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这是一支来自8000多年前的笛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
出土
名称:贾湖骨笛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7800年至9000年
出土时间:1984年至2001年间,其中大量出土于1986年至1987年。
出土地点: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是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出土数量: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中发现了30多支用仙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馆藏地点:河南博物院(部分)
器物规格:长20多厘米(一般全长24厘米至26厘米)、管径1.1厘米左右(一般管径1.5厘米左右)
价值
改写历史: 过去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源于西方。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比世界上任何一只已经出土或文献中记载的笛子都要早,堪称世界笛子的鼻祖,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
音乐学意义: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文化象征:贾湖骨笛是罕见的史前神器,所用的材料为鹤骨,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高雅、圣洁。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它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以及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制作工艺
贾湖骨笛的制作工艺精细、制作流程非常规范。
材质:通常用鹤类禽鸟(主要是丹顶鹤)的尺骨(翅骨)制作。
塑形:首先将翅膀骨上多余的肉剔干净,再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经过打磨,骨笛的两段管口呈椭圆形,上口大,下口小。
音孔:古人在制作前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确保音孔的位置准确。每隔一定距离(如2.2厘米),钻有一个直径较小的按音孔(稍呈椭圆形),按音孔数量不等,有5孔、6孔、7孔和8孔之分。贾湖骨笛通常有七个音孔,有的骨笛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还有一小孔,用于调整第七孔的发音。
雕刻:一些骨笛上还刻有纹案和图案,显示出制作者的精湛技艺。
熏色:制作完成后,骨笛需要经过烟熏处理,使其变成暗红色,然后才能进行吹奏 。
音乐性能
演奏方式:竖吹,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音阶:经测试,贾湖骨笛可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do、re、mi、fa、sol、la、si。甚至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专家们曾经用它来吹奏了乐曲《小白菜》。
乐律:骨笛音色优美、空灵,音阶完备,同时也有多宫转调演奏的可能性,对我国乐律研究非常有价值。
特点:贾湖骨笛的管身多用鹤类的翅膀骨制作,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分析可见,先民在制作时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精密的计算。
有关贾湖骨笛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古物》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贾湖骨笛曾在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多个展览中展出,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的重要代表之一。
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的实物证据,更是让我们对古代先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骨笛的发现,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次重要见证,也是对人类音乐文化遗产的一次珍贵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