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探秘丝路寒旱农业的节水新路径!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会宁县河畔镇聚焦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全面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节水产业,让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极大优化了土地结构、改善了群众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全县的马铃薯迎来了采挖期。在位于河畔镇李家塬的千亩水肥一体化马铃薯种植基地,大型采挖机械在地里来回穿梭,一垄垄圆润金黄的马铃薯破土而出,村民们忙碌着捡拾、装袋,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会宁县白草塬镇北刘村村民 雷笑兰:李家塬的洋芋长得很大,今年是大丰收,我们捡拾一天能挣一百六七十块钱。



过去,李家塬由于干旱缺水,田里的收成勉强解决温饱。自2020年开启“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旱地逐渐向良田转变,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滴灌带纵横”的农田,勾勒出一幅幅高效节水农业的新图景。相较于普通农田,使用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种植的马铃薯,产量翻番,节肥、节水又省工。



润丰集团农业技术员 孟宝:现在从节水灌溉到节省肥料,关键是节约用水,之前的大田,一亩地需要400到500方水,现在需要200方水,节约了50%的水,产量提高了三倍,充分发挥了高标准节水项目实施的作用。



河畔镇还通过“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坚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不仅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持续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监委会主任 蒋争军:李家塬之前的条件非常艰苦,是名副其实的“三撞田”,收成靠撞运气、撞天气、撞无灾害,并且由于耕作条件差,土地收益非常低。经过这四年的发展,李家塬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增收,用的全部都是高效节水的滴灌,今年的马铃薯收成目前也非常好。

润丰集团农业技术员 孟宝:我们今年种了2300亩土豆,这里的土地是旱田,旱田上的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高压滴灌上来以后的产量比以前翻了近三番,能够达到6000斤左右,之前旱田的产量是2000斤左右,最多3000斤。



这两年,村民尚思成将土地流转给了引进的龙头企业,自己又在企业务工,成为了既领工资又收土地租金的“两栖”农民。



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 尚思成:这两天趁着闲,离家也很近,拾洋芋挣些钱补贴一下家用,每天的工资都是当天结,能拾一天算一天,挣上些心里面踏实,总比闲待在家的好一些。



河畔镇围绕“龙头带动、多元发展、提质增效、培育特色”的发展思路,在李家塬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任半岔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等集群式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下,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的智慧农业,在引水上塬、水肥一体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农业用水由渠道漫灌改为管道滴灌,粮食总产量实现了翻三番的目标,带动了产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会宁县河畔镇副镇长 杜泽宏:我们河畔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依托引进企业的先进优势,以李家塬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3.7万亩、任半岔高效节水灌溉1.92万亩为基础,实现了土地一次性流转,土地资源集约化,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采取片区辐射全域,带动群众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方式,大幅增加群众收入,为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

(会宁融媒记者 牛丽娜 王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