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师生校友的接力开拓,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让更多人一起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本文作者为北大国发院博雅博士后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景光正。
坦率讲,当我第一眼看到纪念国发院30周年征文启示时,心中不禁一愣,首先惊讶于不觉间国发院已悄然迎来“而立之年”,而其实更多地是感叹于国发院竟然只有30岁。这种心理看似矛盾,实则是源于北大国发院对于中国经济学界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太过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以致让人难以相信,叱咤风云的他,曾几何时,也不过只是翩翩少年。
国发院的前身CCER成立于1994年的北大,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成长环境注定了国发院“出身不凡,使命重大”。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30年来国发院学者始终保持着“学术报国”的文化传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国发院承载着几代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而于我而言,与国发院的相遇更似是一场奇妙的梦游,美妙且回味无穷。
梦之缘起
最初听到国发院的名字,是参加硕士师门组会无意间听到的一段学术趣事,其中就有老师提到上个世纪90年代北大CCER开历史先河,并很快成为全国经济学青年学者心之向往的学术圣地。那时的我,刚摸到学术的边,正是对学术趣闻八卦充满无限好奇的时候,CCER这么洋气的名字,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2017年我进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不时浏览国发院网站便成了我写论文懈怠之时的休闲娱乐。自然地,在2019年春天的某个明媚下午我看到了“第二届国家发展青年论坛”征文启示,于是便欣然投稿,接下来论文顺利入选,我也得以有机会进入古色古香的朗润园。初见朗润园,正值春意盎然,百花盛开,不觉间已怦然心动,加上国发院自由的学术氛围,更令我沉醉其中,当即决定有机会一定要来国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想来,当时跟国发院也不过是一面之缘,便贸然许愿,虽算不上天方夜谭,但多少也有点迷之自信了。
2019年春作者参加北大国发院第二届国家发展青年论坛
梦之追逐
说来也是有趣,自从有了来国发院深造的想法,我的学术之路很快便陷入了困顿,论文投稿频繁被拒,博士论文开题也没有头绪,真可谓理想甚是美好,现实啪啪打脸。一切征兆貌似都在不断告诫我:“搞学术,你也配?”当然,想这么多,明显有给自己枯燥无聊的博士生活加戏的成分。可是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山东人,“考公”的念头瞬时闪现,于是我就走上了为期半年的“忐忐忑忑、偷偷摸摸、跌跌撞撞”考公之路。因为是临时起意,加上是仓促迎战,其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经过这么一番滑稽的折腾,也让我明白坚持的重要意义,然后就老老实实继续写论文了。正如经典谍战剧《潜伏》的台词一般:时间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就不停。转眼间,便进入博士毕业的就业阶段,鉴于已有的成果积累,我已经基本确定专注科研道路,而此时又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直接进入高校获得讲师岗位,二是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显然,随着科研竞争日趋激烈,前者是相对稳定的理性选择,后者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几年前许下的国发院的梦在此刻还是起到了作用,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申请国发院的博士后项目。
梦之实现
很奇妙,我本一见钟情于朗润园的诗情画意,几经周折,却于2021年恰逢国发院新园区启用,有幸入选“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进入承泽园学习工作。初入国发院,一切都是新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研究领域、丰富的名家讲座无不体现着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内核。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国发院9月19日举行的承泽园落成启用庆典,典礼的主题聚焦于“中国经济学的使命与传承”,期间国发院的前身CCER的六位海归博士创始人悉数亮相,其中,林毅夫教授、易纲教授、海闻教授和张维迎教授更是到场祝贺,并作为演讲嘉宾作主题发言,其中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老师作为中国经济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二,因其学术洞见不同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此次相聚果然不负众望,再一次为大家贡献了一场学术争鸣的精彩名场面,发言中林毅夫老师温和儒雅,观点鲜明,通过生动案例提供论证,触动大家思考;张维迎老师坦诚犀利,妙语连珠,通过严密逻辑阐释现象,引发大家共鸣。接下来的自由发言环节更是精彩,两个老师你来我往、充分辩论、自由表达,到了紧要关节,林毅夫老师和张维迎老师甚至争的“面红耳赤”,迫不及待地试图“抢”过话筒发言,真是可谓酣畅淋漓,就是有点苦了作为主持人的黄益平老师。然而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此情此景只能用“过瘾”和“幸福”来形容,一方面是惊叹于两位已逾古稀的著名学者居然还有如此浓烈的学术热情,另一方面是沉浸于两位助力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的先行前辈如此可爱的家国情怀。最后,黄益平老师在总结概括发言的时候,便高度总结概括了国发院“家国情怀、高度自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传承。
冬漫天飞雪下的北大国发院承泽园
梦永远在路上
一直都很喜欢电影《大鱼海棠》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不得不说,进入国发院的确是我求学期间一个很美好的梦。靠近国发院之后,我既沉醉于如诗如画的燕园,也时常畅游在学术理想国般的承泽园。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学术视野得到极大扩展的同时,压力随之而来,焦虑、窘迫、困顿之际,唯有外求于老师同门,内忠于梦想初心。慢慢地,随着转过年来春日暖阳的出现,未名湖的冰开始融化,博雅塔也日显明亮,时光在不知不觉中缓缓的流过,多年疲劳奔波的我,终于在这一刻领悟到了“慢”的意义,内心也逐渐趋于平静。说来惭愧,国发院两年的博士后工作学习生活,我有太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调整状态和接纳自己,并未发表出很好的成果,但我懂得,国发院的独特和珍贵之处便是在于其“胸怀博大、助力成长”,通俗说来“北大国发院是一个自由到可以任人薅羊毛的地方”。
《新青年》杂志(作者拍摄于北大图书馆大钊阅览室)
北大国发院的创立宗旨便是探寻国家发展之道,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度契合的。由此看来,伟大的梦想总是相似,而之所以伟大也是源于它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梦想,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值此国发院成立30周年之际,我虽有意不落窠臼,然则心中唯有感激之情。感谢国发院的成立,让“梦想”的开花多了一个强有力的载体;感谢国发院的老师们,是你们通过坚持做“顶天立地”的学问,为中国经济管理学界树立了学术典范;感谢国发院的我,是国发院梦中的我认识了真实而朴素的我,为我和我的家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衷心祝贺北大国发院成立30周年,无比期待国发院下一个30年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