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正式进入低利率时代,投资者对理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些既往的经验,比如说债券、股市、海外指数等博弈,但又有不同。如今时代因素更特殊,金融市场的巨震,以及相关资产切换频繁,这会导致投资者的选择困惑。所以,我们很可能找不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也无法照搬某个国家的经验,而是需要结合如今的具体因素和需求,找到合理的配置思路。
图/摄图网
日美低利率时代的特征与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在降息时期,以及随后的低利率周期,往往对应着经济状况的不佳。因为经济因素决定了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决定了金融市场。因此,在经济增幅放缓或下行的阶段,金融市场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以美股为例,在利率快速下行的时期,股价与房价都呈现出明显的下跌趋势,而黄金和债券资产表现相对较好。这主要是避险情绪所驱动的。然而,随着利率持续处于低位以及经济的逐步回暖,股市也开始企稳回升。在这个阶段,债券和黄金的收益迅速下降,而股市的收益则快速上升,这反映了一种市场变化。
不仅美联储,日央行维持低利率的时间更长。实际上,直到2024年3月,日央行首次加息至0-0.1% ,才终结了长达8年的负利率时代。而最初的时候,人们也是非常保守的,倾向于增加存款、降低杠杆,这是典型的通缩因素;随后当利率稳定了,实施各种量化宽松政策后,我们就看到了日本股市方面的再度繁荣,地产价格的回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低利率时代都是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如日本的“失落30年”和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此,在初期阶段,人们普遍对未来收入感到担忧,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最近,从投资者对于30年、50年期超长国债的抢购热情中也能看出,一方面,投资者对于低风险理财的饥渴;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对未来利率进一步走低的担忧。实际上,在低利率时期,日本国债的长期牛市以及跑赢通胀的表现,也反映了类似的心态,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长债周期的去杠杆过程,这在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在去杠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负通胀和萧条。如果平衡不好,就可能步1990年日本的后尘;而如果平衡得当,则有望像2008年的美国那样实现经济的稳步复苏。
把中国最新M2同比数据和日本1991年做比较,2024年6月,中国M2是6.3%,1991年2月,日本的M2是5.5%。M2增速可以代表广义货币供应量,粗略看作是“印钞速度” ,由于M1不断破新低,代表企业和居民都非常悲观,央行提供再多的货币量,都不能带动经济,导致M2增速也随之下降。M2代表总储蓄水平。在物价下跌、通胀率为零的情况下,它代表着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和储蓄能力。日本在过去三十年里经济停滞的原因之一是财政政策发力不足,直到2012年安倍推出“安倍经济学”后,情况才有所改观。日本借鉴美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央行直接货币化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政府疯狂加杠杆刺激经济,让日本股市走出了11年的大牛市,日经指数翻了五倍,日本楼市创出新高,日本经济一片繁荣,日本大学生供不应求。因此,在低利率时代,“放水养鱼”即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巴菲特操作的思路借鉴
巴菲特在二季度和近期的操作非常频繁,他不仅持续减仓苹果和美国银行的股份,还显著增加了现金资产,并购入短债。显然他已经嗅到市场风险,并在为美联储降息后资产变化做准备。在美国大选年,市场往往容易出现波动。加之又是美联储降息和美经济衰退,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年初,众多投资大师纷纷选择杠铃配置,如今则开始了明显的再平衡操作,进行仓位的调整。李嘉诚选择了投资欧洲的风电项目,而巴菲特也开始尝试医美股,都是类似的选择,需要更换资产配置的思路,获利兑现强势品种,转移到超跌品种中,以寻求更为稳健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许多股民仍未完全理解当前的市场逻辑,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如“加息收紧流动性,应该跌;降息,释放流动性,应该涨”。结果相反,为何?其实,这里面的关键是美元是全球结算货币,加息意味着美元回流本土,推高了相关资产,因此,对外部其他国家来说,美联储加息是收紧了流动性,对美本土来说,流动性反而是增加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日本央行加息的情况。过去多年来,日元长期执行负利率政策,导致日元长期贬值。这使得国际资本发现借入日元非常划算,因不仅利息几乎不用支付,还能借助日元贬值让日元负债自行缩水,等于日本政府帮自己提前还贷了。因此,大量国际资本借入日元后转而投资美股和日股。甚至连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抵挡不住诱惑,借了日元去买六大商社并获得了丰厚回报。
然而,当2024年7月31日日元开始加息时(尽管幅度不大,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逆转了前面这样的逻辑链条。国际资本突然发现手上的日元贷款利息支出不仅增加了,而且负债总额也因为日元开始升值了。因此,他们开始归还日元贷款并平掉美股和日股的投资,即进行去杠杆操作。这就是近期日股出现巨幅震荡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股民们越来越意识到单一资产难以在当今时代生存。而日经指数等,更是经历了从暴跌到反弹,从下跌熔断到上涨熔断的过程,这种持股体验,让股民感悟到,必须要通过多元化的组合方式进行资产配置。
中国所在的特殊周期与不同策略
实际上,我国现在的经济周期与日、美不同。我国并未经历如日、美那般剧烈的泡沫破裂,人们对于这种经济压力的感受是逐步体会到的。实际上这种情况从2021年就开始了,到如今还有人对此没有明确感知,就是源于这种体验感没有那么强烈,但也不是说相关影响不存在。在房地产弱周期之后,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需要时间。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保持冷静。选择债券可能并非明智之举,可以考虑股市中的投资机会。事实上,人们在投资选择中往往表现出不理性。作为投资者天生就是想着超额收益,鲜有投资者能接受稳定收益的,但财富的创造恰恰不是来自于超额收益,而是长期稳定收益,这就导致了股民的困境。
如今,三年多过去了,情况发生了逆转。投资者宁愿排队购买利率仅为2%的国债,也不愿涉足股市。如今沪深300指数当前的市盈率为12.11倍、市净率为1.26倍、股息率为3.00%。所以说,市场就是这样神奇,从来都是不理智的,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有效与无效之间的切换才有了利润。实际上,当前高股息模式的配置思路是有效的,也可以长期带来相对可靠的收益。
然而,为何无论是机构,还是股民都似乎不屑于这种操作,但又跑不赢呢?很关键的因素是,股民过分追求频繁交易,总想着挣快钱;股民会觉得自己可以跑赢市场,总想着超越,其实被动交易模式反而更有效,后期应该是权益资产大于债券等固收资产的转变。
出海模式成为解决经济因素的关键,也是机会点
为了摆脱经济发展困境 ,我们应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尤其是积极出海,当初日本就是依托出海模式解决了国内的矛盾。在出海方面,日本低利率时期在国内需求走低的背景下,其较强行业集中在能够拓展海外市场的传统制造业以及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消费品这两大方向上。我国通信、新能源、创新药等行业龙头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未来能分享海外市场增长带来的机遇。
目前,国内各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要破除这种内卷现象,特别是企业凭自身能力去改变的,那只有尽可能地出海一条路,而且这是美国、日本、欧洲等都跑通了的经验(不仅可以度过危机,还可以更换经济发动机)。同时我们还拥有“一带一路”等诸多优势条件,毕竟这里面不少国家和中国建立了(永久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能极大程度地避免相关风险。
从业绩报情况来看,出海产业链的高景气度已经在业绩层面得到确认,这也是A股市场少有的、持续景气的投资主线。目前,出海产业链成长方向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机械板块,客车、叉车、工程机械等细分方向都呈现较高的出口高景气度。还有,“出海”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海外渗透率持续提升的成长方向,以及受益于海外需求周期性改善的方向,比如说美联储降息周期,也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还有如AI带来英伟达等活跃,也拉动了相关产业链,这些都形成了机会。
在出海“一带一路”国家的过程中,电力是一个关键因素。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电力设备、发电机设备是工业化进程无法绕开的组件。这些电力设备也包含了风电、光伏、储能设备。尤其是对不少发展中国家来说,电网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快电网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实际上,由于之前资本大量涌入,导致国内风光伏方面产能过剩(请注意,这并不是需求消失或下降,而仅仅是产能激增导致的过剩),因此出海可以分担国内压力,避免内卷。这种思路还是很多的,也会形成机会。
因此,低利率时代,尽管我们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但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应该努力出海获得更多机会,投资者也会从中找到机会。此外,在股市方面,经历过连续三年多的调整之后股市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场是存在相关机会的。至少从再平衡角度,是有逐步提升配置的机会点;而在债券方面,在经过几年牛市之后,投资者可以考虑转换投资品种。
作者:玉名,投资达人,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财经撰稿人,著有《日历买股法》《解套第一课》。
注:文章表述论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投稿邮箱:cfsdzzs@yeah.net
编辑部热线:028-61068999
杂志展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