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生物类似药的日益普及,仿制药与原研药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事实上,仿制药因其性价比优势而逐步打开市场。近日,美国Health Affairs期刊发表两项研究,发现患者对生物类似药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取决于患者地理位置、治疗地点、保险类型等多种因素。
商保青睐多种治疗选择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Molly Beinfeld带领团队评估了7种原研药和20种生物类似药,数据来源于塔夫茨医学中心专科药物证据和覆盖范围数据库、IQVIA的美国商业医保支付方索赔数据,并使用来自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数据调查各类药物2017-2022年的季度平均销售价格。
总体而言,2017年8月-2022年8月,商保对单一原研药或生物类似药的偏好从70%下降到24%,对原研药偏好从55%下降到8%。实际上,商保如今更倾向于覆盖多种药品,这一偏好从30%上升到76%。2022年,支付方对原研药的覆盖存在较大差异(3%~89%),但几乎所有支付方在特定适应症下均有共同偏好的覆盖,其中55%的保单将两个共同偏好的产品作为第一线选择,24%的保单只有一个偏好的产品,而21%的保单则有三个或更多产品。
在引进生物类似药后,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在引进生物类似药4年后,原研药的平均销售价格降至引进前的63%。Beinfeld指出:“调查发现,生物类似药的市场份额平均需要3年才能超过原研药。”
因生物类似药的性价比,联合健康最近决定,将在2025年将前任“药王”Humira从首选药物名单中删除,此前Cigna和药房福利管理公司Caremark也宣布了类似的决定。Beinfeld表示,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将Humira从处方药目录移除,符合生物类似药进入市场的发展规律。
多种因素影响处方药决策
生物类似药的接受度因患者年龄、地理位置、治疗地点和处方医生的专业领域而异。目前对生物类似药的认可度也在提升。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监管、治疗和法律项目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013-2022年196766名拥有商业保险或Medicare Advantage计划的患者的生物类似药采用率。
总体而言,生物类似药的使用率从2013年的1%上升到2022年的34%,研究中的52936名患者(27%)开始使用生物类似药。患者平均年龄为68.8岁。相比之下,与65岁及以上的患者相比,18岁以下患者使用生物类似药的可能性明显较小,这与生物类似药标签上没有列出儿科适应症,或者没有儿科剂型相关。
具体来看,患者在私人医生诊所接受生物类似药的可能性低于在医院门诊(调整后的比值比OR=0.65)。这表明,环境对患者选择生物类似药的影响很大。相比专科医生开具生物类似药处方,患者更接受全科医生开具的同类处方。
但与此同时医疗机构会倾向于使用高价的原研药,以实现收入最大化。研究人员建议,政府应在三方面发力:精简FDA审批途径、减少生物制剂的专利保护期,引入阶梯疗法、加强教育以减少对生物类似药的疑虑。
其中,在医保药物名录中引入阶梯疗法意味着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首先会被要求使用某种生物制剂(可能是生物类似药或其他较便宜的生物制剂)。如果这种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患者才能转而使用更昂贵的参考生物制剂。此举可以帮助控制成本,促进实施更经济的治疗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