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有一部由儿童主演的喜剧电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大奖提名,并最终斩获
最佳改编剧本奖。
这部影片就是
《乔乔的异想世界》。
(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截影)
乔乔是一名狂热的纳粹少年,他和自己想象中荒谬搞笑的元首形象成为了好朋友。可当他发现家中藏着一名犹太女孩的时候,又陷入了道德困境。
影片上映之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超45万人在IMDb上打出了
7.9的评分,
豆瓣评分也有
8.3分。
(《乔乔的异想世界》豆瓣网友评论)
影片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
“战争”“仇恨与爱”
等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地球村”单元中,有一部来自意大利的影片,同样聚焦在了战争背景下,
孩子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纯真与成长。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The Last Time We Were Children
1943年,意大利罗马。
作为二战轴心国之一的首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此刻正在遭受盟军的猛烈空袭。
战争的阴云之下,我们的主人公们正在度过
他们的童年。
不过现在,这些孩子好像因为什么事情而争吵了起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一个孩子的脸上被人吐了口水,只因为他有着特殊的身份。
01
美好的夏天
(洛伦佐·麦克格文·扎伊尼 饰)
抹去了脸上的口水,表情满是不可思议。
我是你们的朋友啊,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那又怎样?”
科西莫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饰)
说道,因为你是犹太人,
(文森佐·塞巴斯蒂亚尼 饰)
就可以朝你吐口水。
里卡多当然不服,几个孩子随即扭打在一起。
孩子们的友谊总是很奇妙,打打闹闹之后,几个人又重归于好。
伊塔洛带着其他两人玩起了
战争游戏,
拿着木头枪,对着空中扫射。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科西莫还会模仿防空警报的声音,学得惟妙惟肖。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可玩着玩着,真的警报拉响了,人们慌张地跑向避难所。
彼时的他们就是这样,玩着他们最爱的战争游戏,也面对着真正的战争所带来的
困扰。
他们还会拿上弹弓,躺在楼顶,朝空中
发射着“炮弹”,
仿佛真的可以把那些飞机给击落。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或许,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不完全了解何为“法西斯”,什么又是“盟军”。
既然英国人整天空袭我们,那他们一定就是
敌人。
用弹弓攻击“敌人”显然并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他们又转而去处决“反叛军”。
当然,那也只是假人模特而已。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童年的夏天,总是充满了无尽的阳光和欢笑。
尽管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肆无忌惮地玩耍,没心没肺地奔跑更重要的了。
他们还那么年幼,仿佛有
无尽的时光
任他们去挥霍。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很快,又有新的小伙伴加入了,是孤儿院的女孩
瓦达
(卡洛塔·德·莱昂纳迪斯 饰)
科西莫被爷爷关在了家里,没关系,里卡多找来梯子帮他逃出来,继续玩继续闹。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他们在院子里抓蚯蚓烤着吃,不过味道实在不怎么样。
他们一起去里卡多父母的裁缝店挑选心仪的纽扣,吃零食。
里卡多还为瓦达挑选了一条漂亮的丝带,
微妙的情愫
好像也在孩子们中间产生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如果可以一直这样无忧无虑,如果这个美好的夏天可以无限延长,那该多好。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一直活在自己那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与冰冷残酷的战争彻底绝缘。
可现实并非如此,在一个夜晚,街道中突如其来的喧闹声打破了宁静。
里卡多,不见了。
02
营救的旅程
1938年,意大利法西斯政府效仿纳粹德国,通过了一系列反犹种族法律。
在二战初期,意大利军队并未参与或实施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
然而在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后成立的萨罗傀儡政权,却驱逐了数千名犹太人。这些犹太人
被赶上火车送往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里卡多一家,就在这些人之中。
在得知真相之后,其余的三个孩子回想起曾经不离不弃的誓言。
他们做出了一个
大胆的决定——
去救里卡多回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天真吗?可笑吗?
想法确实够荒唐,
可这就是孩子啊。
在他们眼里,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况且伊塔洛的父亲还是法西斯军官,他想着没准德军会给个面子。
说干就干,说走就走。
转天早上,三人在车站聚齐。准备最充分的就是伊塔洛,毕竟是军人家庭出身,物资也丰富。
可小小的身躯,在出发前已经不堪重负。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而最关键的问题是:
去哪里?
伊塔洛打探到的仅有的线索,就是里卡多一家是被火车运走的。
所以,更加天真的想法诞生了——
沿着铁道走,就一定能找到里卡多。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可没走出多远,麻烦事就来了。
铁道出现了
岔路口。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二选一,走哪条?
几个孩子一筹莫展,被修女带大的瓦达祈祷上帝能给点提示,可也毫无作用。
急中生智,
就沿着那条直的继续走吧。
影片好像变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
公路电影,
主角还是三个半大的孩子。
这一路上,
状况频出,笑话不断。
科西莫一直张罗着肚子饿,几个人迅速进入
“春游野餐模式”,
坐下来一通胡吃海塞。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可是用力有点过猛,一个没搂住,把带的
食物和水全消灭光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战时的意大利物资非常的短缺,孩子们很馋但也经常吃不饱。
过了一会,伊塔洛又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
开始狂拉肚子。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他们管身材粗壮的农夫叫
“食人魔”,
把拿着镰刀追赶科西莫的人称为
“死神”。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好不容易掠来了一只鸡,三个人也不会杀。
想着能不能靠着大吼,吓死它。
他们在现实与自己构建的想象世界中横冲直撞,继续前行着。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另外一边,孤儿院的修女
艾格尼丝
(玛丽安娜·芳塔娜 饰)
和伊塔洛的哥哥
维托里奥
(费德里克·塞萨里 饰)
在发现自家孩子失踪之后,也沿着铁道追赶。
孩子们经过了一番折腾,又走了很远的路,已经很疲惫了。
他们开始后悔之前过于草率的决定,纷纷打起了退堂鼓,这段营救之旅似乎就要到达终点。
可就在他们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却突然
开来了一列火车,
他们三人攀爬而上,与追踪而来的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完美错过。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03
最后的童年
如果认为本片只是一部描写儿童不断胡闹频繁出糗的喜剧电影的话,那就错了。
在整个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战争以及法西斯主义
对于孩子以及社会的影响。
比如,仇恨教育。
伊塔洛和里卡多是好朋友,但是“朝犹太人吐口水”该做还得做,该恨还得恨。
比如,女性备受歧视。
瓦达想加入里卡多他们的小团体,可伊塔洛上来就说我们的“战队”不需要女人,女人只要能给“领袖”生孩子就行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还有,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走进乡村酒馆的时候,屋内的人对维托里奥这位法西斯军官表示出了
冷漠和厌弃
的态度。
有人甚至朝地上啐了一口以表达不满。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艾格尼丝还为这些人说好话,讽刺了维托里奥一番。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可很快,因为衣服弄湿而换上裙子的艾格尼丝,遭到了这些
男人的轻薄之举,
口哨声坏笑声不绝于耳。
甚至,瓦达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树立起了
“贞洁观”,
坚决不和两个男孩子睡在同一个帐篷里。
她的逻辑也很简单,不想自己未来嫁不出去。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以上种种,其实都很直观地传达着在战争中,在法西斯极权统治之下,带来的种族和性别的歧视问题。
但同时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与之相反的情节。
比如,尽管伊塔洛是个热血的法西斯少年,但他对于去营救里卡多这件事仍然表现得
义无反顾。
再比如,在扒火车的时候,伊塔洛和科西莫几乎是下意识地让瓦达先上去,秉承着
“女士优先”
的原则。
以及,在追踪孩子们的过程中,维托里奥这个法西斯军官对艾格尼丝
始终没有轻慢的态度。
因为,也许伊塔洛并不在乎法西斯是什么,他只想成为父亲更看重的儿子。
因为,维托里奥只是一名受了伤的“逃兵”,那些英雄事迹都只是编出来的故事。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而孩子们,也更像是
“善良”的守护者。
在农户家里,科西莫和瓦达会把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多分出一些,给因饥饿而奶水不足的母亲。
这些朴素的善恶观,冲淡了战争笼罩的压抑,也在抵消着法西斯带给个人的异化程度。
艾洛尼丝说:比起英雄,我更喜欢逃兵。
是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人性”。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伊塔洛的父亲,那个法西斯军官,当着纳粹将军的面问伊塔洛我们支持什么?
本以为是要高喊Z治口号,但结果喊出口的却是——
我们支持米兰足球俱乐部。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甚至,他探寻着问犹太人要去的集中营是个什么“营”,纳粹将军骗他说是“劳改营”的时候,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相信这并不是本片在为这些法西斯军官们洗白或者美化,这些人终归是罪恶的帮凶。
但本片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
作为一个“人”,“人性”是必不可少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人性”多一点,那么这个世界可能也会更美好一点。
看着路边那些“反抗军”尸体的惨状,维托里奥不忍地说道:真不希望孩子们看到。
可事实上,他们已经看过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震惊,写在三个孩子的脸上。
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
接触死亡。
之后,他们沉默地来到河边洗脸、喝水,没有了平日的欢闹。
好像上一秒钟,他们还是胡闹搞怪的少年。而现在,营救之路走得越来越长,好像距离“童年”也越来越远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伊塔洛假扮成犹太人登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他会去向何方?还能回来吗?
而里卡多呢?当他离开罗马的时候,或许那注定的命运就已经到来了。
那个已经废弃的车站,成了他们
“最后做孩子”
的地方。
有的孩子,他的童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夏天。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观看本片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前面笑得有多开心,后面哭得就有多突然。
影片整体轻松的喜剧氛围,欢声笑语中却隐藏着
悲剧的内核。
剧情直转犹如80米长刃突然“刀”人心魄。
湿热的眼眶,难以平静的心绪中,还记得科西莫的那句话——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自由」
希望不再有“最后做一次孩子”的悲情,希望总会有
“和平”的环境,更具“人性”的尊重和关怀,
更希望这“自由”能够永恒。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
图源于网络 / 图片
Bishop / 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