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支举足轻重的队伍。一支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支是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其中大顺军实力要强于大西军,主要在北方发展,最终也是他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而实力稍逊的大西军后期则是在南方发展,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张献忠则攻入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
随着满清的入关,战争的性质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部投入到了反抗异族入侵,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去了。这期间,两人先后离世,但其余部则是继续与清军作战。但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实力稍逊一筹的大西军战绩要明显得好于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之时,除了陕北尚未归建的高一功、李过部外,其身边尚有部众二十余万。而张献忠死后,孙可望等人带领南下的大西军余部仅数万人。两支队伍的余部并没有投降清廷,而是选择了继续抵抗。但在随后的战争中,大西军余部表现得更为出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之所以大西军能够取得对清军作战的多次胜利,是因为清军不擅长水站和丛林作战,而这恰恰是大西军的长处,因而能够多次的以弱胜强,取得对清作战的辉煌战绩。其实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我们不和清军比较,但就大西军和大顺军相比,两军同为起于陕北的队伍,都长期在北方作战。只是到了后期,才分别于南北方发展,这段时间远远少于同在北方作战的时间。而且在南明时期,两军都在南方与清军作战,要说是因为擅长丛林战和水战,大西军和大顺军不可能相差很大。因此这并非二者之间战绩差异的主要原因。
大西军之所以能够成为南明后期抗清的中坚力量,这是和他们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有关。清肃亲王豪格率八旗军自陕西攻入四川,北上迎战的张献忠于四川西充凤凰坡大意战死。在战前他留下遗嘱,吩咐义子孙可望等人:“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就使得在其死后,孙可望等人能够迅速统一内部思想,和南明合作。这就使得大西军的民众的支持度和认可度获得极大的提升,为大西军后续的发展积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在张献忠死后,孙可望等人能够及时的进行内部整肃,清除了不稳定的因素,建立起了以孙可望为首的四将军体系(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让大西军余部有了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在一系列政策上做到了令行禁止,这又为之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第三,孙可望等人能够审时度势,在张献忠战死后大西军几近崩溃的情况下,率部迅速脱离清军南撤,在连续激战后,突破了南明残部的堵截,将军队带至安全地带休整,为寻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争取了时间。在南明政权极尽覆灭之时,他们又主动与之联系,达成了合作协议,取得了抗清活动的正统身份。
最后,大西军余部能够汲取以往不注重建设后方基地的教训,能够抓住时机,趁各方势力无暇顾及之机,一举平定云南沙定州叛乱,将云南纳入掌中。随后孙可望等人积极建设云南,扩军屯田,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将云南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这就为之后的抗清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大顺军,在李自成意外身亡后,队伍基本上就四分五裂了,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集体。有降清的,有归于南明的。就是归于南明的,由于没有一个核心的领导层,最终也沦为了南明各派势力相互倾扎的打手和炮灰。各种原因之下,大顺军余部也就未能在抗清活动中取得多少成绩。但令人钦佩的是,在大局已然不可挽回之后,大顺军各部辗转至夔东坚持抗清,直到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成为了最后失败的抗清力量。
在南明政权濒临失败之时,大西军余部主动与之联系,达成了合作,成为了抗清的中坚力量。之后李定国率军出击,转战千里、两阙名王,收复了广西、湖南大部分地区,满清遭受了入关以来未曾遇到的挫败,使得清廷大震。一时各地遗民纷纷喜极而泣、奔走相告,以为恢复有望。只可惜关键时刻,孙可望野心膨胀,再加上郑成功的私心,终使李定国孤军作战、壮志难酬,大好的局面付之东流。最后,降于清廷的孙可望引清兵进入云贵,南明政权最终覆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