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结的打仗三大要素,天时 地利 人和,天时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因素的,德国入侵苏联在1941年6月22日发起行动,此时正是盛夏,非常适合德国装甲部队的推进,过了10月气温骤降,这时候德军也打到了莫斯科,12月莫斯科没打下来,寒冬降临,苏军反攻,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1941年苏联莫斯科红场阅兵,此时德军已经兵临城下
德国在制定入侵计划时,就非常看重苏联的天气情况,因为1938、1939、1940年,这三年的冬季苏联都出现了极端恶劣天气,所以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时,德国就非常迫切的想在冬季到来之前攻下莫斯科。
然而德国推进速度还是慢了,在最初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是根据苏芬战争中苏联惨胜的结局来制定的,苏联西部夏季时是松散的沙土,但在秋季时是黏稠的泥泞地,德国坦克较窄的履带使其在泥泞地行动时非常困难。相较之下,苏联坦克如T-34和KV系列重型坦克的设计都考量了这些问题。
一辆被德军击毁的KV1,拍摄于立陶宛考纳斯
到了秋季,德国推进速度明显减缓,苏联及时建立了莫扎伊斯克防线,这层防线德国在10月底才攻破,这时候虽然是真正兵临莫斯科城下了,但同时天气已经极为恶劣,德国陆军军需部将军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死亡威胁。”
德国前线士兵的穿着相比于苏军,是非常单薄的,前线士兵不得不把非常稀缺的汽油当做燃料来取暖,很多武器配备在如此寒冷的气候下也无法正常运作,普通的润滑油在极低温下无法发挥效用,机枪等自动射击武器无法正常开火,苏联的主场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苏联人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恶劣天气。
不光防寒,还有伪装
那德国前线士兵在挨冻,难道德国国内不给解决?其实德国在发现入侵苏联的推进速度比计划的要慢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冬季装备了,已经足够配发给每位士兵,但是受制于后勤运输能力的限制,这些冬季装备无法送达前线,在很多人印象中,德军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但实际上德军后勤是高度依赖马匹作为运输工具的。
陷入泥潭的一支德国运输队
德国准备的冬季装备,不仅只有棉衣,还有适应寒冬天气的武器,但是这些全都堆积在了德国国内而无法送往前线,而且德国后勤向前线输送补给,武器、弹药是优先于服装、食物、药品这一类补给的,即便如此,汽油仍然是前线装甲部队的紧缺资源。
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用了60万匹马作为后勤主力向前线输送补给,但是马毕竟是活物,在莫斯科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被冻死的马超过十万,只能作为食物补充吃了。
囤积在国内的冬季装备到了1942年才运送到苏联前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发挥作用。
苏德双方的铁路无法相连使用,两边轨道宽窄不同,苏联铁轨和火车在撤离的时候又都被破坏了,德国卡车的产量有限,生产出来的卡车要先给前线用,就算有多余的卡车给后勤,那也没有充足的石油供应。在苏联境内,马匹的运输效率远比铁路高,铁路和公路上速度缓慢的运输载具也成为苏联游击队的理想攻击目标。
穿有防寒服的一个德军后勤运输队
11月初由于后勤的限制,德军暂停了进攻,而苏联趁此时机从远东调回十多万的部队,为接下来的反攻做足了准备。
进入12月,莫斯科周围温度持续降低至-35°C,这时候对于德军已经不是“寒冬”了,而是凛冬,苏军这时候开始反攻,德军也转为了被动防御。
在以后的苏德战争中,后勤问题以及石油供应一直都是德军的脆弱点。
罗马尼亚油田,二战初期德国石油主要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