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王震
开国上将王震有个外号叫“王胡子”。胡子在东北话里叫做土匪,但在王震的老家湖南,胡子的意思却是指粗鲁蛮干的莽汉。
莽汉,这个形容词对于王震来说不合适。
王震是个鲁智深式的人物,粗中有细,虽然喜欢舞刀弄枪,但也是心思细腻之人,说起来这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贺龙和萧克经常和他说,你要多读点书,带兵打仗的人怎么能不看书呢。
但王震就是听不进去,为此贺龙还跟他拍了好几次桌子。
王震为了应付贺龙和萧克,就把一本缴获来的《三国演义》,揣在兜里,贺龙来找他的时候,就拿出来装模作样看看。
后来一次忠堡战役,王震正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就听见“叭”地一声,胸口传来枪响。王震心想这次完了,今天要交代在这了。
结果看了看胸口,也没个血,拿出那本《三国演义》一看,厚厚的书页差不多被穿透了。
王震心呼好险,这时一旁的萧克说:“胡子,书是你的护身符啊!”
王震一听,大腿一拍:“书是好玩意儿啊!”
结果这救了王震一命的《三国演义》,改变了王震,从此以后,王震是睡觉前读书,吃饭读书,马上也读书,甚至战斗间隙也读书。
这是关于王震将军的一则小故事。
王震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王震的传奇事迹,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1
1908年4月,在湖南浏阳的河畔,有个小村庄叫做马跪桥,这天有一位佃户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王开林,后来改名王震,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孩日后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开国上将。
王震的爷爷参加过太平天国,是一位十分有见识的老人。王震小时候爷爷就经常给他讲金田起义,以及那位义薄云天,侠肝义胆的谭嗣同的故事,在小小年纪的王震心里就种下了嫉恶如仇,急公好义的种子。
等到年纪大了一些,爷爷就带着王震来到村里唯一的私塾上学。当时在私塾上学的都是村里家境比较好的学生,见到王震穿得破破烂烂的,就经常欺负他,王震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家,家里人看不过去到私塾辩理,结果也是被拳脚相向。
无奈之下,王震只好从私塾退学回家跟着姑父赵明上学武。赵家是当地有名的拳术世家,家传渊源,尤其是他的姑父赵明上更是好打抱不平,所以这又给王震培养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品格。
13岁那年,王震跟着二叔到铁路上做工,当了铁路上的一名长夫,做些扫地,洒水的杂活。
1923年,京汉铁路罢工,王震被罢工带头人郭亮派去发传单。在罢工现场,他亲眼见到了工人运动的巨大力量,以及郭亮那种为不平发声的风采。
王震被这种力量深深震撼。
次年王震被任命为铁路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此时他17岁,也是在这一年,他奉命护送一个叫做毛泽东的年轻人去讲演。
粤汉铁路
一路上毛泽东告诉他,什么叫做革命者,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因为工人阶级就是这个时代的火车头,不仅要带着自己,也要带着劳苦大众,带着中华民族,在这时代的巨轮上奋勇向前。而作为一个革命者不但要有时刻牺牲自己的准备,也要有时刻牺牲自己的信念。
革命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和毛润之的这次谈话,让王震坚定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信心,燃起了一把不灭的火苗。而他和那个叫做毛润之的年轻人的友谊现在才刚刚开始。
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的震动下,王震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共。
因为他相信只有中共才能真正解救中国,而他愿意为了这个理想奋斗终生。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王震就像漂泊无依的蒲公英找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就像是散落人间的雨水找到了汇流的大海,王震在党的呵护中不断成长,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风险里钻,魔窟里闯。
1929 年春天,王震奉命组建湘鄂赣边区赤卫队,并担任支队长,配合黄公略支队战斗。在这个期间,王震实现了自己带兵打仗的梦想,多次和敌人在战斗中盘旋,并且在这期间支队快速成长,成为边区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
1930年 9 月 12 日,王震和他率领的部队南下江西萍乡,正式编入正规红军湘东独立师,任独立一师团政委。从 1930 年 12 月至 1931 年 9 月,湘东独立师在配合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先后在酃县、将军山、永阳等地歼灭敌人 2 个团以上。王震参与指挥了上述战斗,并从团政委成长为师政委。
1931年到1932年,王震带部队参与了多次针对敌人部队的“反围剿”,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1932年的第四次反围剿中,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军队,王震带领红22 师表现不凡,果断反击,将敌人全部击溃,给进攻苏区的敌人当头一棒,让初来乍到的萧克为之感叹。
1933 年 8 月 1 日,王震荣获了三等红星奖章。
1934 年夏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红军被迫准备长征。当时王震任红六军团政委,接到命令,执行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与军团长萧克率部西征。
1934年秋天,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会师,向湘西进攻。当时湖南的军阀叫做何键,听到了红军就要路过湖南,于是就派了十个团的部队对红军进行围剿。
当时贺龙准备将部队从驻扎地永顺撤出,给敌人以落荒而逃的假象,让敌人可以乘胜追击,实际上在永顺城北的吊井岩设下埋伏,歼灭敌人。
结果没想到的是敌人到了永顺就驻扎不动了。等了半天,老是在这里埋伏着也不是办法,贺龙只好下令,部队继续后撤六十里,在龙家寨继续诱敌设伏,可是没想到敌人到了吊井岩又不动了。
结果这时候好多人就说,不能再退了,古人说一鼓作气,一而衰,再而竭,你再退,战士们就没有勇气了。这时候贺龙就问王震说,该怎么办。
没想到王震说,我们再退,退到颗沙、塔卧去伏击。贺龙一听十分高兴,王震所说正中下怀,只是将士们心里已经有了疑问,他再下令,将士们的战斗力就难以保障了,现在王震却说出了他心中所想,于是当即下令,以王震为先遣队前往颗沙、塔卧设伏。
结果等到部队赶到颗沙、塔卧的时候,王震策马一看,却当即下令部队转移到十万坪设伏。贺龙得到消息赶到十万坪,大发雷霆,挥着他的花皮马鞭,质问王震:“你怎么把部队带到这儿了?”
王震说:“颗沙、塔卧的地形太过狭窄,如果在那里设伏,只可以歼灭一部分敌人,但是在这里不一样,我们可以歼灭更多敌人。”贺龙冷静下来,拿出他的望远镜,看了看四周,说道:“说说你的想法。”
王震说:“十万坪是狭长谷地,两侧山丘逶迤,而且上面有大量的茶树便于掩护,又有利于出击。可以消灭更多敌人。现在你是总指挥,如果你不同意,我现在就把部队带回去”
贺龙把伸出去的马鞭收回来,点了点头,说好。
是役,由于王震的精准判断,敌人果然在十万坪中伏,我军歼灭敌人1000人,俘虏2000余人,王震名声大噪。
王震能打敢拼的硬朗劲让贺龙很是欣赏。随后,王震又协助贺龙指挥两军纵横湘鄂川黔边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红军长征,为创建、发展和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 年 9 月,敌军调集 140 多个团的兵力,对两军团创建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妄图彻底歼灭湘鄂川黔根据地。贺龙、萧克、王震等人当即做出决定,放弃当前根据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广袤的无堡垒地区建立全新的根据地。
11 月上旬,两军团共1.7 万人从桑植地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当时贺龙有一个提议,如果主动进入贵州,那么后面咬着的敌军10多万兵力,战事将会十分吃紧,不如直接转道湘中,佯攻敌军的重要城市长沙,让敌人赶去救援,这时再转到贵州,就十分轻松了,这招声东击西之计,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这一提议成效很大,从 11 月 23 日到 28 日,两军团先后占领了辰溪、浦市、淑浦、新化、兰田等地,敌人一看不对,马上派了好几个主力师过来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湖南中西部地区。
结果这时候王震说:“我们不如将圈子绕的再大一点,兵分两路去东南,这样让敌人疲于追击,跟在我们后面吃灰,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再调头去贵州。”
这个“疲敌之计”十分奏效,从 1935 年 12 月 11 日开始,两军团连续 9 天向东南疾进,大量敌人穷追不舍,纷纷拥向湘东南。结果,贺龙率红军转向西北疾进。1936 年 1月 1 日,红军进到芷江冷水铺一带,把各路敌军远远甩到了后面,部队在这里安安稳稳地度过了元旦。红二、六军团长征开始时的这次行动,在指挥上被人们称为“神来之笔”。
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其后,红二、红六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共同北上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胜利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区的大会师。
2
1937 年 8 月,抗战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王震担任八路军 120 师第359 旅副旅长。
1937年10月王震任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当时王震带兵到贺家店,师长贺龙就对王震说,这场仗怎么打,就看你自己,但是就一个要求在代县、崞县地区主动寻找战机,配合友军的忻口战役。
结果王震果然不负所望。
10月23日,王震收到消息,有日军的运输车要从崞县往北开,王震当即决定带领717团在日军的必经之路王董堡附近设伏,打一场伏击战。
结果日军运输车来了,王震一看,好家伙,80多辆车,天上还有日军4架飞机掩护,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对于打仗,王震从没在怕的。在后来的1938年冬天的汾河之战当中,王震更是身先士卒,在动员大会上,他站在一口棺材上,对着将士说:“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
后来这场战斗中,王震虽没死,但是头部重伤。
这场发生在1937年的战斗也一样,王震也是身先士卒,等到敌人一进入包围圈就下令开火,最后激战两小时,敌人最后虽夺路而逃,但是仍击毁汽车 30 辆,毙伤敌 300 余名,沉重打击了日军由平型关至忻口的交通运输。
这一仗打出了王震的“胡子”本色。
而得到消息的贺龙也十分高兴,捷报传来,他当天就亲自跑到旅部致贺:王震让鬼子震动了!
而且他还对王震说:“几天前,你们攻击平社车站受挫,得找机会出出气。现在天天传八路军打胜仗,就是看不到活的俘虏。你们这回再攻平社车站,少缴几枝枪不要紧,一定给我抓几个俘虏回来,看看他们还骄横不骄横。我就不相信鬼子就那么厉害,抓不住他?你们就抓他个活的。有人说,抓住的鬼子都不走。不走?你就抬起他走,怕他不来?”
结果这天晚上,王震就带兵攻打平社,不但拿下了平社车站,还俘虏好几个,其中还真有被塞着嘴巴,绑着回来的。贺龙笑着说:“这个王震,从来就不会让我失望。”
后来在1938年到1939的百余次战斗中,王震带领部队,越战越勇,尤其是在1939 年春夏,王震指挥的有名的上下细腰涧、作新村等几十次战斗中,歼敌 3000 余人,击毙敌寇常冈宽治旅团长,让日军惊骇莫名。而王震所部也因为英勇作战,被八路军总部和边区分别授予“模范部队”、“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
1941年,对于我军来说是十分艰苦的一年,外有日寇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封锁,内有敌军在国内掀起的反共浪潮,我军在一年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于是在这年年初,王震奉命率领第 359 旅进驻南泥湾,守卫边区的南线门户。同时为了粉碎日军以及敌军军队的双重封锁,王震响应党的号召,执行朱德的屯垦命令,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的南泥湾可以说是荒芜一片,但是水草丰茂,是一个值得开垦的好地方。王震主动带队开垦南泥湾,敢为开路先锋,将南泥湾开成一个陕北江南。
那首有名的《南泥湾》,讲的就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经两年多的努力,南泥湾的面发生深刻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后来毛主席视察南泥湾的时候就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
毛主席还亲自为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
1944年,我军决定派八路军一部南下进军湘粤赣。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毛主席,这个决定有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当前已经到了抗日战争最主要的关头,一旦日军败退南下,我军可以及时作出应对,再者就是战后,内战万一发动,它也能牵制南方一翼,掩护各解放区自卫作战。
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就是王震。
临行前,毛主席亲自勉励王震说:“党人好像柳树一样,到处插下去就可以活,长起来。但柳树也有缺点,容易顺风倒,所以还要学松树,挺而有劲。柳树有机动性,松树有原则性,柳树可亲,松树可靠,我们党人就是要可亲、要可靠。”
从1944年开始王震带着三五九旅在南方左突右支,立下赫赫战功。1945年2月,南下支队改名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部队,部队扩编为 5 个支队。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师出华南抗日”无名,王震等决定北返。
10 月中旬,部队进行整编,取消湖南人民抗日救国部队番号,恢复第 359 旅番号,编入中原军区,王震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3
1946 年 6 月,敌人背信弃义,《双十协定》被撕毁,发动全面内战。
6月下旬,敌军30万重兵围攻中原,准备包围中原解放区。中原当局向毛主席汇报了突围计划:主力部队兵分三路通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独立二旅负责诱惑敌人,一纵一旅负责断后作出向东、向东突围态势迷惑敌人。
而当时王震所在的三五九旅和干部旅就是突围转移的主力部队,从右路出发。
计划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毛主席下达指示:各凭本事,尽快突围,生存第一。
突围计划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当时在部队驻扎的不远处还有美蒋代表在千方百计刺探我军情报。为了不惊动敌人,王震仍然不时出入军区,军区内尚未撤退的部队依然还是正常出操、唱歌、上街采买。为了麻痹敌人,陈士舜还经常邀请美蒋代表到军营里吃饭,打牌、看戏。
直到有一次的晚宴上,中原军区代表突然宣布说:“由于国方不顾和平协议向我军进攻,先念将军已经带队突围。”美蒋代表才知道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
敌人得知我军向西突围的消息,马上派遣部队对我军围追堵截。但是我军行动神速,在敌人展开包围之前就将敌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当时王震一直在协助指挥全军行动,但是王震的三五九旅毕竟是久经沙场的部队,在通过平汉铁路的战斗中,打得顽强勇敢,不但掩护了自己同行的干部旅,还配合了中路部队的战斗。
在即将进入淅川时,三五九旅却突然和胡宗南的堵截部队遭遇。胡宗南所部行动之快超出王震的预计,他们当即决定,王震马上回三五九旅指挥战斗,抢占淅川的险要关隘荆紫关,相机夺取淅川县城,打开突围部队向陕南进军的通道。
这天当王震回到三五九旅的时候,看着眼前这些和自己从南打到北,又从北到南,现在又从中原突围的的战士们,王震动情地说:“我受先念将军委托,回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从此再也不走了。”
所有人顿时都欢呼雀跃起来,指战员们都说:“当王胡子的兵虽然苦,但是只要有他的指挥,我们就能走向胜利。”
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在王震指挥部队逼近淅川时,发现胡宗南已经占领了紫荆关。如果此时按照原计划,那么部队必然会在紫荆关遭受敌人的沉重打击,王震当即决定,部队改道,迅速抢渡丹江,从丹江西的鲍峪关进入陕南,以免背水迎敌。
突围当晚,连降大雨,丹江河水暴涨。但是丹江上不但没有桥梁可以过河,部队甚至连船没有,泅渡过去更是想都不要想。这时候后面敌兵又紧追而来。在这危急关头,王震下令所有人将自己的绑带解下来拧成绳子,一头绑在石头上。王震心急如焚,为了争取时间,他身先士卒,跳到激流中,在黑夜和暴雨中呼喊:“同志们,跟我来。”
指战员和战士们紧跟其后。
漆黑的夜晚,连绵的大雨,翻滚的江水,无畏的战士,形成了罕见的泅渡奇观。
部队虽然渡过了丹江,但是身后的追兵还是像狗皮膏药一样摆脱不掉。我军在鲍峪关和狗头坪和敌人多次交火,三五九旅损失惨重。尤其是在狗头坪的战斗中,王震手下的爱将吴刚、颜龙斌等人相继牺牲,更是让王震心痛不已,他曾称赞颜龙斌说:“像他这样的人,天不怕、地不怕,敌人见他就发抖。”
可是颜龙斌走了,王震为此消极了好多天。
在突围中,条件很是艰难。但是越是这样,王震越是强调部队纪律。他认为这是部队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部队进入秦岭后,到处是崇山峻岭,人迹罕至。不少战士都饿得眼发晕,王震也不例外。他的马早就被精简掉了,一直拄着拐棍,腿肿了,肠胃也不好,经常腹痛腹泻。
但是他拒绝特殊照顾,依然自己一个人坚持向前。
1946年8月底,王震带领着部队成功北返延安。
从1944年10月出发,到1946年秋天胜利返回延安,王震指挥第 359 旅主力南征、北返历时 659 天,从敌封锁中渡过黄河、汾河、洛河、淮河、长江、湘江等江河,越过吕梁、中条、伏牛、大别、九岭等山脉,跨过同蒲、陇海、平汉、粤汉、浙赣等铁路线,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 7 省,大小战斗 300 余次,冲破敌人 100 多条封锁线,征战 27000余里,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又一奇迹,被毛主席誉为第二次长征。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就是已经从醒来的狮子雄踞东方。此时的王震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
在新疆的工作中,他扫清了盘踞在新疆多年的匪患,整编起义队伍。尤其是他发扬了当年在南泥湾的开垦精神,一手促成了新疆建设兵团,开展大生产运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开荒百万亩,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在北疆首次种植棉花和甜菜成功,并获得高产,结束了“自古北疆不种棉”的历史。
王震
1953 年冬,王震调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当时美国的底气舰队在我国的东海沿海耀武扬威,妄图封锁我国的海上贸易以及交通运输通道。为了扑灭美军的嚣张气焰,王震按照党的指示,率领部队首先抢修沟通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两大干线———黎(塘)湛(江)、鹰(潭)厦(门)线。并且为了便于指挥,直接将整个部门转移到现场。
仅仅用了 9 个月,王震就带人就建成了全长 300 多公里的黎湛铁路 ;又用 26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原计划 3年建成的全长 700多公里的鹰厦铁路。
当时,美国方面惊呼:“赤色中国的战略投送能力大大加强了!”
1955 年 9 月,王震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但当时许光达大将就曾经和毛主席说,比起自己,王震更有资格当大将。显然在战友们的心中,王震的分量十足。
1993 年 3 月 12 日,一代名将王震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 85 岁。
其实我们今天讲王震将军不仅仅是在缅怀,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喟叹。在那些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个人都被无助地裹挟着在这纷繁的乱世中飘荡,但总是有那么些人不服命运的安排,他们是战争中最普通的人,他们也许低贱如同蝼蚁,但是他们身上的光芒,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被更多人看到,也许现在跌落在谷底,但是我们相信,总会有一天可以找到自己所信仰的力量,去打破笼罩自己前途的黑暗。
— —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