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0 年的某一日,上海警方在人口普查的时候,他们忽然看到有一个穿着破烂衣服的流浪汉紧紧地蜷缩在墙角那里。
警方见状,立刻快步走上前去询问情况,心中想着看看是否可以为这个可怜的人提供一些帮助,而当警方对这个流浪汉进行询问时,他只是嘴里不停地嘟嘟囔囔,声音含糊不清。
警察一遍又一遍地问那个流浪汉,一直都没放弃,最后好不容易从他嘴里听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就是 “北京理工大学”。
随后,警方马不停蹄地展开仔细调查,经过认真的核实与比对,确认了这个看似落魄的流浪汉就是12 年前消失不见的 “北京理工大学” 的优秀学子姚远。
姚远在人生的 19 岁之际,以高考状元的非凡成绩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努力,最终以极为出色的成绩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家对此都深感不解,怎么也想不通曾经那个令人钦佩的学霸,怎么就沦为了一个神志不清的流浪汉呢?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不安现状
姚远,这个名字在1990年夏天,对于湖北那个小山村来说,仿佛带着金光,那个年代,高考状元就是全村的希望,更何况是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
姚远的爸妈脸上一直挂着笑,见人就说姚远从小聪明,学习不用他们担心,可实际上呢,姚远不是天生就喜欢学习,他一开始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玩闹。
小时候的姚远,跟众多农村孩子一样,喜欢在田野中肆意奔跑,享受抓鱼摸虾的快乐,但他深知自家的经济状况不佳,父母为了让他读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于是,他立志要用读书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姚远来到北京后,才惊觉原来自己颇为自豪的成绩,在此处不过是普普通通,北京理工大学就像是一个人才的宝库,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各有所长。
姚远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和实验室,像着了魔一样学习,就想证明自己。
大学四年期间,姚远极少参加社团活动,也几乎没有出去尽情玩耍过,同学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书呆子”,可他根本不在意这些说法。
姚远的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赢得了进入一家科研单位的机会。
进入研究所之后,姚远满心以为自己终于能够放松一下了,毕竟,这份工作十分稳定,待遇也相当不错,他的父母得知他进入了研究所,也为他感到无比骄傲。
可是,时间久了,姚远渐渐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每天做着重复的实验,写着枯燥的论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让他感到无比的迷茫和焦虑。
这时候,他得知,当年那些和他一起考上大学的同学们,有的已经成了公司高管,有的自己当了老板,一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姚远心里五味杂陈,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姚远第一次萌生了离开北京的想法,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去挑战一下自己,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越来越强烈。
1994 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在那个时候,“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样的说法极为流行,而姚远却在众人的质疑声中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
上海,这座璀璨的国际化大都市,活力四射且挑战重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前赴后继地前来追梦,姚远经过深思熟虑后认定,上海就是他真正要去的地方。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不出所料,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父母不明白,姚远为什么要放弃现在稳定的工作,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冒险。
可是,姚远心意已决,父母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们知道,姚远从小就有主见,决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
在 1994 年的金秋时节,姚远果断地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开启了新的征程,这趟火车,将他带离了熟悉的北京,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被现实打击,逐渐失联
但令人失望的是,上海并没有向他敞开温暖的怀抱,他原本以为凭借名校的光环和多年的工作经历能够在上海顺利立足,可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他的这些优势都显得平平常常。
他精心准备后投出的简历仿佛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面试也不断地遭受打击,姚远终于明白,上海既有着诱人的机遇,也有着令人难以承受的残酷,在这片土地上,“天之骄子” 比比皆是。
高不成低不就,姚远陷入了求职的怪圈,他看不上那些 “low” 的公司,而那些高大上的公司,又将他拒之门外,他就像 “薛定谔的猫” 一样,永远在 “可能成功” 和 “必然失败” 之间徘徊。
漫长的求职路耗尽了姚远的积蓄,也消磨了他的意志,他变得沉默寡言,整日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他 “潜水” 在网络世界里,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金融风暴以不可阻挡之势袭来,成为了那致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裁员,大量的公司在风暴的冲击下倒闭,整个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片萧索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不安的气息。
姚远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 “啃老” 度日,他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处境,只能 “编故事” 骗取他们的同情。
长时间的 “负能量” 让姚远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他开始失眠、焦虑,甚至出现幻觉,他就像一只 “惊弓之鸟” ,对任何风吹草动都 “草木皆兵” 。
最终,姚远 “人间蒸发” 了,他留下一封 “告别信” ,手机关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他的父母心急如焚,千里迢迢赶到上海,却只得到 “查无此人” 的回复。
姚远的父母不愿相信儿子就这样消失了,他们 “地毯式搜索” 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张贴寻人启事,甚至求助媒体,但始终一无所获,十二年来,他们年复一年地奔波,却从未放弃。
昔日学霸,神志不清
在20年的某一天,上海的某个拆迁房里,警察发现了一个男人,说他是男人,其实不像,因为他头发花白,满脸污垢,衣服破破烂烂,眼神呆滞,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不止。
男人被送到医院,医生护士给他清理身体,治疗疾病,慢慢地,他恢复了些许意识,在医护人员和警察的耐心询问下,男人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姚远。
警方根据姚远零星的记忆,几经辗转,联系上了他在湖北老家的父母,消息传来,老两口顿时五雷轰顶。
十二年前,儿子姚远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从此杳无音信,这些年他们几乎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张贴了无数寻人启事,花光了所有积蓄,都没能找到儿子的一点踪迹。
姚远的父母立刻赶到上海,在医院里,他们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却不敢相认:那个曾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今变成了这般模样。
当姚远的目光触及到父母的那一刻,他那原本浑浊的眼中忽然闪过了一丝微弱的光亮,在那一瞬间,他仿佛想起了一些遥远的往事,嘴唇微微地颤动着,似乎想要诉说什么,可最终却一个字也未能说出口。
直到20年,姚远在那个破旧的拆迁房里被警察发现,他才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短暂地清醒过来,而此时的姚远,已经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姚远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同情他的遭遇,认为他只是太骄傲,无法接受现实的落差,也有人批评他的选择,认为他不应该逃避责任,更不应该放弃自己。
姚远选择了逃避,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希望,更不要放弃自己,生活中有风雨,也有阳光,只要我们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不可否认,姚远自身性格上的缺陷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他过于骄傲自负,眼高手低,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在遭遇挫折时,他又没有及时调整心态,而是选择了逃避,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下的社会,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就业压力巨大,很多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和生活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可是,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不够,也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如此一来,一部分人在沉重的压力面前,根本无法及时地将压力释放出去,最终走向极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湖北状元流浪上海12年,捡垃圾、睡桥洞,父母四处寻找却不愿相见
平顶山广播电视台
腾讯视频官方:北理状元姚远:从985学霸到流浪汉,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