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赵芳
深秋时节,植物叶片褪去青绿,浸染上了秋的色彩,好似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一座座巨型“风车”迎风旋转,通过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挖掘机、运输车来回穿梭,汾河河道治理现场一派火热。
作为资源型地区,山西肩负着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使命。如何破除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矿而建,依矿而生,太原古交市是全国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加快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从“二次创业”向“二次腾飞”迈进。
抢抓机遇,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古交,许多人吃了一辈子“焦煤饭”,但粗放式的发展也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关停淘汰等 “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起来手起刀落,但也容易一叶障目。
高碳资源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走进铂龙煤业地面智能化集控中心,硕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生产、运输、排水、安全监控等各系统数据;身穿衬衣的工作人员在电脑前轻点鼠标、拨通电话,井下矿工即可和地面人员进行视频通话。
铂龙煤业地面智能化集控中心。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智能综合管控平台,采用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实现各系统设备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数据中心,结合主数据管理、指标体系管理以及智能分析,深度挖掘,形成矿井先进管理指标体系和社会化主数据体系……”
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科技“赋智”“赋能”“赋值”作用也在不断凸显。铂龙煤业有限公司机电副总张磊介绍:“随着智能化建设的完成,矿井累计可减员122人,每年可提高经济效益约1404万元。”
自2019年开始,根据山西省煤炭洗选企业产业升级实现规范发展工作要求,古交市共取缔关闭“散乱污”类型洗选企业61户,退出产能4106万吨/年;并通过对接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等方式,因矿施策、分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目前,全市4座矿井已建成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8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成1座智能化矿井;其余矿井正在同步推进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建设、万兆环网入井等工作,智能化工作成果初步显现。
能源低碳发展,古交不是只在“煤”上做文章。
古交岔口风电场。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在古交岔口风电场,随着无人航拍机起飞,高空视角下一座座巨型“风车”昂首挺立,电能随着叶片的旋转产生,通过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国家电投集团山西新能源有限公司古交岔口风电场值班长李岩表示,风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需要新能源发电具备基本的接入与控制要求。
“短期风速预测大概是11天,超短期风速预测则是4小时。”在岔口风电场电脑监控屏幕上,预测概览、预测分析、理论功率、配置管理等各项数据实时更新,李岩表示:“只有实现新能源发电标准化接入、间歇式电源发电功率精确预测,才能保障绿电的稳定供应。2019年11月17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每年可节约标煤2.98万吨。”
利用山地开发建设风电项目,利用平地开发建设光伏、储能项目,利用厂矿企业、党政机关、村民屋顶开发建设屋顶光伏项目,利用水库势能落差开发建设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在古交,当地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全方位布局新能源项目,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形成多能互补产业基地。
系统治理,描绘生态宜居新画卷
“你们能想象到吗?这儿以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矿区。”
深秋时节,站在古交市东曲矿矸石山极目远眺,成片的树林,在暖阳的映衬下,毫不遮掩地展示自己的五颜六色,各色花朵相映成趣,鸟雀争鸣跳跃枝间。
这不是寻常的色彩,这是煤矸石上长出的生命奇迹。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焦煤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其产生的堆积如山的煤矸石也给这个“两山夹一沟”的山城带来了污染。
“排矸量188万吨,具备封场治理条件。”山西绿巨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李广强回忆起工程治理初期:“排矸场区域对环境产生污染,‘治理’非常迫切。”
聘请专业队伍,根据地形特点,结合矸石治理技术规范制订专项治理方案。具体来看,项目采用的综合治理方案是集矸石山系统灭火防复燃、山体整形截排水和近自然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集成技术体系,三者相互增益、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整形完成后进行覆土基质改良,最后对排矸场平台及坡面进行乔、灌、草立体生态恢复,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黑色到绿色,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持续不断地耕耘。
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东曲矿生态环境治理区党总支书记杨作山介绍,党员带头绿化山坡,从几株幼苗培育起步,种植了杏树、梨树、桃树、苹果树、樱桃树、西梅树等各类果树,还邀请了专业人员来这里指导后期果树灌溉及养护工作,果树园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绿化灌溉用水都来自井下复用中水。经过多次论证,该矿对喷灌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周边的西平台、南平台和排研道路进行管道铺设,安装喷头,总计铺设管道近万米。并且,喷淋设施采用电磁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远程操作,节约了大量人力。
久久为功,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作为汾河流经的29县(市、区)之一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古交不仅是全省“治汾一盘棋”中的一份子,且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补水区,是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
以煤为基的粗放型工业,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翻阅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看到荒草丛生、堆满垃圾的河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汾河是古交生态治理的重要“考场”。
在古交,“做好”“做足”水文章,通过新建水源和管网改造来“提标饮用水”;通过汾河及主要支流河道的综合治理“改善地表水”;通过小流域治理和强渗漏带蓄水“涵养地下水”;通过对工业治污、城镇治污、农村治污和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增效来“提质污废水”;通过中水回用,水资源配置“用好再生水”,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污废水和再生水统一规划,实施五水同治。
在汾河古交四期工程治理现场,挖掘机在河沟挥舞巨臂,清理河道淤泥。
“河道治理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施工人员介绍,生态休闲区治理工程、滩地绿化工程也将于12月底前完成。
汾河古交段。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以山为衬,以水为脉,依水造景,依绿设景……与河道清淤现场只有一路之隔的古交汾河景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小径曲幽、树木峥嵘。
“周边有好几个行政村,距离镇上也近,好多村民来这里遛弯。”施工人员介绍,该市把河道治理、城市美化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仅仅治水是不够的,还必须整顿高污染产业,从源头上堵住污染排放。近年来,古交将刀刃向内,对准了煤炭这个支柱产业:焦炭行业全部退出,煤矿关停三分之一,洗煤行业退出近三分之一。
“目前,汾河古交市区段形成了连续蓄水面12.8公里、蓄水面积90万平方米、蓄水总量100万立方米的流动水体。”古交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汾河一级支流大川河河道治理20公里、屯兰川河道治理32公里已经基本完工,原平河辛庄至入汾口河道治理12.2公里将在年内完成主体工程,2025年全部完工,届时,将实现汾河及一级主要支流一河三川全面治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