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当时已经年逾九旬的杨振宁始终“固执己见”,不少人都觉得他“晚节不保”了,竟然想要开历史的倒车?
这是一场关于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讨论会,会议室内的气氛十分紧张,顶级科学家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的焦点是是否要投入2000亿人民币建设中国自己的大型粒子对撞机。
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会议上,杨振宁的观点一如既往地鲜明,他坚决反对中国在现阶段大规模投资建设粒子对撞机。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了一圈后掷地有声地道:“2000亿不是小数目,与其花在对撞机上,不如投入到基础教育,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然而对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立马直言:“杨先生,我非常尊重您的成就,但欧洲早就已经动手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能再等了。如果我们不抓住这次机会,中国未来30年将被世界远远甩在后面。”
事实上早在2012年,“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就让全球物理学界为之震动,这也让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
欧洲人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果中国再不行动,未来几十年或许都将跟在别人身后。
于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后,中科院提出了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的计划,预算高达2000亿元,可杨振宁自从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开始四处奔走,极力反对。
最让他担忧的是,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人才储备并不充足,即便有了最先进的设备,如果没有足够的顶尖科学家,最终的成果很可能会被国外的研究人员拿走。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经计划建造一台超导超级对撞机,预期耗资百亿美元,全球多国科学家参与,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却因资金问题被迫中止。
即使是美国都承受不了如此庞大的投入和风险,我们呢?中国的科研资金虽然近年来大幅增长,但也不能这样挥霍。
但王贻芳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国现在不仅有经济实力,也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完成这个项目。
“我们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不能因为担心失败就不去做。欧洲已经开始筹建下一代对撞机,如果我们继续观望,等到他们建成,我们再追赶,时间和金钱的代价将更加巨大。”
王贻芳的语气中充满了紧迫感,“如果我们现在不建,未来30年追赶的难度将成倍增加!”
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大多站在王贻芳一边,他们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具备承担这类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如果总是瞻前顾后,不敢冒险,永远也无法赶超发达国家。尤其是对撞机这样的设备,一旦错失机会,将会导致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而支持杨振宁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深知大型科研项目的风险和复杂性,觉得中国当前的科研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才储备不足。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孩子们从小用大量时间学习英语,直到初二左右才开始接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科学启蒙,对物理、化学产生浓厚兴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长期领先的原因。
我们与其建个耗资巨大的“空壳工程”,不如先把基础打牢,培养更多的物理学家,等到时机成熟,再考虑更大的项目。
中国要想在高能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首先要从教育入手,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打破当前的人才瓶颈。
最终无法达成一致的科学家们只能通过投票来做出最后的选择,结果是11位科学家中6票反对、5票支持。
虽然暂时搁置了这个项目,但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基础,未来随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的提升,中国迟早会迎来建造自己的对撞机的那一天。
当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研人才充足的时候,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这场关于对撞机的争论只是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中国的科技崛起,不能仅仅依靠资金和设备的堆砌,更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扎实的基础科研作支撑。
(主要信源 :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