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粟裕将军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也正是这个建议,让解放战争的进程大大缩短,从而一举奠定了粟裕将军,在我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事后就连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三位老帅,都对这项计划赞不绝口。
那么,当年粟裕将军,到底向毛主席提出了什么样的计划呢?
解放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战略收缩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时间,是从1946年6月内战开打,到1947年年中的孟良崮战役结束为止。
这一阶段,国民党军对我党解放区展开全面围剿。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方面咄咄逼人,试图依靠悬殊的实力差距,与我军的主力部队决战,从而实现三个月平定全国的目标。
我方的应对措施则是避免决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利用解放区的天时地利人和,摊薄国民党军的兵力,将其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而这一战略的提出者就是粟裕将军。粟裕将军之所以能够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并且在孟良崮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基本上就是得益于这一战略构想。
然而,这一构想也存在着非常致命的缺陷。它虽然让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屡战屡胜,但战争毕竟是在解放区内部打的,无论胜败都会对解放区的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而国民党方面则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并且还有美国人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给他输血。
长久来看,国民党虽然一直在打败仗,但并未伤及元气。
以当时的态势来看,继续这么下去,最后极有可能会出现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跟项羽那种局面。
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如此。
到了1947年年初,国民党军还没有崩溃,我们解放区的经济就快要撑不下去了,财政收入开始大幅缩水,军事支出也入不敷出。
再不设法补救,国统区的金圆券奇观,就会出现在解放区了。
为了给粟裕这个战略打补丁,毛主席果断叫停了战略收缩,转而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去威胁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南京,把战火引向国民党家里,迫使中原的国民党军回援。
事实证明,此举确实是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它不但大大减轻了中原解放区的压力,还让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消化俘虏、恢复经济,为日后三大战役的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所以,从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到1948年年末三大战役爆发的阶段,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传统史书上所说的战略反攻,而应该称为战略相持。
因为在这一阶段,双方谁也没能奈何得了谁!谈何反攻呢?
笔者认为,直到1948年年末,三大战役开始,那才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反攻。
而粟裕将军给中央军委提建议的时间背景,正好就是由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转折点上。
毛主席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跟粟裕的内线作战一样,背后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这个代价就是刘邓兵团。
当时国民党方面为了剿灭这个心腹之患,派出小诸葛白崇禧带着重兵集团前去大别山围剿。
白崇禧
白崇禧在大别山搞出了保甲连坐制,把我军逼得毫无生存空间,再加上连连征战得不到喘息,华中野战军开始大规模减员。
这支军队要是被消灭,那麻烦可就大了。
因为在战略相持阶段两军之所以能相持,跟当时的战场态势息息相关。
彼时中原地区的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对比呈现出的,是十字架对三角形的战略格局。
国民党的军队,分别沿东西走向的陇海路跟南北走向的津蒲路分布。
依靠这两条铁路,国军可以控扼整个中原的军事命脉,如常山之蛇,首尾相顾、快速呼应。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我党的三角战略。
粟裕
这三个角分别是山东丘陵方面,由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大别山地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以及豫西洛阳一带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陈谢兵团。
这三个角互相配合,可以让国军这条常山蛇,顾头不顾腚、顾东不顾西。
实事求是的说,在战略相持阶段,我党其实是处于上风的。
可现在刘邓兵团这个角都快要被打崩了,如果不能够及时扭转这一劣势,三角形极有可能会变成两点一线,到时候可就斗不过十字架了。
毛主席很显然是认识到了这一点。
为了扭转这一劣势,他特地命令华东野战军的粟裕抽调一部分兵力,由粟裕亲自率领渡江南下,到革命老区江西、福建开辟第二战场,再来一次千里跃进大别山,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吸引到江南去,给刘邓大军休养生息的时间。
这样一来,三角形可就变成四边形了,国军岂不是更加疲于奔命?
那么,这个战略到底可不可行呢?答案是相当可行的。
因为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战争基本上都是在国民党的统治区内打,打烂的都是人家的瓶瓶罐罐,这就导致了国民党的战争成本急剧上升。
到了1948年的时候,国民党经济体系已经摇摇欲坠了,中央银行的金圆券更是创下了货币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奇迹”。
蒋经国
就连蒋经国亲自出马到上海打老虎,最后都无济于事。
如果这个时候渡江南下,到江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对国民党的打击才是致命的。
到时候,国民党经济必将全面崩溃,百万国军将会变成一堆废铁。
而且江西、福建是革命老区,我党在那里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
只要大军一到,基本上可以马上落地生根。
到时候,国民党的统治核心江浙地区,将会完全暴露在我党的打击范围之内。
这效果,可比千里跃进大别山强多了。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国民党调集重兵来援,我们也可以通过开辟第三、第四战场,来给江西福建根据地解压!
但这种打法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需要时间。
可是当时我们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时间了。
因为当时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抗日战争急不得,那是因为敌我实力悬殊,指望一步登天那是不现实的。
解放战争拖不得,那是因为美苏两个大国会出手干预。
中国虽然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其实待遇与战败国无异。
蒋介石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直接把中国变成了美苏的半殖民地。
蒋介石
如果我们统一全国,就相当于破坏他们的分赃协议。
两大强国一定会出手干预的,到时必将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
所以,一定要趁着二战结束后,两大强权在欧洲地区剑拔弩张的当口,赶紧把生米煮成熟饭。
后来的三大战役,基本上就是这个思路。
大家只要看看三大战役的起始时间,和美苏柏林危机的起始时间,就不难发现,那简直是像素级别的重合。
所以,毛主席的南下战略,虽然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有可能使我们错过了美苏对峙的战略窗口。
另外,这一战略还有一个隐藏的风险,那就是江西地区毗邻湖南、广西。
这两个地方向来都是桂系军阀的势力范围,如果我们把势力挺进到这里,极有可能会让跟蒋介石离心离德的李宗仁、白崇禧,同心协力对付我们。
正是基于这两点考虑,粟裕驳回了毛主席的计划,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他认为现在应该集中把陈谢兵团,刘邓兵团跟华东野战军捏成一个拳头,对中原的国民党军队重拳出击,力求一战把敌军的主力部队歼灭在长江以北,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当时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收到这份计划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震惊,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得知后,也很惊讶。
因为这个战略构想实在是太大胆了,一旦出了问题,那就会满盘皆输。
所以,毛主席当时驳回了粟裕的计划,让他继续执行南下策略。
可粟裕坚持认为中原决战比南下战略更有前途,再三上书请求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予以口令。
要知道,自从四渡赤水之后,还从来没有人敢质疑毛主席的军事权威,粟裕这么做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
双方围绕这个问题你来我往,拍了数十封电报,最终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最后,粟裕亲自到西柏坡面见毛主席痛陈利害。双方经过坦诚交流,在粟裕的伯乐朱德元帅全力支持下,一向用兵大胆毛主席,还是同意了取消南下计划。
但是毛主席仍然有一个担忧,那就是我们之前从来都没有打过这么大规模的战役。
真的有可能,60万吞掉80万吗?
要知道,之前粟裕之所以能够在苏中七战七胜,那是因为他集中华东野战军的优势兵力,一个师一个师地吃掉国民党军队。
可自从孟良崮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就长了记性,不再一个师一个师的单独行动,而是三到四个整编师,抱成一个兵团扎堆在一起。
因此自从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华东野战军就再也没有吃过敌方一个兵团的案例。
更别说一口气吞下国民党的所有主力部队了。
所以,毛主席给粟裕提了一个条件。
要打可以,但你得证明你华东野战军有这个能耐,可以一次性吞掉敌人的一个主力兵团。
而中央军委为书记选定的小白鼠,就是位于开封地区邱清泉、区寿年、黄百韬三个兵团。
另外开封地区,是连接华东野战军跟陈谢兵团的战略要点,只要把这个地方拿下,两大兵团就能够连成一片。
为了这次战役,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第一次联手作战。
为了让战役顺利开展,毛主席甚至还特意把粟裕的老搭档陈毅给调走,让粟裕一人身兼司令员跟政委两个职务。
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恩宠啊,由此可见伟人的度量非常人可比。
于是,在两大兵团的联合下,淮海战役的先声豫东战役开打了。
战役开打之初,粟裕的目标是通过围困开封,引诱附近的区寿年兵团、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来支援。
然后在半路上通过围点打援的办法,歼灭其中一部,这也是过去两年的老套路了。
但不曾想,国民党的情报机构实在是太拉垮。开封城的布防图,竟一不小心就被我方的潜伏同志给得到了,结果,这座固若金汤的中原重城,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我军给拿下了。
之前,蒋介石对开封的城防信心十足,命令邱清泉、区寿年、黄百韬三个兵团不要走得太急,避免上当。
事实上老蒋是没错的,一开始国军各部确实走的比较稳,三个兵团互相靠拢,我们一时半会还真没办法。
可开封沦陷后老蒋就慌了,他12道金牌,催促三个兵团赶紧收复失地。
结果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原来三个谨慎小心、齐头并进的兵团,出现了破绽。
邱清泉兵团由于赶的太急,竟一下子跟区寿年兵团,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
而此时的粟裕在拿下开封城后,并没有固守,而是撤出城池在周围寻找战机。
看到区寿年兵团落单后,粟裕果断出手围了上去。
区寿年
区寿年跟邱清泉向来有恩怨,被围之后,邱清泉见死不救,拖拖拉拉。
结果不到两天时间,区寿年兵团这只小白鼠就被我军全歼了。
区寿年被灭后,邱清泉收到蒋介石的死亡警告,又急匆匆的赶来送菜,结果被锐气正盛的解放军打得抱头鼠窜。
最终,这场豫东战役以我方损失3万人,敌方阵亡9万人完美收官。
豫东战役的胜利,也让中央军委意识到,我军确实有歼灭大兵团的实力,进而下定决心倾其主力与国军决战。
所以,这场战争在我军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啊!就连刘伯承元帅事后都感叹自愧不如。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