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内学术观点(2024.10)

0
分享至

作者:杜鹃(《青年记者》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 读:

2024年第10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智媒时代隐私功能的现代性拓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共演机理”“平台与流量”“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

杨保军在《论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及其主要关系》(《国际新闻界》,2024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和交叉新闻学四大分支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学科结构,其中,历史新闻学是根源,应用新闻学是基础,理论新闻学是灵魂,交叉新闻学是延伸。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标识概念是由四大分支领域的标识性概念构成的。文章主要从理论新闻学三大分支——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出发,初步分析了当代中国新闻学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情况。论文提出,在新闻本体(新闻本身)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正面事实”“正面新闻”“整体真实”等;在新闻业态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党媒”“耳目喉舌”“党性”“人民性”“马新观”“新闻舆论”“正面宣传(报道)”“正确舆论”“舆论引导”“全媒体”“媒体融合”等;在新闻关系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关系的典型表现模式是“偏向型”模式——宣传偏向、政治偏向与社会偏向,标识概念主要有“人民中心”“新闻手段”等。尽管每一板块拥有各自的标识概念,但由于新闻理论本身是体系化的存在,因而三大板块的标识概念本质上也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新闻理论的标识概念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

胡钰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青年记者》,2024年第9期)一文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国别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具有极强的国际传播价值。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思维:在传播主体上,关注全球南方传播力量;在传播理念上,建构21世纪新人文主义;在传播内容上,打造普通民众的叙事体系;在传播行为上,鼓励效能驱动的实践探索。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广泛传播开来,不仅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强大推动力,也将为人类新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智媒时代隐私功能的现代性拓展

顾理平在《作为联结世界的介质:智媒时代隐私功能的现代性拓展》(《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隐私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性作为核心要义。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和公私边界的消融,隐私的功能因应着这种变化而得到时代性拓展。被数字化的隐私以隐性方式存在于混杂的公共信息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信息的持续流动,其联结世界的介质功能由此也日渐显现。在网络社交关系中,通过主动分享隐私信息成为人们沟通彼此,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的日常社交方式,“陌生的熟人”也由此产生并在此后人们的社交关系中日渐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隐私的流动性强化了其工具性,其公共性转向和财产性特质也成为一种趋势。隐私保护的理念必须在切实尊重隐私主体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将关注的重点从静止的边界区隔转向隐私信息收集和使用中“知情同意”原则的准确理解和科学贯彻,并真正将删除权等法律权利落到实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共演机理

张涛甫、陈曦在《媒体融合十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共演机理》(《新闻大学》,2024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媒体融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传播时代互动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织缠绕、形构彼此,表现出类似于双螺旋结构的“主体间性”,形成了竞争中的共生关系,呈现双向融合态势。因此,突破媒体融合议题中单一维度的传统媒体转型的理论框架,将新媒体纳入媒体融合诸环节加以研究,剖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机制尤为重要。这种互动犹如硬币的正反面:既包括传统媒体正向融合新媒体以实现传统媒体“网媒化”,也包括新媒体反向融合传统媒体以完成网络媒体“主流化”。本研究文章致力于从“异质极力量入侵”“传统媒体封闭系统开放”“新型主流媒体自救”以及“新媒体边缘突破”四个环节剖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演化的机理,解蔽媒体融合的双重实践。

平台与流量

常江在《数字新闻政治经济学:平台与流量》(《青年记者》,2024年第9期)一文中尝试超越技术创新的视角,对数字新闻业的政治经济结构做出批判性考察。文章认为,全球科技资本主义体系通过平台化和流量经济两种机制实现对数字新闻生态的有力塑造。平台化导致新闻专业性的消解,催生了介入性的新闻行动主义和新闻民粹主义。流量经济导致扭曲的加速文化在新闻业盛行,其本质是将新闻品质数据化。文章并指出,主张数据公共化的开源新闻运动和尝试截断广告业影响的数字新闻订阅制所取得的成功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反科技资本主义新闻实践的可能。数字新闻业将在不断融入科技资本主义体系的同时,持续探索为新闻品质和公共性标准创造尽可能多的“亚生态”的路径。

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

董晨宇、许莹琪、林琦桁在《交往在平台: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的三条线索》(《新闻与写作》,2024年第9期)一文中指出:自1996年sixdegree.com问世以来,社交媒体/网站已经历经近30年的发展,同时也一直作为人际传播重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近年来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显现出三条关键线索:从网站到媒体再到平台、从工具到生活再到生意、从西方到本土再到全球。当前研究者可以从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入手扩展人际传播研究的可能性:平台化等一系列技术趋势如何与既有的人际传播议题相勾连?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新型经济模式之下,人与人的连接如何被重塑?如何在具体的个案中处理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357406文章数 446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