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所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注意,这里是说‘编订’,而不是编著、编纂;也就是说,刘向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只是收集整理、重新编排之人),又被称为《国策》;全书一共分为三十三卷,共计十一国十策,即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策(其中周策分为东周、西周;宋卫两国则合编为一策)。
这十一个国家中,排在前面的十国我们都很熟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和他名义上的下属各诸侯国;但最后这一个‘中山国’,有些不大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就不知道这个国家究竟是从何而来、立国期间经历如何、又是怎样衰亡消失的了。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地对中山国的历史加以叙述介绍,以为解惑。
在距今大约三千年前,在现在的陕北绥德一带,有一个属于白狄民族的游牧部落,曾在此追逐水草居住;后来,这个部落因为游牧而居的原因,又逐渐转移到现今的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太行山区一带活动。这片区域内有一条名叫‘鲜虞水’的河流(就是今天源出于山西五台山,然后向西南方向流淌,最后注入了滹沱河的清水河),而鲜虞水流域的四周,就是这个白狄部落东迁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这个白狄部落就被与他比邻而居的华夏诸国叫做‘鲜虞’。
鲜虞部落从陕北迁移到太行山区的时间,大约是在西周早期;而它第一次出现在中华的史书当中,是西周晚期的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当时,据《国语》记载——周王室卿士郑桓公曾向王室太史询问‘迁国成周’的事宜,而太史对郑桓公的回答中就说到——在成周雒邑(今天河南洛阳附近)四周,除了同姓诸侯十六家、异姓诸侯六家之外,还居住着“非天子宗亲、外戚”血缘关系的蛮夷和戎狄部落,这其中就包含了‘鲜虞’。
西周晚期的鲜虞部落,已经扩大为主要由鲜虞、肥、鼓、仇由等几个小规模的白狄部落所组成部落联盟;在这之后,‘骊山烽火之乱’发生,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雒邑,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而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对四夷的控制力和防范水平开始下降,属于‘四夷’之一的鲜虞部落联盟就逐渐开始了它扩张势力范围、乃至建立国家的行动。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鲜虞部落联盟第一次对诸夏(也就是华夏诸国)试探性用兵,攻击了属于周王室诸侯的邢国;第二年,鲜虞又攻击了重要的诸夏诸侯国——卫国;在这一次与鲜虞的作战中,邢侯不敌出逃,卫侯则战败被杀,邢国、卫国几乎被鲜虞灭国。
最后,是第一代诸侯霸主齐桓公伸出援手,出兵挫败了进攻华夏文明国家的鲜虞人,又重建了邢国和卫国,这才缓解了这一次‘以夷并夏’的危机。
继齐国之后,位于鲜虞部落活动区域西南面的晋国逐渐开始强大起来,并开始了对外扩张的过程;因为鲜虞的位置正好处在晋国的东北方边境,所以晋国与鲜虞白狄(赤狄)部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势力范围,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而鲜虞部落联盟毕竟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打不过第二代诸侯霸主晋国,其活动范围被强大起来的晋国逐渐挤压、吞并,实力大减。
周景王十五年(前530年),晋上军将中行吴出兵讨伐鲜虞部落联盟,先后攻打了联盟中的鼓国(河北晋县)、肥国(河北藁城),并一举灭肥(九年后,中行吴灭鼓)。第二年冬,中行吴再伐鲜虞,攻破了鲜虞部落最主要的定居地——中人城(河北唐县西北),鲜虞人只得退往太行山中暂避晋军兵锋。
而面对晋军咄咄逼人的攻势,鲜虞人也不甘示弱,在撤退中常常抓住时机进行反击;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秋,鲜虞人趁晋国疏于防备的机会,出兵晋国的平中,并大败驻守当地的晋军,甚至还俘虏了晋军中有名的勇士‘观虎’,总算报了晋军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国仇。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反击晋国成功的鲜虞人效仿中原诸夏国家的制度,趁势在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内最险峻、最有价值的中人城(此时已经从晋国手中收复)正式建立国家;因为中人城内有高大的山丘耸立,所以鲜虞人以此自取国号为“中山国”;这就是中山国国名的由来。
中山国的国境范围,包括了山西、河北两省的滹沱河流域,今天的灵寿、平山、晋州等地都是中山国的疆域。而中山国的开国国君自然也是鲜虞人,他的姓有子姓一说,也有姬姓一说,其公室氏名则为“有易氏”;不过,首代中山国君的姓名及生平事迹,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中山国建国之后,晋国视其为生死大敌,在周敬王十五、十六年(前505年、504年),晋军两次出兵讨伐中山国,最终获得全胜,降服了这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之后的中山国,逐渐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实际控制晋国大权的执政六卿(中行、范、智、赵、魏、韩)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内讧,几乎要被晋国灭国的中山国才从重压之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随后,中山国又介入到了晋国六卿之间的纷争中去。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中山国与齐、鲁、卫三国联合起来出兵伐晋,并取得了晋国的棘蒲(今河北赵县)。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在六卿内斗中落败的晋国中行氏家主中行寅、范氏家主范吉射为躲避其他几家卿士家族的追杀,于是辗转逃奔到中山国境内,请求中山国予以庇护。而中山国君为了削弱晋国的实力,扩大晋国的内乱,便接纳了中行寅、范吉射及其家眷和残余势力,把他们安置到原晋国属地的柏人(河北隆尧)去居住。
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春,晋国赵氏宗主赵鞅联合了国内的智氏、魏氏、韩氏三家,亲自“帅师讨伐鲜虞”,攻克了中行氏与范氏残余势力所居的柏人;在此躲避藏身的中行寅、范吉射只得出逃齐国,晋国中行氏、范氏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彻底清除中行氏、范氏残余势力后,赵鞅为了报复中山国收留中行氏与范氏、意图干涉晋国内政的举动,于是回军再攻击中山国,给予中山国以沉重的军事打击;在此之后二十多年内,史书上对中山国的记载是一片空白,由此可见赵鞅这次对中山国的下手之狠。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赵鞅去世,临终前他给赵氏宗子赵毋恤留下了遗嘱——一定要尽早出兵消灭北方包括中山国在内的诸戎狄族部落,为赵氏后续的发展扫清障碍。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赵毋恤出兵灭与中山国同出一脉的白狄无终国。可赵氏在灭无终国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物力军力,对北方边境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因此,本来处在苟延残喘状态下的中山国又恢复了元气,在此期间出手占据了原来被赵氏吞并的其他同族部落的领地,继续与赵氏进行军事对抗。
周贞定王十年至十二年(前459年至457年),晋国最强大的卿士家族——智氏的家主智瑶出兵讨伐中山国,攻取中山国的‘穷鱼之丘’(今河北易县),占领了左人、中人(河北唐县)等两座中山国重镇;经过智氏的这次最致命打击后,中山国的国家形式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其国土都被智氏所控制。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自恃实力超群的智瑶想要以武力消灭不听其命令的赵氏,完成对晋国的实际控制,但反而被赵氏联合了尚存的魏氏、韩氏绝地反杀,智瑶身死,智氏宣告灭亡,智氏封地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山国故地则大多归属于赵氏。
三家灭智后不久,晋国魏氏家主魏驹(魏桓子)去世,其孙魏斯继承了魏氏家主之位。
魏斯继承魏氏后,因为当初赵氏在灭智事后的‘分赃’中,所获得的利益远大于魏、韩两家,因此魏斯便向赵氏家主赵毋恤提出要求——平分原属智氏、但被赵氏私吞的中山国土地,让魏氏也能从灭智之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为了团结魏氏,赵毋恤没有和年轻的魏斯硬顶,而是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周考王九年(前432年),赵氏在尚存的中山国公族后裔中挑选了一名合适者,立其为(傀儡)中山国君,名义上让中山国得以复立,都城仍定在中人城;然后,赵毋恤请魏斯将其女‘倾’嫁给中山君做为正妻,赵、魏两家共同控制中山国。
这位被赵、魏两家共同控制的傀儡中山国君,就是中山国在史书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君主——中山文公(谥号属于身后追谥)。
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文公去世,其长子‘窟’(魏斯之女‘倾’所生)得以继位,即中山武公。
在这之前的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赵氏家主赵勿恤去世,谥号为赵襄子;而赵襄子死后,赵氏就发生了内乱,赵襄子侄孙赵浣(赵献侯)与赵襄子之子赵嘉(赵桓子)争夺赵氏的宗主之位,互不相让、大打出手,赵氏因此经历了长时间的内讧,其对内外的统治基础也大大地动摇;被赵、魏两家控制多年的中山国,看到了有利的复国机遇。
趁着赵氏内乱,而魏氏与中山国又不接壤的好时机,中山武公在继位的这一年,也就是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抓住时机带领中山国的鲜虞国人们成功摆脱了赵、魏两家的控制,离开了太行山区,东迁到平原地带,并将都城由中人城迁到顾城(河北定州市),重建独立的中山国。
中山武公复国以后,仿效中原华夏诸国的礼仪制度,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对重建的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另外,中山武公还与东边的齐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以加强可以抗衡赵、魏干涉势力的外部助力。
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左右,在位六年的中山武公于国都顾城去世,谥号为‘武公’;中山武公是史书记载中,第一位有具有“公”谥号的中山国君主(中山文公属于被后代追谥)。
中山武公去世后,其子‘恒’继位,即中山桓公。即位之初的中山桓公年幼自不理政事,又喜欢与宠臣们狂饮嬉闹,所以中山国人们对其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一度安定繁荣的中山国开始出现动荡不宁的迹象。
在中山国出现乱像之际,晋国魏氏家主魏斯生出了吞并中山国之意;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魏斯派魏氏名将吴起率军出征中山;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战国初期第一名将吴起居然铩羽而归,没能拿下中山国;魏斯这才知道中山国的利害,便改派另一位魏氏名将乐羊代替吴起率军,再伐中山国。
乐羊指挥魏氏军队在中山国内苦战了三年,直到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才终于攻破中山国都顾城,总算灭了中山国。但在城破之际,中山桓公率领着不愿投降魏氏的鲜虞国人退往太行山中,继续坚持抵抗魏氏在当地的占领行动。
为了平息中山国人的反抗,魏斯以魏太子击为中山君,把中山重镇灵寿(河北平山)封给了乐羊,魏氏名臣李悝出任中山国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国。在魏氏强有力的治理下,中山国的局势一度稳定下来。
国家被魏氏占领后,中山桓公在逆境中觉醒起来,他在太行山中率领着不多的鲜虞余部,进行了不屈不挠、顽强抗击魏氏的复国斗争。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与赵氏家主赵籍、韩氏家主韩虔一起,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分别建立了魏国、赵国、韩国;魏斯即魏文侯,赵籍即赵烈侯、韩虔即韩景侯。中华历史以此为标志,进入了战国时代。
魏国建立之后,魏太子击就不适合继续留在中山国了,需要回国参与朝政;因此,魏文侯命太子击回国,另以幼子‘挚’前往中山,继任为中山君。
周安王六年(前396年),魏国的开创者魏文侯去世,魏太子击继位,即魏武侯。此后,魏武侯东征西讨,将魏国的霸业继续推向顶峰;但魏国当时树敌太多,需要应对的地方也多,对偏居北方一隅的中山国关注重视度不够,这就给了在太行山中坚持多年的中山桓公绝佳的复国机会。
趁着魏武侯与秦、楚、齐等国接连开战的时机,中山桓公对占领中山国故地的魏氏中山君‘挚’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攻击。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中山桓公在经过了二十五年的艰苦卓绝斗争后,终于率军击溃了占领中山故地的魏军,将魏氏中山君挚(或其后人)驱逐回魏国,收复了国都顾城,完成了复国大业。
中山桓公复国成功后,对此极为忌恨的赵国又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山国;中山国人在中山桓公的带领下奋起抗敌,经过一番竭力作战,中山桓公击退了赵军的入侵,将赵人彻底驱赶出中山国的国境。
周烈王二年(前374年)春,因为赵国新君赵成侯不肯归还侵占的中山国国土,于是中山桓公再发兵进攻赵国,一举击败赵军,收复了被赵国所侵占的灵寿(河北平山)、鄗邑(河北柏乡县)、石邑(河北石家庄)等十余座城邑。赵成侯无可奈何,只得命边境各城守军加强防守,不要与中山军作战。
连续击败了魏、赵两个诸侯大国的中山国,让天下诸侯都为之侧目,开始重视起中山国来;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中山桓公便将国都由顾城(河北定州)迁往了灵寿,在灵寿开建中山王宫。
迁都灵寿后的中山国,在中山桓公的带领下自强自立、富国强兵,进入了它发展的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中山国,被世人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中山国中兴之主中山桓公去世,谥号‘桓’,称为‘中山桓公’;身后安葬于中山王陵(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
中山桓公去世后,中山太子‘约’继位,即中山成公。中山成公在位期间,遵循中山桓公的治国策略,勤于朝政、发展农耕;在中山成公的统治下,中山国继续平稳地发展,强盛势头不衰。
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年),中山成公在齐、魏攻赵之时趁机率军攻赵,包围并引槐水灌入赵国的重地鄗邑(河北柏乡),不但击败了强大的驻守赵军,还几乎攻占了鄗邑,给予死敌赵国以沉重的打击。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在位二十五年的中山成公去世,十六岁的中山太子‘厝’继位,这就是‘中山王厝’。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犀首公孙衍为组成抗衡齐、楚、秦的联合阵营,所以发起了“五国相王”之策,请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国君都改称‘王号’。燕、赵两国有意离间中山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中山国君称王之举采取了支持的立场。虽然齐、楚、秦等大国对“五国相王”活动十分反感,尤其反对中山国君称王,但在公孙衍背后的努力活动下,中山国君与其他四国称王之事终于为各国所承认。
称王后的中山王厝,追尊祖父中山桓公、父亲中山成公为‘中山桓王、中山成王’。
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年),中山王厝称王后的第二年,赵国国君赵肃侯去世(虽然赵肃侯生前已经称王,但他身后的谥号还是侯),赵太子‘雍’继位,成为了赵国实际上的第一代赵王;而赵王雍就是史书中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中山国日后最强劲的对手,也是最终的灭国之人,就是赵武灵王。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燕国国君燕王哙信儒家禅让学说,将王位禅让于燕国相邦子之;可子之当了燕王后倒行逆施、颟顸无能,燕国内部因此混乱不堪、百姓恐惧不已。
因对子之称王之事不满,燕太子平和燕将市被暗中商议,准备攻杀子之;但市被率军与子之的党羽开战后,奋战多日、死伤惨重也没能打败子之,反而因为彼此猜忌而与太子平产生了矛盾;市被恼怒之下,转而调头攻打太子平。
太子平和市被起了内讧后,子之趁机以平叛的名义出兵攻打并杀死了市被,然后顺势下令捉拿‘叛乱’的太子平。失势的太子平只得逃往了无终山中躲藏,之后失踪(也有是死于此次内乱中一说),其庶弟、燕王哙幼子公子职则流亡到韩国。
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见燕国内乱、政局不稳,于是有心吞并燕国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命齐将匡章率军进攻燕国。由于燕国百姓已经十分痛恨乱政的子之,因此对齐军的这次进攻反而表示欢迎,齐军出兵顺利,很快攻下燕国国都蓟城;在齐军的进攻中,已经禅位的燕王哙死于乱军,而篡位的子之被齐军生擒,后来押到齐都临淄处死。
齐国吞并燕国后,其他的诸侯为了遏制齐国的野心,于是图谋合纵攻齐,以恢复燕国,维护自身的利益。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于周赧王元年(前314年)派大臣前往韩国,将在此避难的燕公子职护送入燕。在内外交困的不利情况下,占领燕国的齐军不得不被迫退出燕国,公子职则顺利即位为王,即燕昭王。
在燕国发生内乱、齐军出兵伐燕的同时,中山王厝也想借机出兵伐燕以扩大疆土,因此他以中山相邦司马赒(司马憙)为主帅, 借口‘平定燕国内乱,讨伐篡位的燕君子之’,出兵攻燕(而中山国出兵的时候,齐军已经攻克蓟城、生擒子之了)。
司马赒出兵攻燕的行动十分顺利,中山军和齐军瓜分了燕国的疆土,其中中山国获得了‘城邑数十座、土地数百里’;中山王厝闻讯后大喜,封伐燕的功臣司马赒为‘仲父’,又将伐燕所获得的战利品“吉金”(就是青铜器)搬回国都灵寿,融化后重新铸造了具有中山特色的礼器;这就是后世发掘出土的‘中山三器’——中山王厝圆壶、铁足大铜鼎、夔龙纹方壶。
但由于其它诸侯国、尤其是赵国对齐、中山两国伐燕之事的干预,中山国之前所夺取的燕国疆土中的大部分,被复国后的燕国在其他的诸侯支持下给重新夺回;中山国的国势,从这里开始也逐渐有了下降的趋势。
周赧王七年(前308年),中山王厝去世,中山太子姿(由‘妾子次虫’四字组合而成,‘姿’的同音字)继位,成为了第四代中山王。
中山王姿继位时年少无知,不熟政事,一味宠信立有伐燕大功的相邦司马熹;而司马熹自恃两代中山王的宠信,在国内擅权乱政、打击异己,此时已经成为了中山国政治混乱的罪人;对中山王姿的昏庸和司马熹的擅权,中山国诸臣大都愤愤不平,中山国人心军心涣散,国家开始走向下坡路。
与中山国显露衰败迹象不同,将中山国视为心腹大患的赵国,自赵武灵王继位并推行胡服骑射以来(这还是和中山国学的),赵国的国力大增,与中山国的力量对比也开始显露出巨大的军事优势。因此,赵武灵王开始筹划出兵征伐中山国、并一举灭之的计划。
周赧王七年(前308年),即中山王厝去世、中山王姿继位的那一年,赵武灵王就开始策划对中山国的进攻,以达到消灭中山国、完成赵国疆域统一的目的(中山国位于赵国疆域正中,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国首次出兵攻伐中山,打到了中山国重镇宁葭(河北石家庄以西)才收兵;次年,赵武灵王又兵分三路进攻中山国,接连攻克了中山国的石邑、封龙、东垣、丹丘、华阳等要地;中山王姿无奈之下,只得被迫割四座城邑向赵国求和。
之后六年中,赵军三次出兵再伐中山,而中山国五战五败,五次向赵国割地求和,其控制的疆域大大缩小,国家的实力也消耗殆尽,无力继续应对赵军的攻伐,一步步陷入了亡国的悲惨境地。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在赵军无情的征伐下屡战屡败、苟全多年的中山王姿,于国都灵寿去世,凭着这‘好运气’,总算没落到亡国之君的下场;而中山王姿去世后,其子‘尚’在风雨飘摇中继位,即‘中山王尚’。
三年之后,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已将赵王之位让给了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的赵武灵王赵雍,为了在生前彻底解决中山国这个大敌,不留隐患给后世子孙,于是在这一年亲自率兵,向中山国发起了最后的一击。
在与赵军进行的最后战斗中,坚守国都灵寿的中山国人们表现英勇——“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为世人上演了一出悲壮的英雄史诗。
但毕竟中山国国力已经衰落多年,在赵军的持续进攻下,中山国仅存的军事力量也很快消耗殆尽;最终,赵军攻陷了灵寿,坚持抵抗的中山王尚在城破之时下落不明,也许在巷战中战死,也许在破城时弃城逃亡,然后死于乱军中。
虽然成功地灭亡了中山国,可为了不重蹈魏国之前曾犯下的错误,顺利消化新夺取的中山国疆域,赵武灵王在攻克灵寿后,没有直接将中山国宗庙社稷废除,而是特地选定了在战争中幸存的中山王族中一个名叫‘胜’的男性成员,立其为(傀儡)中山王,即末代中山国君——‘中山王胜’;赵武灵王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中山王胜的(傀儡)国君的身份,来实现赵国假借其手、完全掌握中山国故地的目的。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在经过了一年的军事高压占领和有针对性的统治之后,赵国已完全控制了中山国故地,消灭了最后的中山国鲜虞抵抗力量,再也不会担心有像中山桓公一样的‘中山复国势力’来威胁到赵国对中山故地的统治了。
因此,还有着中山王头衔的‘中山王胜’,也失去了他的作用,赵国不需要这名义上的招牌了;于是,赵国国君赵惠文王下令,废黜了‘中山王胜’的王位,将其与残存的中山王族及中山国人们都改迁到肤施(陕西延安)去安置,中山国故地完全并入赵国。
就这样,立国二百余年的中山国,最终走向了灭亡。而迁到肤施居住的原中山王胜以及中山王族,为了躲避追杀、及纪念祖先,就将氏名改为‘易’(中山王族的最初氏名为‘有易氏’)。
为什么实际灭亡中山国的是‘赵主父’赵武灵王赵雍,而仅仅一年后,下令废黜‘中山王胜’、完全吞并中山国故地的命令却由赵惠文王赵何来下达呢?这里有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史实——就在率军攻灭中山国的第二年,也就是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年初,退位后自号“主父”、还是在幕后操控赵国大权的赵武灵王赵雍,因介入了诸子争位之事,又偏袒想要夺位的庶长子公子章,有意无意中损害到了已经继位的儿子赵惠文王的王权利益,赵国也因此即将发生内讧。
在赵惠文王的默许(甚至指使、唆使)之下,赵国大臣李兑、公子成发动政变,先诛杀了觊觎王位、反叛作乱的公子章,又将已经退位“主父”赵武灵王给围困在沙丘行宫中长达三月之久,并断绝了他的饮食。
最后,纵横天下的一代雄主、为赵国消除了心腹大患(中山国)的赵武灵王赵雍,居然被儿子和大臣们联手软禁在在沙丘宫中,活活饿死,没能善终。而赵主父饿死之后,赵惠文王给父亲上了意义截然相反的两个谥字‘武、灵’,以此来纪念他在位时的赫赫功绩,和人生最后关头时的昏昧不明;这就是‘赵武灵王’称号的由来。
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后半年,末代中山王‘胜’被赵惠文王下令废黜王位、贬为庶人,带着残存的中山王族和国人们长途跋涉到肤施(延安)去居住;和灭亡国家之人终结在同一年,这是中山国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