛滥造成的。
▲2010年的印度河洪灾
巴基斯坦认为印度的水利工程会成为战时的水利武器,担心印度在灌溉期通过大坝拦水,减少巴方获得的水量,雨季又会大肆放水,加重巴方洪涝灾害。
其中,巴基斯坦对印度在杰纳布河上修建的巴格里哈大坝反应最大。杰纳布河属于巴基斯坦获得的西部三河之一,但上游位于印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认为这座2005年完工的大坝严重影响了下游巴基斯坦的农业用水。
▲巴格里哈大坝
印巴在《用水条约》框架内举行多轮谈判无果,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公开表示“印度的行为将被巴方视为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但争端至今仍未解决。
印度河干流不在印度境内,但其支流是印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1966年自旁遮普邦析出)最主要的水源,上述两邦认为水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当地发展,造成两邦因河水分配而矛盾不断。印度政府不会坐视印度河水源问题恶化,当然,板子不能拍在自己身上,印度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矛头对准巴基斯坦。
▲两个旁遮普,都需要印度河水
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视察哈里亚纳邦时发表演讲。他表示“在过去70年,本应属于印度和哈里亚纳邦农民的河水,全部流向了巴基斯坦!”。
▲煽动印度民意的莫迪
莫迪的观点获得了印度民众的高度认可,在许多印度人看来,印度河是南亚古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印度国名的来源,这一切本应属于南亚的霸主印度,而不是外来的伊斯兰教徒建立的国家。
近年来,印度河上游冰川消融造成印度河流量变小,地区人口膨胀却加大了用水需求,印巴对印度河水权的争夺愈发激烈。
2023年,印度政府公开指责巴基斯坦在印度河水源利用问题上“顽固不化”,认为巴基斯坦不遵守《用水条约》,巴基斯坦则表示印度倒打一耙。
▲半岛电视台对印度河问题的报道
《用水条约》越来越难调解两国矛盾,莫迪治理下的印度,印度教民族主义盛行,印度河水权的争夺上升到与克什米尔争端一样的“民族大义”的高度,激进的印度教徒要求夺回本应属于印度的印度河。巴基斯坦也毫不退让,因为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国家存在的最重要自然基础。
或许,下一次引燃南亚战火的将不再是克什米尔的绵延雪山,而是滚滚向南的印度河水。
▲发源于高山的印度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