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天气,司务长为毛主席送来一件棉衣。
毛主席正准备穿上它御寒,却突然想到房东谢槐福。
他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一家人都靠他养活,这么冷的天气还只穿几件单衣。
晚上毛主席带着棉衣到房东家里,将衣服送给他御寒。
虽然只是一件棉衣,却是冬日里不可多得的温暖,房东一直记得毛主席暖心的举动。
1965年,当他得知毛主席回到井冈山后,前去看望毛主席却被警卫拒绝,主席前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谈起当年的事情,谁也不会想到,两人的渊源竟然是一件棉衣。
棉衣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毛主席的情感
毛主席除了在军事方面有超出常人的谋略外,他的情感世界也极为丰富。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写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和文章,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对待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
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经历中,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极高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卑微的人。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隐含深意。
所谓的“极高”就是他高于人民群众,指的是他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的“极卑微”,指的是共产党的宗旨,要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当百姓的仆人。
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毛主席从朝代更迭中总结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
1927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重重围困,井冈山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都生活得十分艰苦。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还好,一到冬天,很多工农革命军的干部和根据地的百姓连棉衣都穿不上。
工农革命军虽然打下遂川,获得了一些棉花、布匹,但是被服厂才刚刚建立,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备。
就算被服厂的工人日夜加班,可还是没办法赶制出那么多棉衣,保证每一个战士都能领到棉衣穿。
虽然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井冈山上的百姓都有盼头,在这里没有阶级剥削,大家也不分三六九等。
只要肯辛苦工作,一年到头总还是有个盼头,他们相信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冬天是井冈山一年四季中最难熬的时节,经常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因为没有棉衣,被活活冻死冻伤的百姓不在少数。
毛主席为了方便工作,住在茅坪附近的洋桥湖。
因为大家生活都不富裕,因此毛主席也和大家一样,睡在用一块旧门板搭成的床,床上也只有一条薄薄的毯子,根本无法御寒。
1927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毛主席走在茅坪洋桥湖村子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思索事情。
突然毛主席想到这么冷的天气,应该去老乡家里看看,他们若是遇到什么困难,想办法解决。
刚走出没多久,毛主席听到前面隐隐约约传来劈柴火的声音,这么早会是谁呢?
他顺着声音寻过去,依稀看见大雪中有一个模糊的身影正费力地举着斧子砍柴火。
毛主席走近一看,原来是房东谢槐福,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劳作。
纷纷扬扬的大雪早已经把他身上的单衣浸湿,只见他紧紧咬着牙关,嘴唇也被冻得乌青发紫。
一看便知道是因为太冷,身体承受不住的原因。
他听到声音后,一看是毛主席,赶紧解释道:“天冷,屋子里没有柴火烧,我来劈些柴火烧柴用,是打扰到毛委员了吗?”
毛主席摇了摇头,大步走上前,从他手中一把抢过斧子,帮他劈了起来。
谢槐福见状,试图把斧子抢回来,说:“毛委员,这可万万不行啊!你怎么能做这种粗活呢?你的这双手可是拿笔杆子的,是帮我们赶走敌人的呦。”
毛主席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人,不管是手握笔杆子,还是背枪杆子的,都是柴杆子出身,应该相互帮衬,不分彼此。”
看着他身上单薄的衣服,毛主席多想要给他一件棉衣,让他御寒。
但是毛主席自己也只穿两层单衣,他也是爱莫能助,只能长叹一口气回去。
谢槐福一家5口人,都靠他一个人养活,为了家人,常常起早贪黑。
俗话说:“世上百般苦,最苦烧炭工。无论是砍树、装窑、出窑还是卖炭,哪一道程序不是苦力活?”
就如同白居易《卖炭翁》所写: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谢槐福也是如此,秋收后虽然获得一些粮食,可他还要顶风冒雪,上山烧炭劈柴来维持生活。
赠送棉衣
或许有人会疑惑,毛主席在当时可是毛委员,何至于连一件棉衣都穿不起?
不是穿不起,而是他不穿。
每次工人赶制出的棉衣,都会优先给毛主席送去,可他看到工农革命军的战士都还穿着单衣,于心不忍,便拒绝了。
毛主席习惯晚上办公,白天休息。
可是晚上的气温要比白天低得多,毛主席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实在难以忍受时,他便把床上铺的旧线毯披在身上,在屋子里跑步,身体发热后再去处理公务。
战士们知道后,心里都很难受,一次又一次送来棉衣,坚持要求毛主席穿上。
但是无一例外,都被毛主席拒绝了。
这天,红军被服厂又送来一件棉衣,红军战士特意委托司务长送一件到毛主席屋子里,希望司务长能说服毛主席留下。
毛主席刚准备拒绝,一想到之前看到房东谢槐福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屋檐下舂米的情形,冷风把他的衣服一次又一次吹起来,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用冻得发紫的双手揪紧衣服,蜷缩着身子的样子,想到此毛主席答应收下棉衣。
这天,毛主席看到谢槐福正在劳作,回到屋子里,把司务长送给他崭新的棉衣拿出来送到谢槐福手中。
谢槐福看着手中崭新的棉衣,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他们一家五口人,至今一件棉衣都没有,可想而知它的珍贵和罕见,他连忙推辞:“这怎么行,毛委员,我怎么能穿你的棉衣呢?”
“怎么就不能穿呢?来,我给你穿上。”毛主席把棉衣穿在谢槐福身上,还扣好纽扣。
谢槐福激动地说道:“毛委员,你的心里总是装着我们,你只看到我冷,咋不知道自己冷呢!
你每天操劳大事,让你受冻,我怎么过意得去!这衣服,我不能要,您留着自己穿吧。”
“没关系,我年轻不怕,这件棉衣送给你了!”毛主席制止他脱衣服的动作,还主动替他舂米。
一篓木炭
谢槐福穿着棉衣回到屋里后,高兴地把毛主席送他衣服的事情告诉妻子。
妻子听后很生气,把他狠狠责骂一番,让他尽快把衣服还回去。
谢槐福心里很委屈,他再三向妻子解释是毛主席执意要送给他的,他也是不想让毛主席寒心,这才不得不把棉衣穿上。
“再说了,毛委员这么大的领导,应该不愁衣服过冬吧!我们要不送毛委员木炭吧。”
妻子也觉得丈夫的提议不错,第二天,两人找来一个破瓷盆,挑着木炭往毛主席的住所赶去。
毛主席看他们拿着火盆和木炭,不明所以:“槐福,你怎么把火盆和木炭送到这里了?”
“主席,这是送你的,冬天冷,给你挑些木炭,暖和。”
“这不行,你家孩子多,他们比我更需要,你快拿回去吧。”
谢槐福看毛主席坚持不收,也急了:“毛委员,你要是不收木炭,我就把棉衣还给你。”
他伸手解衣服上的扣子,毛主席无奈地按着他的手,笑着答应收下,还从衣兜里掏出钱塞到谢槐福手中。
毛主席解释说:“我们队伍有纪律,不可以拿百姓一针一线,你可不要害我违反纪律呦,这钱一定得收。”
谢槐福再一次被毛主席说服,只能答应收下。当他把钱拿出来一数,发现多了一倍。
“主席,这钱太多了,我不能要。”
毛主席让他收下,他劈柴挑炭很辛苦,这点钱买他的辛苦,一点也不多。
半个月后的一天,毛主席找到谢槐福问他那里还有没有多余的木炭,谢槐福以为是毛主席需要,连忙回答有,问毛主席要多少。
毛主席让他先带来一担,谢槐福不敢耽搁到二楼拿下一担,还准备给毛主席挑过去。
谁知道毛主席把钱放在桌子上,挑着木炭径直离开。
谢槐福拿着桌子上的钱追赶到毛主席屋子里,不仅没找到毛主席人,连木炭盆也不见了。
他四下打听才知道毛主席去了魏殿娘家里。
心系百姓
毛主席在工作之余经常访问村子里的百姓,了解他们的情况,对村子里贫困百姓的情况最清楚。
当他知道年老体弱的魏殿娘还过着一贫如洗,没有炭火和棉衣过冬的情况后,把谢槐福送他的炭盆和木炭都送给魏殿娘。
毛主席猜测上次送她的木炭快要烧完,才到谢槐福家里买了一担给她送去。
魏殿娘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激动地握着毛主席的双手。
从来没有一支部队,会这样对待他们百姓,不仅不抢夺他们的资源,还自掏腰包帮助他们。
谢槐福再一次被毛主席感动,有这样的领导人,真是他们的幸运!
回到屋里后,谢槐福一直摩挲着身上的棉衣,这么厚实的衣服若是裁剪裁剪,说不定能给两个孩子做一身过冬的新衣。
只是这是毛主席送他的,若是裁剪给孩子做衣服,毛主席会不会不乐意啊?
这天他外出工作,路过毛主席的房间,感受身上棉衣的温暖,他觉得应当去看望毛主席。
谢槐福和通讯员打过招呼后,轻轻推开虚掩着的房门,只见毛主席正穿着两件单衣伏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写着什么。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下意识揉了揉眼睛。他以为这么冷的天气,毛委员应该穿着厚厚的棉衣才对。
从来没想过毛主席竟然只穿两件单衣,他感觉身上的棉衣火辣辣的,愧疚的心情让他啜泣着。
毛主席被他的啜泣声打断,看到站在门口的谢槐福后,笑着说:“老谢,你怎么来了?”
“毛委员,这棉衣,还是还给您吧,我不能穿。”他没想到毛主席会把唯一的棉衣送给他穿。
“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比穿在我身上作用大。你经常出门,需要棉衣御寒。”
短短几句话,说得他热泪盈眶,除了佩服毛主席,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毛主席还经常带着红军战士给老百姓挑水、劈柴、老百姓都很喜欢和毛主席在一起。
重回井冈山
井冈山是毛主席带领工农革命军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对毛主席来说意义非凡。
解放后,毛主席一直很关心井冈山的人民,关心井冈山的建设,他多次向当地干部了解井冈山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情况。
当他听说井冈山人民修起了水电站,粮食产量也提高一倍,百姓都住上新瓦房时,心里替他们开心。
井冈山的百姓也无一不想念毛主席。
在过去被反动派统治的黑暗日子中,他们日夜盼望毛主席能带领红军打回井冈山,替他们做主。
解放后,他们盼望毛主席能再一次回到这里,亲眼见证井冈山上的变化。
他们每次看到从北京来的客人,总是恳切请求客人把这个心愿转告毛主席。
毛主席也一直想亲眼看看井冈山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他。
1965年,毛主席终于抽出时间回到井冈山。
这次去井冈山毛主席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他的行程,担心给途经的地方政府造成困扰。
5月21日,他在汪东兴、张平化和刘俊秀的陪同下来到井冈山,看着焕然一新的井冈山,毛主席不由得发出感慨。
虽然毛主席回到井冈山的事情没有对外宣扬,但还是有不少群众得知这一消息。
他们日思夜想的人就在眼前,如何能不去见上一面?
谢槐福和几位老人商议好一起去看望毛主席。
他们一行人都是在38年前,受到毛主席关照的,毛主席当年雪中送炭的行为,他们铭记于心。
由于毛主席正在工作,他的警卫员拒绝了谢槐福他们会见毛主席的要求。
警卫员并不清楚这几位老人和毛主席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只是遵守工作职责。
毛主席听到外面有说话的声音,前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警卫员把前因后果讲述清楚后,毛主席一直念叨着名字:“谢槐福,谢槐福。”
他想起当年赠送棉衣的事情。
毛主席也很想见见井冈山上的革命老人,他让汪东兴安排接见井冈山的老同志们。
他还特意叮嘱:“过去井冈山的许多人民群众为了红军的生存,受尽苦难,流了不少的血和汗,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毛主席起床散步后,对张平化、刘俊秀和汪东兴说:“井冈山是一座好山,风光好、空气新鲜,是休息、健身的好地方。我们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该走了。”
张平化和刘俊秀都说:“主席,现在井冈山上的人民都迫不及待要见您呢!”
“这件事,我交给汪东兴来安排了,你安排得怎么样?”
“我按照主席的意见,将人分成四批会见。”
下午4点,接见开始。
毛主席来到井冈山宾馆门前的小坪场上,井冈山的群众人声鼎沸,群情激昂。
到处都能听到:“毛主席!是毛主席!”
毛主席在群众的簇拥下,缓缓走过人群,最后停留在革命老人谢槐福面前,他深情地看着面前充满沧桑的革命老人。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
当初在谢槐福家借住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从1927年到1928年间,毛主席多次在谢槐福的家里居住,对他的感情也比一般人深厚。
在井冈山遭到敌人的屠杀时,毛主席还派人送来银元,看望他们,这么多年他的心中始终惦记井冈山的百姓。
“毛主席!”原本一肚子想说的话,在见到毛主席后,却因为情绪太激动,最终只能说出这三个字。
“你要保重身体啊!”毛主席笑着安慰他。
在感受到毛主席的鼓励后,他梳理心情说:“毛主席,您当年在井冈山树立的革命作风和革命精神,带到瑞金,带到延安,带到北京,如今又带回到井冈山了!”
毛主席同革命老人、干部会见后,走出小坪场,向一条公路走去。
在那里,从茨坪、拿山、罗浮,从井冈山各个村子里赶来见毛主席的一千七百多名社员、学生、干部,工人都在等候毛主席。
无论毛主席走到哪里,人群中都会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毛主席万岁!”
在大家的注视下,他离开了井冈山,再也没回来过。
文:墨染单珪
编辑、排版:小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