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极端气候下的普通人| 雪山脚下的人,如何应对消融的冰川?

0
分享至

摘要:冰川、气候不再只是宏观的研究,融入了一个地域的生活与文明。

2024年,“极端气候”通过一桩桩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

2月冻雨席卷全国11个省份,5月暴雨诱发广东高速塌陷,河南却遭遇严重大旱,6月湖南洞庭湖突破警戒水位,7月四川雅安发生泥石流......洪涝、干旱、山火、自然灾害逐渐变成频发的威胁。

在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之后,不禁要问:气候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极端变化与影响,人们又能对此做些什么?

问题的答案长期存在于科学家的宏观解答。这一次,我们走进那些真正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当地,试图从普通人的生活里寻找线索。

2020年,刚进入生态保护组织工作的仁钦华吉走进黄河源区阿尼玛卿雪山。她发现,气候变化是学者手里的数据,却是当地人具体的记忆。

牧民华青难忘童年时,第一次在雪山上为牛羊转场。“整座山都是白白的,真美。”长大后的他感到困惑,为何积雪每年都在消失,家乡变得与曾经不同?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已关注冰川30余年。“冰川对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他指出,从1960年到2020年,黄河源气温上升约2.2摄氏度。该地区的哈龙冰川在30年间退缩了1200多米。冰崩灾害随之更加频繁,成了洪水与泥石流的源头。“很多牧民不了解这些灾害,仍然觉得离他们很远。”

“牧民天天看着雪山变化,不知道怎么用科学表达。”在一次次走访中,仁钦华吉意识到科研的最终目标,是让生活在当地的人自己去保护家乡。她所在的组织带着越来越多的牧民参与冰川和气候的监测,思考如何应对与保护。

当科学与人的联结逐渐形成,冰川、气候不再只是宏观的研究,融入一个地域的生活与文明。知识转变成行动,拥有了落地的意义。



阿尼玛卿山的当雄冰川一处。 冯蕊 摄

消融的冰川

此前仁钦华吉对气候的认知来自学术知识。

“我不知道气候变化对当地老百姓有什么影响?”仁钦华吉的大学专业是发展社会学。当她接到入职电话时,那头对生态保护工作滔滔不绝,她的心里只想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仁钦华吉先找到环境科学的教授,开了个线上会议。“你得先问问人的感受。”对方说。于是仁钦华吉列出了二十几个研究问题,想从当地寻找答案。她了解到,阿尼玛卿是个特殊的区域,山脚下的海拔有4000多米,干旱少雨、生态脆弱。但当地人世代放牧,依赖着自然生存。

走访刚开始,仁钦的想象就被打破了。她的问题得不到科学答案,而是一个个生活的细节。

“气候是什么?”对面的牧民有些疑惑,“我不知道。”沉默了一会儿,他说,不过和小时候相比,天气的确有很大不同。他摩挲着手臂做出瑟缩状,语气激动,“有时候天气冷得受不了,有时候却热得要死,一到中午太阳好像就变低了,紫外线可太强了!”

53岁的华青是仁钦华吉接触到的第一位牧民,从小便在雪山脚下的东倾沟乡长大。在他的经验里,气温的剧烈变化出现在2000年左右,在2013年之后尤其明显。“以前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气温都很稳定。现在温度经常从零上10(摄氏度)直接就掉到零下20、30(摄氏度)。”华青嘟囔道,“天气预报一点也不准。”


今年8月的黄河源区域。 冯蕊 摄


牧民华青一人待在东倾沟乡的帐篷外。 冯蕊视频截图

但他指出,更显著的变化是冰川在消融。

1986年,华青跟随家人在阿尼玛卿雪山转场。整整一个星期里,他被白茫茫的积雪包围。此后华青每年都会去山上,却看着积雪的界限往上,山腰在一点点“变秃”。他用肉眼估计一番,从1986年到2015年前后,在雪山的同一个地点,冰川融化可能有一千多米。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感受。一些牧民说,雪退了几十米,另一些牧民说是几百米。57岁的昂保加站在阿尼玛卿山的当雄冰川下,指了指远处的砂石堆,那里离现在的积雪已经有数百米远。“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雪还在砂石堆的位置。”

“我们都担心着。”牧民们纷纷强调,冰川联系着他们的生计。

昂保加说,冰川融水是当地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是牧区最重要的资源。“我们的动物啊,山啊,草啊,都靠这水来养着。”昂保加反复念叨,“水要是没了,我们就完蛋了!”

对此有牧民和仁钦华吉表示,现在河床已经变宽,河道里的水流量却越来越小;另一些人埋怨,以前冬天水流很大,河道不会结冰,现在冬天,人们在几条河流上敲开薄薄一层冰,十几公里都是干涸的,牛羊取水变得困难。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大家反问道。

仁钦华吉发现,牧民有数不清的观察,但应该做什么,谁也没有科学的答案。


雪山脚下的河流。 冯蕊摄


村庄山头的牧场。 冯蕊 摄

背后的担忧

仁钦华吉看过许多论文,其中便有沈永平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沈永平已经观察到冰川的消融。当时他在雪山冰川上的站点驻守,眼看着原先连成一片的冰川分成两半,高大的冰塔林变成碎石。“萎缩得特别厉害。”沈永平有些疑惑,在他的专业知识里,冰川几乎不会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是一个自然改变的过程。

直到2000年左右,他从气候变化里找到线索。

沈永平的老师在一篇论文上发现,新疆博斯腾湖的水位此前一直下降,突然从1986年开始上升。“会不会是气候转型的缘故?”他们决定到实地看看,这时湖泊的水位已经涨了三米多,淹没了湖边的栈道、沙丘。沈永平一行和当地的水文部门、气象部门调取各种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果: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已经从暖干向暖湿转变。

沈永平解释,青藏高原本身对气候变化就有放大效应,气温在高原的上升幅度是平原地区的2到3倍。何况60多年来,黄河源的升温幅度要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区域。

“冰川退缩是气候变化最直观的指示。”沈永平指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10年左右,全国冰川退缩在22%以上,一些地方的冰川退缩超过了30%。“可以说近十几年,是近几十年来冰川变化最明显的时段。”



阿尼玛卿山哈龙冰川的退缩。 沈永平供图

对此沈永平感慨,冰川看似遥远,却联结着整个下游的水源。

原本在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可以弥补降水的不足,对河流有调节作用。尽管冰川消融短期内会增加水源供给,随着冰川越来越少,调节作用也会越来越弱。“现在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冰川已经过了融水的峰值,另一些冰川会在20到50年后达到峰值。”

更令他担忧的是,冰川消融正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源头。

在沈永平的描述里,随着气候变暖,一些冰川突然间就前进了七、八十米。冰川裂缝越来越大,后壁越来越陡,从而引发冰崩灾害。“啪地一下就发生了,防也防不住。”他说,这些冰层在滚落的过程中会混合山上的泥土形成泥石流、洪水,严重的话就会冲毁公路与桥梁,影响下游的村庄。“形成一条完整的灾害链条。”

沈永平曾亲身经历过危险的发生。他在新疆喀喇昆仑山科考时,听到一声巨响。海拔8200米处的冰块突然断裂,和山上的积雪变成粉状的云朵,一直滚落了四、五千米,越滚越大,最后停在了沈永平的帐篷外。

此后每当沈永平去雪山科考,他总会和牧民们聊天,说起自己对灾害的担忧。但对方摇摇头,觉得这是一件很遥远的事。

“过去冰崩灾害确实稀有,现在越来越多,变成了一种常态。”沈永平说,实际上仅在黄河源阿尼玛卿雪山地区,2004年、2007年都曾发生过冰崩灾害,后面陆陆续续又发生了好多次。


当雄冰川上的融水。 冯蕊 摄


2016年阿尼玛卿山发生冰崩灾害。 沈永平供图

意识与监测

2016年,阿尼玛卿雪山发生了十年间第三次大规模冰崩。冰层从海拔5900米的冰川顶部顺势而下,将河谷阻塞形成了堰塞湖,随时有溃决的风险。

当时华青在雪山上,亲眼见到了冰川的垮塌。“那些年夏天的泥石流也更频繁了,大的小的加起来每年有两三次,以前都没有的。”华青仍记得,土就从山上倾泻下来,掩埋了山脚的草场。在一次泥石流里,两户牧民的家被冲毁。

华青开始认识到,冰川融化会造成生存的威胁。

同年,华青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仁钦华吉所在的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第一次得知了“气候变化”的名词。当时他和保护工作者在山上待了一周,第一次对积雪的高度做出标记。“其实我不知道(标记)目的是什么,只想通过雪线,看到家乡真实的变化。”华青说。

当仁钦华吉加入组织时,雪线监测已经开展了四年。

早上刚过五点,当地牧民便开车带着仁钦华吉一行进入雪山深处。仁钦华吉爬上冰川,找到白色冰川与褐色山体的分界,也就是牧民口中的雪线。她在雪线的位置上找到一块石头,在表面喷上年份的红漆,或插上经幡。

仁钦华吉得留心脚下的路,冰川之间有许多大缝隙,不小心会陷进去。上午还是晴空,下午就会飘起大雪。“有一年选好的小石头,因为冰川融化冻土很松,第二年石块直接滚落下山没了踪影。”等到晚上七八点,天色变暗,一行人才从冰川折返。

仁钦华吉解释,雪线监测一般在每年的8月到9月之间,有三个点位,分布在阿尼玛卿山三条不同的冰川上:两条在阿尼玛卿山的南坡,一条在北坡。华青挑走了最难的点位,在5200多米海拔的高度,他得待上两天。

第二年,仁钦华吉和华青爬上相同的冰川,拿出卷尺,测量如今雪线与去年石头之间的距离,周而复始,从而统计出雪线的退缩。



华青与保护工作者参与雪线监测。 受访者供图

华青记下每次的雪线高度,开始对冰川融化有了数据概念。他列举,在他监测的点位上,雪线每年退缩的程度都有所不同。在2016年到2021年之间,雪线退缩有146米,其中2019年到2020年是冰川融化最明显的年份,退了60多米。这两年随着冰川消融的速度越来越快,两年间雪线的退缩已经在200米以上。

仁钦华吉和同事把这些数据做成图示。在图片上,阿尼玛卿山最高处的海拔是6200米,而2021年的雪线已经到了5200米的位置。“如果按目前每年10多米的退缩速度,再过一百年,冰川就会彻底消失。”

“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做相关的研究,他们的数据更精准。”仁钦华吉强调,在这些学术研究的启发下,牧民进行朴实的监测,只需要了解冰川融化的大致趋势,便会看到气候变暖带来的结果。“这是普通人能够参与进来的科学。”


在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雪线监测被画成图示。 冯蕊视频截图



人们说,光秃秃的山脊上都曾有积雪。 冯蕊 摄

主动、行动

不过,仁钦华吉有了新的难题。

她意识到,知识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我们和专家,最多是提供支持和建议,没有办法真正做些什么。当地人才是改变最主要的力量。”

仁钦华吉有些忧愁,尽管她也是藏族人,生活和表达仍然和黄河源区有许多差异,很难真正融入社区。她只得找到华青帮忙。

华青解释,自然在当地比起科学,更多时候是地区的文化。他和牧民们不会讲气候,而是说起,阿尼玛卿山是我们的神山,冰川是很神圣的象征。有了冰川,就有了我们这儿千千万万的的水,汇聚到黄河,有了我们的牛羊、草地。

“大家不懂监测。但大家都喜欢拍照。”2021年,华青和仁钦华吉动员了经常待在雪山上的牧民,成立了当地的气候监测小组,每天会拍摄身边特殊的物候变化,标注上日期、海拔以及变化的细节。

很快仁钦华吉发现,在雪线之外,牧民们想要主动做更多的监测。

一些牧民和仁钦吉分享,“好奇怪哦,怎么又有了变化,我想要继续观察观察。”“现在我每次去放牛,都不觉得无聊了,每天我都有新的发现。”

和此前原始的监测手段不同,每个月底,仁钦华吉会收到牧民发来满满一个月的照片。她把大家喜欢观察的要素记录下来,变成牧民们“听得懂、本土化”的科学指标:冰川、降水、植被、野生动物。又将每一位牧民的信息加上GPS定位,反馈给环境科学的教授。

“很多指标能和科学的证据对应上。”仁钦华吉说,牧民反映灌木已经侵占了草场,结果放到遥感图像一看,在30年间,该区域的灌木丛的确在扩张。牧民们还有许多令她意想不到的发现,环境专家们根据这些发现去做文献收集、田野调查,最后变成科研的线索。


仁钦浏览牧民们的监测记录。 冯蕊视频截图


仁钦把牧民的监测做成手册。冯蕊视频截图

如今,牧民们不再满足于感受,更想“做些什么”。

仁钦华吉说,尽管气候变化很难逆转,牧民们已经有了应对、保护的行动。一些人想到今年冬天或许会有自然灾害,提前买好了过冬的牧草和饲料,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

另一些牧民和华青一起,轮流看守水源,捡拾河流边的垃圾。他们将每一座水源地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做成了黄河源水文和水系调查的本底资料库。

闲暇时,华青会一个人待在帐篷里。他用泡沫搭建了一座阿尼玛卿山的模型,凭着记忆涂画出每一座山峰和曾经的雪线。每当看到模型,他都能想起童年和家人相处的时光。现在华青的父亲和妻子已经离开了他,母亲搬到很远的县城。

每年总有游客、教授、当地的孩子来到雪山脚下。华青带着他们看模型和监测的照片,讲解起雪山的改变。华青说,有人理解了冰川科学,有些人把阿尼玛卿雪山放进了自己的科研目录,也有不少人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文化。

好像没那么寂寞了,华青笑道。


华青为记者讲述他拍摄的雪山。 冯蕊视频截图


华青亲手刻出的雪山模型。 冯蕊视频截图

后记:科学的纽带

和华青一样,仁钦华吉与沈永平也在保护中寻找着消失的记忆。

小时候,仁钦华吉曾在牧场里长大。小学毕业前的每个暑假,仁钦华吉都会跟着父母回到山上放牧。她笑道,小时候的自己很少留意过身边的环境,觉得一切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直到小学毕业,仁钦华吉去山下读了寄宿制的学校。恰逢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她的家乡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半农半牧的社区彻底放弃了畜牧业,变成了一个农业社区。从那之后,仁钦华吉也去上学、工作、成家,定居在了大城市里。游牧成了一段遥远的记忆。

2020年,成为保护工作者的仁钦华吉坐着车,从西宁市区一路开到阿尼玛卿雪山,当沿路的风景从光秃秃的大山戈壁演变为广袤草原,她又有了熟悉的感觉。

半年、一年,本想着看看世界的仁钦华吉,在一次次与牧民的走访、相处里重新亲近了自然。“原来牧民的生活是这样的。”仁钦华吉发现,自己与自然被割裂的关系,在这些牧民的身上重新拼凑起来。

她从懵懂,开始想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解决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保护对牧民来说应该是件很天然的事。”仁钦华吉说,有了冰川、山水才有了放牧的收入来源。冰川保护的源头是当地世代相传的游牧文明。



阿尼玛卿山脚下的人们。 冯蕊视频截图

另一头,冰川也成了沈永平生活的一部分。

沈永平对冰川的记忆开始于1985年的一天。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冰川队在祁连山的科考纪录片。那时他一下子被屏幕里的壮丽冰川所吸引。当时在国内,冰川学还是冷门的学科,地质学专业的沈永只得在图书馆里泡了三个多月自学,最后通过了中科院的考试。

1984年,沈永平第一次到青藏高原做冰川科考,冰川从电视进入了现实。他在科考笔记中写到,“想象中的冰川和真实的冰川的确不一样。踏过一道道难关,置身于冰川之中,生活于冰川之中,真正了解了它的涵义和功能,你就会喜欢上青藏高原,你就有了高原情结。”

他每次坐飞机都会选在小弦窗的旁边,拍底下的冰川。他慢慢能够叫出每一座山和冰川的名字,却同时在科考里,看着这些冰川一点点消融,美丽的冰塔林成了光秃秃的山脊。

沈永平在雪山脚下跑得多了,聊得多了,也对牧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冰川、气候是实实在在地在变化,影响着周围的人。”

如今每年,年过六十的沈永平仍然会青藏高原,带着各行各业的人走上冰川。“赶紧看看吧。”他对身边的人说,自己却有些不忍心再看。“非常非常伤心。”沈永平真怕有一天,这些冰川只能他的手机相册里找到,和曾经的科考时光一同变成记忆。

一年年里,从牧民、保护者到研究专家,冰川、气候串起了一条科学的纽带,也串联了许多人生片段。



洁白冰川的融化,流入了黄河湛蓝的源头。 冯蕊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穆里尼奥:更想执教埃弗顿,而不是曼联!拉爵公开打脸:不考虑你

穆里尼奥:更想执教埃弗顿,而不是曼联!拉爵公开打脸:不考虑你

贝塔说体育
2024-10-09 11:31:00
2024年满60岁的农民,一次性补交12万,能领1000元养老金,划算吗

2024年满60岁的农民,一次性补交12万,能领1000元养老金,划算吗

社保小达人
2024-10-07 12:00:03
曼联前青训太子再表态愿免费回归!立于不败之地,或加盟竞争对手

曼联前青训太子再表态愿免费回归!立于不败之地,或加盟竞争对手

罗米的曼联博客
2024-10-09 12:29:11
金价,跌了!油价,大跌!

金价,跌了!油价,大跌!

央广网
2024-10-09 13:30:04
翻转!电动汽车“关税”竟成为中国的攻击武器!

翻转!电动汽车“关税”竟成为中国的攻击武器!

华山穹剑
2024-10-07 19:54:19
乒乓球亚锦赛女团决赛出炉,中国和日本会师,中国香港印度出局

乒乓球亚锦赛女团决赛出炉,中国和日本会师,中国香港印度出局

薇说体育
2024-10-09 17:37:02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开盘涨3.2%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开盘涨3.2%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0-09 09:05:06
萧山一姑娘晒相亲聊天记录,还有更快的吗?

萧山一姑娘晒相亲聊天记录,还有更快的吗?

萧内网
2024-10-09 21:33:08
黄多多不愧是黄磊的女儿,魔鬼身材大秀厨艺,网友:好大啊!

黄多多不愧是黄磊的女儿,魔鬼身材大秀厨艺,网友:好大啊!

打麻将的仔
2024-09-27 21:46:28
给7位“中国男性梦中情人”排个名,高圆圆仅第3,第一名没有争议

给7位“中国男性梦中情人”排个名,高圆圆仅第3,第一名没有争议

圈里的甜橙子
2024-10-08 22:30:23
我是局长的司机,睡了局长睡过的床,爱了局长的女人,生活开了挂

我是局长的司机,睡了局长睡过的床,爱了局长的女人,生活开了挂

爱心宝贝
2023-09-24 22:36:27
再次延期,2024阿里数赛成绩公布让网友失去耐心:下一届还办吗?

再次延期,2024阿里数赛成绩公布让网友失去耐心:下一届还办吗?

育学笔谈
2024-10-08 14:34:51
2024乒乓球全锦赛混双:林高远/刘诗雯再配队,将代表广东队出战

2024乒乓球全锦赛混双:林高远/刘诗雯再配队,将代表广东队出战

懂球帝
2024-10-10 00:08:14
观众最讨厌的演员排名出炉,你中枪了吗?这几位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观众最讨厌的演员排名出炉,你中枪了吗?这几位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笑熬浆糊111
2024-09-19 01:25:02
震撼!乌克兰摧毁俄军巨型弹药库,数百次二次爆炸引发周边地震!

震撼!乌克兰摧毁俄军巨型弹药库,数百次二次爆炸引发周边地震!

国际情爆猿
2024-10-09 14:30:03
这次,华晨宇与刀郎同天开演唱会,狠狠揭开了流量歌手的遮羞布!

这次,华晨宇与刀郎同天开演唱会,狠狠揭开了流量歌手的遮羞布!

小盖纪实
2024-10-08 13:54:18
暴大雷!亏损高达90亿,财务连续造假10年,6万余老百姓血本无归

暴大雷!亏损高达90亿,财务连续造假10年,6万余老百姓血本无归

南风西洲
2024-09-27 16:08:18
瓯江口一尾盘含泪再打折!

瓯江口一尾盘含泪再打折!

住温网
2024-10-08 14:47:32
中超曝猛料,名记:又有人被叫走,喝个茶功夫定结果,新线索曝光

中超曝猛料,名记:又有人被叫走,喝个茶功夫定结果,新线索曝光

东球弟
2024-10-09 10:50:27
5年后,再看那个21岁就迎娶赌王千金的哈佛学霸,他如今怎样?

5年后,再看那个21岁就迎娶赌王千金的哈佛学霸,他如今怎样?

云舟史策
2024-10-07 06:40:10
2024-10-10 04:14:44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190372文章数 7448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亚锦赛:国乒女团1-3日本获得亚军 孙颖莎1胜1负

头条要闻

亚锦赛:国乒女团1-3日本获得亚军 孙颖莎1胜1负

体育要闻

新赛季的CBA还能期待些什么

娱乐要闻

陈乔恩结婚17天被催生 耐心回应

财经要闻

牛市多长阴?分歧后是倒车接人的机会吗

科技要闻

又是AI!AlphaGo之父等三人获诺贝尔化学奖

汽车要闻

智能与燃油并不绝缘 不商务的帕萨特Pro你爱吗

态度原创

房产
教育
时尚
健康
公开课

房产要闻

一串六、凌晨买房、 万组进场…这个国庆,广州楼市热爆了!

教育要闻

敢告诉我你是哪个学校的吗?不要那么拽!睢宁教育局火上天了

有了它们,你精英男的人设就算是立住了

花18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值不值?

公开课

生活很艰难,艺术有帮助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