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把苏轼的朋友圈,绘制成了这样一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苏轼这一生,虽际
遇无常,却交友甚广。
据学者统计,苏轼一生所交的朋友,
达千人之多。
而苏轼的好友圈之所以如此庞大,并非偶然,而是他有一套自己的交友之道。
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由此可见,苏轼交友:不重门第,只看性情,不论贵贱,只论真心。
你若能做到这一点,便也能如他一般,在茫茫人海中,吸引到值得倾心相待的莫逆之交。
1
苏轼&文同、米芾:以爱好交友
明代文学家张岱说:
“人无癖,不与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若是缺少了爱好,那他对所有事物也必然冷淡,对朋友也不可能深情。
唯有在那些对世界充满热爱的人那里,你才能收获到一份长久的感情。
在苏轼众多的朋友中,文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们一生只见过两次面,接触的时间非常短,然而两人的情谊,却远胜于常人。
公元1064年,苏轼与文同在岐山脚下相识。
那时,文同是画竹名家,苏轼亦好画竹,因着共同的爱好,两人一见如故。
苏轼称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
草书三、画四。
文同也向人就说:“世上没有知己,只有苏轼知道我的妙处。”
后来,苏轼与文同又于京师相遇。
爱好相似的两人,私下又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画,十分相得。
好景不长的是,一年后文同就离开了京师,而苏轼也去了杭州。
此后两人,再未见过面。但即便如此,两人的书信却从未断过。
无独有偶,苏轼还有一个画家朋友,叫米芾。
两人也是因画结识,尤为投缘。
他们在黄州时,曾一起品鉴苏轼所画的《枯木怪石图》,还为此彻谈到深夜。
此后几十年间,两人经常互通书信,遇上好的笔墨、书画,也总会在第一时间给对方分享。
两人的这份情谊,直到苏轼去世前,也未曾断绝。
《增广贤文》里写有人曾把苏轼的朋友圈,绘制成了这样一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苏轼这一生,虽际
遇无常,却交友甚广。
据学者统计,苏轼一生所交的朋友,达千人之多。
而苏轼的好友圈之所以如此庞大,并非偶然,而是他有一套自己的交友之道。
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由此可见,苏轼交友:不重门第,只看性情,不论贵贱,只论真心。
你若能做到这一点,便也能如他一般,在茫茫人海中,吸引到值得倾心相待的莫逆之交。
1
苏轼&文同、米芾:以爱好交友
明代文学家张岱说:
“人无癖,不与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若是缺少了爱好,那他对所有事物也必然冷淡,对朋友也不可能深情。
唯有在那些对世界充满热爱的人那里,你才能收获到一份长久的感情。
在苏轼众多的朋友中,文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们一生只见过两次面,接触的时间非常短,然而两人的情谊,却远胜于常人。
公元1064年,苏轼与文同在岐山脚下相识。
那时,文同是画竹名家,苏轼亦好画竹,因着共同的爱好,两人一见如故。
苏轼称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
文同也向人就说:“世上没有知己,只有苏轼知道我的妙处。”
后来,苏轼与文同又于京师相遇。
爱好相似的两人,私下又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画,十分相得。
好景不长的是,一年后文同就离开了京师,而苏轼也去了杭州。
此后两人,再未见过面。但即便如此,两人的书信却从未断过。
无独有偶,苏轼还有一个画家朋友,叫米芾。
两人也是因画结识,尤为投缘。
他们在黄州时,曾一起品鉴苏轼所画的《枯木怪石图》,还为此彻谈到深夜。
此后几十年间,两人经常互通书信,遇上好的笔墨、书画,也总会在第一时间给对方分享。
两人的这份情谊,直到苏轼去世前,也未曾断绝。
《增广贤文》里写ewn.net.Cn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人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一个与自己爱好相似的人。
爱好一致,才能聊到一起;兴趣相同,才能彼此共鸣。
以爱好交友,我们才能找到那些隐匿在人群中,有真性情的人。
2
苏轼&刘贡父:以性情交友
有人说,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性情。
苏轼和刘贡父能成为一生的挚友,恰恰就是因为性情相投,灵魂相似。
两人聚在一起时,总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因而也流传下来了不少佳话。
《苏轼传》中就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苏轼和好友刘贡父提起,自己在读书时,每天都吃三白饭,那滋味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听到有如此美味,刘贡父也顿时来了兴致,忙问什么是三白饭?
苏轼回答:“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
刘贡父听后,大笑不已。
几天后,刘贡父发帖,邀请苏轼到他家吃皛(xiǎo)饭。
看到如此怪异的名字,苏轼觉得此饭必定不同凡响,于是欣然前往。
等饭菜上齐后,苏轼才发现,所谓皛饭,就是他之前提到的三白饭。
苏轼哑然失笑。
饭毕归家前,苏轼又对刘贡父说,明日邀请你到我家吃毳(cuì)饭。
刘贡父也很好奇苏轼会耍什么花招,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去了。
两人相谈甚欢,可过了饭点,却迟迟不见开席。
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催促苏轼道:“饭呢?”
苏轼狡黠笑道:“毳饭者,毛(没有)白米饭,毛白盐,毛白萝卜。”
听到这个解释,刘贡父非但不气,还附和苏轼:“我知道你鬼点子多,却没想到这一点。”
有着相同性子的两个人,从未因对方的玩笑而红过脸。
直到老去了,他们依旧会互相打趣,为彼此平淡琐碎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易经》有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性情不合的人,即使朝夕相对,也会话不投机;
性情相投的人,哪怕相隔万里,也能成为一生的朋友。
所以,不要勉强自己去迎合不同频的圈子,不要委屈自己去将就不懂你的人。
在人群中保持好自己的真性情,你一定能遇到那个志趣相投的知己。
3
苏轼&李廌(zhì):以善交友
在苏轼的门下,有一个人,叫李廌。
他俩的相交,始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
那时,苏轼虽在政治上落魄,然而在文坛上,却有着很高的声誉。
无数文人才子,将他推举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
而当时的李廌,只是一介出身寒微的书生。
由于仰慕苏轼,李廌专程跑到黄州,拜谒求知。
苏轼深知寒门学子的艰难,为了给李廌更多入仕的机会,他直接将李廌收入了苏门之中。
除了仕途上的帮助,苏轼还经常在经济上赒济李廌。
苏轼去杭州当官时,曾得到一匹御赐的好马。
这种宝物,别人都是惜之爱之,但苏轼转手就将它送给了李廌。
苏轼还考虑到,李廌得到马后,一定会卖马救穷。
而当时,所有买卖的马匹,一定要证明来源,才能脱手。
所以苏轼在赠马时,还特意附赠了一张他亲笔写的,措辞so-online.Cn委婉的“马券”。
既证明了马的来源,又不至于伤了李廌的自尊心。
李廌在得知苏轼一番心意后,也是对苏轼感念非常。
此后,无论苏轼的人生境遇如何,李廌始终与他荣辱与共。
两人亦师亦友的情分,维续了二十年之久。
古人曾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唯有以善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在往后的岁月里,对跌落低谷的朋友,不要吝惜自己的善意,能帮一把是一把;
对生命中遇见的人,也不要收起自己的热情,能助一个是一个。
世界是一面巨大的回声壁。
总有一天,你付出的善意,会吸引到同样温暖的真心,向你靠近。
4
苏轼&马梦得:以品行交友
曾国藩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人与人交往,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一个人的品行。
品行低劣的人,只会在你落魄时,对你落井下石;
品性正直的人,却能在你潦倒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
所以,与人深交,一定要选择那些品性高洁之人。
而想要吸引到这样的人,你首先要做的,便是端正自己的品行。
苏轼在京师为官时,洁身自好,从来不肯趋炎附势。
甚至为了避开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他还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
然而他的正直,却吸引了同样耿直的马梦得。
当时,马梦得在京师任学官,由于性格太过刚直,不屑于与官场的人结交,自然也不被同僚所喜。
可他在了解苏轼的为人后,竟然主动去与苏轼结交。
后来,苏轼去凤翔赴任,马梦得又辞官离京,一心追随苏轼。
苏轼被贬黄州后,很多亲朋都跟他断了联系。
又是马梦得,千里奔赴黄州,拿出所有的积蓄,帮苏轼谋得了一块耕种的土地。
在苏轼伤心落寞时,马梦得又拉着他饮酒作诗,畅游赤壁,陪着他一起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经历。
正是因为有了马梦得,才有了后来的苏东坡。
此后的几十年间,无论苏轼被贬何方,马梦得也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在为人处世中,苏轼可以结交到愿意用一生为他保驾护航的朋友。
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却只能交到利益之友。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
你若是赤诚地与别人相交,吸引到的,一定是品德高尚的君子;
你若是心怀算计,围绕在你身边的,也必然是那些别有用心之徒。
无论和谁相处,先修炼自己的品行,端正自己的择友观。
对品行不好的人,避而远之;对君子之交,珍之重之。
如此挑选出来的朋友,才能在人际关系中,给你最好的滋养。
▽
以前我们总以为,维系一段友谊,靠迁就,靠利益。
历经世事后,我们就会明白,好的朋友,靠筛选,靠吸引。
那些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的患难之交,同频之士,金兰之友。
无一例外,都是被你吸引而来。
你会遇见谁,取决于你是谁;
你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其实都是命中注定。
古人说:“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愿你我都能在世事变迁中,遇到一份闲时知心、难时陪伴的极品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