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
- 来源/地理三体说
- 作者/理三体说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众所周知,分布在中东与北非的阿拉伯世界一共有22个国家。
它们之间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沿海。
但是,在这22个国家之中,有两个国家极为特殊,那便是伊拉克共和国与约旦哈希姆王国。
作为中东地区有名的国土大国,伊拉克的海岸线仅有60公里,出海口甚至差点被科威特阻挡。
至于约旦,则是众多阿拉伯国家中海岸线最短的国家,仅有26公里海岸线。
不过,1965年之前的约旦才更是辛酸,仅有7公里海岸线,简直就是一个“内陆国家”。
而这突然增加19公里海岸线,还要完全归功于约旦的“好兄弟”,沙特阿拉伯。
要知道,约旦以前的唯一出海口为“亚喀巴湾”,但在当时,该海湾的绝大多部分海岸线都被沙特与埃及牢牢把控。
因此,深知海岸线就是国家发展命脉、想要成为真正沿海国家的约旦,也就立下了“与邻国沙特阿拉伯搞好关系”的远大志向。
尽管与沙特阿拉伯广阔的疆土相比,约旦的面积实在不值一提。
但得益于约旦皇室哈希姆家族的空前影响力,约旦最终还是成功与沙特牵线搭桥,并成功获得了对方“慷慨给予”的19公里海岸线。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实力逐渐衰弱,难以维持中东地区的秩序。
此时,无数中东国家纷纷自立门户,约旦也正式独立。
只可惜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海岸线狭窄、可发展空间较小,再加上百分之80的国土都被沙漠覆盖、人口只能集聚西部、南部的河谷地区,导致国家发展前景岌岌可危。
在这种国家状况下,约旦不得不将国家发展的重心放在唯一的沿海城市——亚喀巴上。
经过长时间的规划部署,约旦发现,无论怎样制定发展战略,亚喀巴的7公里海岸线还是太过狭窄,对其开发造成了很大限制。
无奈之下,约旦决定向沙特“求援”——希望对方能够将从不在意的亚喀巴湾沿岸分给自己一些。
虽然此前两国曾经出现一段时间的“敌对关系”,但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二战时期,两国在共同抵御以色列的战争中取得了深厚友谊,曾经的过往也一笔勾销。
这也是约旦为何开口提出向沙特进行“领土置换”的原因。
后来,经过近10年的谈判,沙特终于同意将这块对约旦发展至关重要的海岸线让出部分,与其签订领土互换协议。
据相关信息表述,在1965年两国签署的协议中,约旦将0.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换取了沙特2处内陆领土与1处沿海领土。
尽管知道这是沙特的“捆绑销售”,但为了国家的未来,约旦只能无奈接受。
为了避免互换领土以后发现珍稀自然资源,导致两国发生冲突。
约旦还与沙特签订了“一旦发现是石油等资源,双方共享”的协议。
那么,作为本土面积仅有8.9万平方千米的中东小国,拿出7000平方千米土地交换了19公里海岸线的约旦,真的值得吗?
一、约旦与沙特
约旦与沙特的渊源,还要从两国共同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创立说起。
在出现伊斯兰文明以前,在阿拉伯半岛生活的众多部落长期因为权力斗争着,直到公元7世纪时,来自麦加的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随后成立阿拉伯帝国,将麦加和麦地尊为“圣城”时,阿拉伯半岛地区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后来,随着国家实力不断增长、国家版图不断扩张,阿拉伯帝国再度陷入权力纷争、逐渐分崩离析,在对外扩张中被其他帝国灭亡。
在阿拉伯帝国陨落以后,伊斯兰世界的主人变成了奥斯曼帝国。
尽管权力已然进行更迭,但身为伊斯兰教缔造者的窒息后裔,哈希姆家族仍然在伊斯兰世界里拥有着极高的威望、极大的影响力。
此时,奥斯曼帝国考虑到如果出手控制哈希姆家族势力,或将引起伊斯兰世界暴动。
因此,麦加地区的控制权仍然归属于哈希姆家族。
不过,奥斯曼帝国却遗忘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区域,这为它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阿拉伯半岛内陆地区。
众所周知,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地区沙漠广布、人迹罕至,堪称“不毛之地”,仅有部分部落因位卑言轻而居住于此地。
也正是因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奥斯曼帝国才并未将其列入国家版图,而是在得到了当地部落的追随以后便任其发展。
那时候,阿拉伯半岛内陆地区有着对立阵营争夺统治权力,一个是奥斯曼阵营中的“拉希德”家族,另一个则是反奥斯曼阵营中的“沙特”家族。
毫无疑问地,在奥斯曼帝国统治阿拉伯世界的大背景下,拉希德家族成为了内陆区域的最终掌权者。
后来,眼见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实力强劲的对手,英国颇为不满,随即选择支持其内部“反奥斯曼帝国”势力独立,妄图以此达到将奥斯曼帝国内部肢解的目的。
于是,1916年,哈希姆家族在英国的帮助下得以独立,成立了“汉志国家”,定首都于麦加。
不过,英国却低估了哈希姆家族的野心——他们想要将阿拉伯地区重新统一。
但这样的结局并非英国心中所想——他们更希望将当地“分而治之”,壮大己方势力。
因此,在与法国达成一致以后,两国自此分割了巴勒斯坦区域,英国又随后扶植哈希姆家族建立“外约旦”、“伊拉克”的傀儡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的扶持下,沙特也在阿拉伯世界中打败亲奥斯曼阵营的拉希德,于1921年成为亲英王国“内志苏丹国”的统治者。
与哈希姆家族统一建立阿拉伯国家的远大指向不同,沙特仅仅想要争夺阿拉伯世界圣地,因此在消灭汉志国家、于1924年建立“沙特阿拉伯”以后便不再有所动作,
得知穆罕默德后裔被赶出圣城,阿拉伯世界的信徒们开始暴动。
看着形势越发严峻,考虑到哈希姆家族的影响力,英国最终决定将原汉志王国的沿海城市划分给外约旦。
没错,正是约旦独立以后唯一的沿海城市,亚喀巴。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了哈希姆家族与沙特家族的不愉快——沙特曾经推翻了哈希姆家族政权。
二、以地换海岸线
签署置换协议以后,增长的19公里海岸线成为约旦建设亚喀巴的坚实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约旦长期致力于发展亚喀巴经济、重点建设当地社会设施,谋求海外发展。
在初步建设完成之时,亚喀巴焕然一新的不只有面貌,还有进出口贸易的蓬勃的状态。
要知道,在中东石油贸易发展以来,苏伊士航线的作用越发重要。
但是,伊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恶化、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航线中的强盗,增加了该航线的不确定性。
此时,亚喀巴湾地区的重要性便体现了出来——它可以避开伊朗掌控的霍尔木兹海峡区域、以及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的亚丁湾地区,很大程度上为过往商船提供了保障,更是减少了石油运输的航程、降低了成本。
就这样,亚喀巴成为了约旦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不过,也可以说,亚喀巴就是约旦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桎梏约旦经济发展的地理问题——该国绝大部分领土都被沙漠覆盖,可用资源十分困乏、耕地面积更是狭小。
再加上国家领土面积较小的困扰,导致其只能发展轻工业与小型加工业。
因此,亚喀巴地区的重要性一览无余——它是约旦进口资源的主要来源航线,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通道。
作为约旦3大经济支柱之一、主要外汇来源之一,约旦的旅游业十分繁荣,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游玩。
另外2个经济支柱则是“侨汇”与“外援”。
“侨汇”是指身居外地的本国公民,或是身居本国的外国公民向祖国的回款,是他们单方面转移收支的重要内容之一。
“外援”则是其他国家向约旦提供的经济援助。
随着时间流逝,亚喀巴确实如同约旦预期的一样,成为了国家各领域重要交流中心。
据相关信息表述,截至目前为止,亚喀巴港口已经为约旦带来了超过上百亿的经济效益,其未来发展前景在预期中更是将会成倍翻涨。
如此看来,这笔被迫接受的“捆绑交易”对于约旦来说,还是相当划算的。
不过,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
预期状况虽然十分美好,但是未来的事情也不是仅凭当下的三言两句就能断定的。
许多巨大的变化看似遥远,但在真正到来、发生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刹那。
所以,约旦以地换海岸线岸线的行为究竟值不值得,我们无从得知。
但最起码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它对于约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约旦:差点沦为内陆国,为何从沙特获得了19公里海岸线?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