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吐槽、埋怨,可能导致孩子荒诞不经?“不良归因”是根源

分享至

本文字数约:3940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极端犯罪者不是天生坏种,而是有重度人格障碍

02、不良的归因模式是人格障碍的主要根源

03、如何纠正归因模式,缓解人格异常?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这是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的颠覆性发现!

病理性记忆至少包括3种: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最近,我们已经详细分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和“叠加性心理渴求”。

今天这篇文章,详细分析第3种病理性记忆:不良的归因模式

01、极端犯罪者不是天生坏种,而是有重度人格障碍

“归因模式”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心理学里面本来就有的概念,是指人们解释、理解各种行为或事件的方式,分为完全外归因、完全内归因、综合性归因。

不同的归因模式,会导致个体出现截然不同的三观、行为和情绪。

而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但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包括重度的人格障碍。

比如,社会上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恶性事件:

大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多名同学,北大学子吴谢宇亲手弑母,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一拳拳打死妻子……



马加爵,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众对他们的极端行为感到难以理解,觉得这些人是不是有病?如果是的话,那是什么病?

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也无法真正理解这部分人的心理动机,包括国内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

她了解的是主流心理学,尤其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她说吴谢宇杀害母亲是出于极端的自私,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真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不遗余力地用父母挣的钱换取光鲜、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润”到国外去,然后把父母抛诸脑后,完全不知感恩。

可吴谢宇弑母,相当于亲手把自己从“天之骄子”变成了“过街老鼠”,彻彻底底地自毁前程,这算哪门子利己主义者?

有的网友说这些人“天生就是坏种”,是生下来的时候“带有容易犯罪的暴力基因”。

这种说法更加站不住脚,“人类基因计划”已经完成了很多年了,至今也没有找到常见精神障碍的所谓致病基因,更别说“犯罪基因”了。

其实,很多行为极端的人,包括上面提及的凶手,他们都是重度的人格障碍患者。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发病率很高。

虽然美国的精神医学学会倡导精神科大夫要加强识别人格障碍,但实际上,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对此普遍不重视,临床中人格障碍的漏诊是常态。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主流精神科找不到人格障碍的真正根源,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精神科药物治疗基本没有效果,心理治疗也收效甚微。

所以,人格障碍在主流精神医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大夫们想治也治不了,干脆就当它不存在。

近几年,国外有精神科专家提出了“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概念,这对于理解人格异常来说是一种进步,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02、不良的归因模式是人格障碍的主要根源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的真正根源非常明确——也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有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但更多的是不良的归因模式。

不良的归因模式分为完全的外归因完全的内归因

如果个体遇到困难、挫折、打击时,采取完全的外归因模式,认为都是别人和外界的错,自己没有一点儿问题,这很容易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他们会对“责任方”非常不满、愤怒,严重的话,甚至会采取极端报复行为。

如果偏执型人格障碍进一步加重,则有可能会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对整个社会的人都有强烈的仇恨和报复心理,很有可能滥杀无辜。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还有个很特殊的类型——只反中国社会和体制,对国内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极端不满。

这些人有的已经“润”到国外去了,可即使在外面过得不好,也依然自欺欺人,不愿意自我反省。有的没有条件“润”出去,就经常吐槽、抱怨,充满了负能量。

如果个体遇到困难、挫折、打击时,采取完全的内归因模式,认为都是自己不好,自己傻,自己笨,都是自己倒霉,自我否定,这就容易导致重度抑郁发作。



此图为AI生成

所以我们发现,抑郁症的真正病因,其实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导致的。

而如果个体获得一些成绩和外界的认可时,完全地内归因,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这很容易发展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变得高傲自大,飞扬跋扈。

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背后也有这种不良的归因模式。

患者在生活比较顺利时,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自身很优秀,进而情绪亢奋、目中无人,反而容易作出鲁莽的决定,遭遇更大的挫折。

所以,很多大众以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是因为病了,才变得非常偏执、不可理喻,但其实从内隐记忆层面发现,真正的发生顺序是:

个体是因为有不良的归因模式,所以容易产生偏离常态的强烈情绪和不理性行为,最终表现为精神心理障碍。

03、如何纠正归因模式,缓解人格异常?

那么,不良的归因模式又是怎么来的?难道这是天生的吗?

如果已经出现了人格异常,甚至是已经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难道就没有逆转的希望了吗?

如果想真正解决人格异常,尤其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异常,帮助他们加快康复,深入了解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第一,不良的归因模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跟原生家庭的氛围尤其相关。

我们在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青少年患者之所以有人格异常,比如非常偏执、固执,这跟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一方面,这些孩子遭受挫折、或者收获成绩时,他们的父母没有意识引导孩子进行综合性归因,既看到自身的因素,也看到别人和外界的因素。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老人家自身就有人格异常,有严重的不良归因模式,经常在家茶余饭后抱怨社会,吐槽别人。

我们接触过不少青少年患者,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本来家庭条件优越,又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因为遇到了特殊的历史时期,遭受了重大打击。

他们的房子没了、财产没了,还被批斗,可以说家族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虽然后来他们的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但他们始终对国内社会和体制有很大的怨恨,对国内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整天非理性地批评体制、抱怨社会。

在耳濡目染下,患者的父母会受到深深的影响。而且,在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成长的时期,国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他们一方面崇拜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经常听到自己父母在家抱怨、吐槽社会,就容易变得同样偏执、遇事外归因,出现严重人格异常。

而等到他们有下一代了,这又会继续影响到孩子。

一方面,这些父母跟老人都爱在家里抱怨,吐槽同事、吐槽领导、吐槽社会体制。

他们往往觉得这有啥问题?自己关起家门来说几句心里话,解解压撒撒气,这难道不行吗?

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孩子一直听着这种抱怨声长大,在潜移默化下,他们也会出现遇事就抱怨的外归因模式。

有的孩子甚至跟父母一样,非常憎恨国内社会,发布极端的反华言论,比如精日分子。

而且,现在我们中国强盛起来了,很多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很强,反而看不惯西方发达国家的虚伪。

如果父母还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国内社会,崇洋媚外,甚至要求孩子留学后不能回国,孩子会非常痛苦,甚至跟父母发生剧烈的冲突,回旋镖效应会很痛很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