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引人入呼、聚才兴市”工作,坚持政策、待遇、环境同向发力,以开放思维不断培育和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努力打造适宜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
随着首府“六大产业集群”的喷薄发力,锻造专业化人才队伍结构亟待提速。市委人才办积极对接全市50余家事业单位,全年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041名。市人社局联合“六大产业集群”多个领域,组织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出10006个优质岗位,包含电子信息、现代化工、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组团式开展“青心于此·诚心相邀”专项引才活动,赴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同步邀请东三省、西北、京津冀等地区75所高校学子参加。
积蓄源头活水,不拘一格引人才。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实施了吸引人才“政策10条”、引人留人“18条”、“双招双引14条”等一揽子人才政策。开通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编,用于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对于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全部纳入青年干部人才库,表现优秀的在试用期满后,硕士、博士可初聘至相当于副科、正科级领导岗位。“真金白银”招揽人才、激励人才,对于引进的人才给予10万元至50万元的安家费。同时,持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对全市特色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新引进人才,并与企业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工作一年后给予博士研究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2万元的一次性人才奖励。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可申请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最高可申请6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毕业5年内大学生创办创新型企业,经评审最高可给予20万元无偿资助。
坚持育用结合,厚土滋养百花开。实施产才融合赋能发展行动,结合“六大产业集群”绘制“人才地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落地项目46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33人,招商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达82%。组建现代牧业、草业等“政产学研推用银”创新联合体68个,建立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30家,推动218项新技术转化落地。依托首府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优势,开展“一院校一方案”对接活动,在人才联合培养、关键技术交流、共享研发平台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推动“沈大长哈呼”“呼包”人才区域人才一体化,建立12家呼包协同发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北京)人才科创中心功能作用,增强人才驱动发展合力。实施引进人才引育提质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等地开通引才专线,实施“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累计吸引留住就业创业大学生8.36万人,持续优化产业人才供给,形成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催生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8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共组织开展18批次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工作,累计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及急需紧缺人才2931名。除还在试用期的1111名外,已提任副科级及以上或评聘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983人,占比54%;已调任公务员145人,占比15%;均高于同期公开招聘人员晋升比例。通过“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为引进人才成长夯基拓路、架梯搭桥,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成才。坚持把工作一线作为培养锻炼的主战场,让年轻干部在多任务、多岗位、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有206人交流到重要岗位历练,720人参加过市级及以上重点任务或重大项目,508人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引进人才已逐渐成长为呼和浩特市各领域的中坚力量,为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细致入微服务保障,让青年人才“有心长作青城人”。实施人才生态优化提升行动,抓实内蒙古自治区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职称评聘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7项试点任务,建立“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和急用紧缺人才,推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二次选岗,持续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优化升级以“人才10条”为总纲的“1+N”人才政策体系,兑现科技创新扶持、企业吸纳就业等各类补贴奖励资金9773万元,大力提高政策兑现效率,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制定高层次人才服务若干措施,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首家人才服务平台,针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分类给予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租购房补贴等支持,筹建人才公寓1.5万套,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青橙融媒记者 阿柔娜
来源:青橙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