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化纤,作为中国石化集团旗下的重要企业,其建设与发展历程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78年的筹建到如今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仪征化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
仪征化纤的建设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见证了中国化纤工业的崛起与辉煌。仪征化纤,作为中国石化集团旗下的重要企业,其建设与发展历程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78年的筹建到如今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仪征化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
筹建与初建阶段
仪征化纤的建设始于1978年,当时它被列为引进成套新技术项目。同年7月4日,江苏石油化纤总厂筹建领导小组和筹建指挥部正式启动筹建工作,迅速展开了“三通一平”和设备引进谈判等前期工作。然而,1980年,仪征化纤工程被迫停缓建,但建设者们并未放弃,而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通过内外借贷的方式,在国家只拨款三亿元的情况下,建起了总投资十个亿的一期工程。这种独特的投资建设方式,被人们称之为“仪征模式”,开创了国有企业“借债建厂、负债经营”的先河。
1981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金融市场发行100亿日元债券,为仪征化纤一期工程筹集到所需资金。1982年,仪征化纤采用借债建厂和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的方式恢复建设,并于1984年12月,一期工程投产,主要规模为年产12万吨涤纶短纤维、6万吨聚酯切片。这一阶段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化纤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与股份制改组
进入90年代,仪征化纤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90年11月,二期工程投产,主要规模为年产12万吨涤纶短纤维、18万吨聚酯切片。1992年,仪征化纤获得国家首批9家大中型企业股份制规范化改组试点资格,进行股份制改组。1993年12月,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发起设立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4年和1995年,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化纤行业的重要上市公司之一。
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仪征化纤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技术创新。1995年12月,三期工程投产,主要规模为年产25万吨PTA、6万吨聚酯切片、2万吨差别化长丝。同时,仪征化纤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纺科院等单位,对引进聚酯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套10万吨/年国产化聚酯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的攻关,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
现代化生产基地与技术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仪征化纤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能规模。目前,仪征化纤已成为中国石化中高端聚酯及特种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拥有PTA产能142万吨/年(含合资权益产能42万吨/年),240万吨/年聚酯产能(含聚酯切片、短纤、中空、瓶片等),以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的生产能力。其中,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和对位芳纶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国内唯一干法工艺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国内最大的高性聚乙烯纤维生产商和供应商。
欢迎关注:经纬视界观
经济 | 地理 | 地缘
欢迎关注经纬视界观。喜欢,请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