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可以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国共两党约定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军发动攻击,在国民党发动战争的半年时间里,我军和党中央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并且在东北、华北等地,野战军和国民党已经进行了数次交手,但是此时国民党的军队依靠美国的帮助,在和我军的数次交手中占据了主动权,分布在各处的我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但是此时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的我军反攻作战取得了胜利,使得国民党8个月的进攻没有达到预料之中的效果,1947年初,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在胡宗南的指挥下,向延安发起了进攻,在这紧急时刻,毛主席迅速下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也正是挺进大别山这一举动迅速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局势。
挺进大别山也是解放战争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战争,没有之一。
实力悬殊 形势严峻
抗日战爆发前,蒋介石宣称“攘外必先安内”,将矛头和火力对准解放军,对日军的入侵视而不见,抗战时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蒋介石对于我军的一贯策略就是用武力压迫。
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处民不聊生,但是此时的蒋介石非但不抗日,反而不止一次的宣称:
“围剿共军,事关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未达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围剿共军的意见,到死也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抗战刚胜利的蒋介石迅速指挥国民党对解放军发起了攻击,当时双方除了人数上的差距过大以外,还有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当时的我军只有127万人,武器装备方面大部分都是缴获的,仅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生产的。
而国民党有430万人,不止装备了美式武器,还有日军的武器装备,拥有空军海军,手中还牢牢掌握着中国现代工业。
1946年1月,陈诚和蒋介石说:
“今日之情势,惟有以武力求和平,以武力谋统一。国家之统一,自有史以来,从来都是用武力解决的。”
“你所陈述的观点,非常符合我的内心。”
在得到蒋介石首肯后的陈诚立马拟定了一份“六个月内解决战事”的作战计划,蒋介石对陈诚的做法表示认同,并立马任命陈诚为国民政府国防部的总参谋长,1964年6月26日凌晨,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起猛烈的进攻,内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对于我党的晋冀鲁豫、东北地区、晋察冀这些地区的方式由进攻变为防守,国民党集中火力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了进攻,想要在拿下这两个解放区之后,在对别的解放区进行攻击。
当时的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属于我党最重要的两个地方,陕甘宁是中央的所在地,山东解放区的地理位置好,并且实力也是最强的,国民党指挥20万大局向陕甘宁进攻,又另派40万大军进攻山东地区,我军解放区的形式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司令陈再道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曾说过这样的话:
“几个月在晋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都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
面对这样敌强我弱的局面,我军能做的只有咬紧牙关,死扛到底。
围魏救赵 置死地而后生
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局面,死守是一方面,可如果坐以待毙,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毛主席为了挽救这样的局面,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抽调一支主力军队,强行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还没有粉碎,我军的数量和装备还没有超过国民党军队时,立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不能任由国民党肆意破坏我军的解放区,不能被动挨打,主动出击才是毛主席的性格。然而想好了应对的措施,那么应该要选择谁才能够统领队伍,挺进大别山,完成这次的任务呢?
此次的任务十分凶险,一支军队就要冲破国民党的天罗地网,深入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还要面临国民党的全力攻击,失败了就会全军覆没,但是如果这次的任务能够成功,就能有效的缓解各个解放区的压力,这次行动可以说是一次牺牲小我,成全整体的行动,也是一次能够扭转现在被动状况的行动,在毛主席的深思熟虑之下,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邓小平。
井冈山时期的毛主席的正确思想被博古李德等人所打压,受到了批判,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的军事权利也被收回,但是当时的邓小平是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所以邓小平也被排挤,深厚的革命情谊也导致了邓小平是毛主席最为信任的人之一,当然,邓小平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邓小平的顾全大局,执行力强,意志坚定,也是毛主席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邓小平的主要原因。
在知道毛主席的决定后,邓小平十分明白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并且决定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动员大会上,邓小平激动地说道:
“我们的行动绝不是冒险,而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为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并在那里站稳脚跟而斗争。我们现在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解放区,一头挑着陕甘宁解放区。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把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敌人重兵吸引过来。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扭转全国的战略局势,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困难不能成为我们的障碍,要下定决定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
刘伯承也接着说:
““大别山,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我们跃进大别山,就可以向东威胁南京,向西进逼武汉,向南控制长江,向北介入中原。我们跃进大别山,就可以把敌人重兵吸引过来,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和其他解放区的担子就会减轻一些,他们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伺机歼灭敌人。当然,我们的担子就会加重,困难就会增多。”
1947年6月30日,邓小平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12万人准备强行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竟然主动出击,而且竟然是国民党的统治核心区域,先渡过黄河的我军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马上兵分三路,前往大别山。
狭路相逢勇者胜
早在1938年的6月9日,蒋介石为了延缓日军的攻击,就下令炸开了黄河大堤,黄河决堤淹没了 河南、安徽、江苏等40多个县的土地,导致连年灾荒,形成了黄河泛区,就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黄河水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黄泛区依旧还在。
对于黄泛区的路程有多难前进,旅长李德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
“黄泛区,纵横二十多公里,遍地积水,一片淤泥,到处水汪汪的,没有道路。泥泞的土地,一脚踩下,就陷到蹆肚,有时还会碰上齐胸没颈深的泥潭,部队边行军,边救人,有的马匹就活活被淤泥吞没。又正当酷暑,烈日暴晒,加之敌机不时飞临轰炸,扫射,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到了夜晚,头顶轰炸、扫射的敌机没有了,可是天黑水多,行军同样十分困难。”
除了路程难走之外,我军在行军过程中的武器都丢失,但是最终我军还是冲破了黄泛区的困难,走了过来。
在我军通过了黄泛区之后,蒋介石这才猜出了我军的目的,是要千里挺进大别山,在了解了我军意图后的蒋介石立马调兵,在河边布置防线,对我军进行攻击,想要打退我军,但是事已至此,邓小平和刘伯承决定,坚决不能撤退,必须要打,必须要采取进攻的手段,杀出一条血路,我军才能有可能胜利。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句话迅速的点燃了我军战士的热情,8月24日,我军的先头部队在国民党的阵地上冲破了3公里的路,誓死抵抗了国民党的进攻,让我军的大部队顺利通过。
8月26日,刘邓大军顺利摆脱了国民党的拦截,我军在20个日夜不停歇的情况下,顺利进入了大别山,并且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了任务。
进入大别山后的刘邓大军根本没有休息的机会,火力直指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和军事重地武汉,这一举动不得不让蒋介石大力抽取兵力防守武汉和南京,并派兵歼灭大别山中的刘邓大军。
身负重任的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迅速站稳脚跟,打退了国民党三次歼灭行动,共歼灭敌人19万人,但是在反歼灭行动的过程中,刘邓大军也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不但兵力从刚开始的12万骤减到6万,许多伤员还无法得到安置,武器以及物资都所剩无几。
就在邓小平和刘伯承有些着急之时,我军的增援部队迅速跟来,以雷霆之势从大别山左右迅速赶来,陈赓和谢富治的8万多兵从山西南部出发,渡过黄河进入了河南西,陈毅粟裕的18万兵从山东向西南方向行进,进入了豫皖苏地区。
三路大军交相呼应,迅速形成了一个品字阵势。陕北局面在三路大军互相策应之下得到了充分的缓解,西北野战军也趁此机会发动榆林战役,歼灭胡宗南部六千余人,一举扭转了陕北局势。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后,蒋介石迅速让时任南京政府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全面指挥大别山围攻作战。
刘邓大军虽然挺进了大别山,实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但在和白崇禧作战期间,由于白崇禧实行了坚壁清野的作战策略,加上刘邓大军缺乏重装备和修整,因此一直受制于白崇禧指挥的国民党军。但是后来在中央困难得到解决后,1948年2月,刘邓大军开始转出大别山,随即重组为中原野战军,并依托之前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当中收获的部分成果,完成了一部分淮海战役的前期准备。历时半年之久,横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省的惊人壮举,就此完全结束。
神来之笔
中原地区的胜利使人民解放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且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行动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毛主席超前战略思想的一个典型。正是毛主席审时度势,灵活决策,不因小失大,并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才能下活陕北,乃至解放战争这盘棋。
这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动,它带动了全国各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而刘伯承邓小平能够不计代价,理解贯彻中央意图,也是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觉悟的体现。虽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兵力,但仍然保存了实力,为之后的淮海战役做足了准备。
可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毛主席领导,刘伯承邓小平等军事家配合下,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一次搏击,它通过小代价换来了敌人的大损失,最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带来了决定性的机遇。
建设根据地、建立解放区是我军的拿手好戏,短短大半年时间,中原建立了广大的、连成一片的解放区,中原4500万人口已有2000多万人口被解放。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情况的好转,意味着解放战争整个形势的全面好转。也正是因为领导的英明决策,众人的前赴后继,我们才能有此盛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