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抢夺侄子朱允炆的,但朱棣自身却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好皇帝,他称帝后,对外出兵攻打蒙古、安南,扩大了大明版图,对内励精图治,重用贤臣,让大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进入了一个繁荣强盛时期。朱棣作为大明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做事杀伐果断,睿智且冷静,但唯一一件事上,朱棣却犹豫不决。这件事就是册封东宫太子一事。
朱棣有4个儿子,小儿子从小夭折,只有三个儿子成年了,即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3个儿子,朱棣不喜欢老大朱高炽,反而对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青睐有加,朱棣内心想将皇位传给老二朱高煦,但是按照祖制,他应该传位给老大朱高炽,所以朱棣犹豫不决。
朱棣的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据考证,他还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所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朱棣是朱元璋儿子中,最会打仗的一位,所以朱元璋将他封为燕王,让他去镇守北疆。朱允炆即位后,因为藩王各个拥兵自重,让他感到了威胁,所以就莽撞地开始削藩,最终引发了朱棣造反。
造反是诛九族的大罪,所以朱棣起兵之后,也将他的3个儿子逼上了绝路,他们只有跟随父亲造反,才有活命的机会,否则难逃一死。因此,朱棣起兵之后,他的3个儿子皆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这就注定了,他不能跟随父亲朱棣南征北战,斩将杀敌,但是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也发挥出了自身的价值。靖难之役刚爆发之时,朱棣实力较弱,不是建文帝的对手,所以他带领大军去宁王朱权藩地,向宁王寻求帮助去了。
朱棣刚走,李景隆就率50万大军来征讨朱棣了。北京城中只有万余兵马,李景隆手中有50万大军,如果北京城被李景隆攻破,等于掀了朱棣的老巢,断了朱棣的后路,靖难之役也就此结束了。关键时刻,朱高炽动员士兵的家属、城中的百姓、妇女小孩一起守城,竟然守住了。
朱高炽为朱棣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让他得到宁王的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率兵而回后,击败了李景隆。朱高炽的两个弟弟,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比朱高炽表现更出色。
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和自己一样,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所以朱棣更喜欢老二和老三,而不喜欢老大,尤其是老二朱高煦,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是朱棣夺得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这让朱棣坐稳皇位后,一直想将皇位传给老二朱高煦,而不是老大朱高炽。
立太子之事,关乎国本,还关系到兄弟之间的和睦,一招不慎,可能会造成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所以朱棣很谨慎。他关于立太子之事,询问了很多大臣的意见。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的武将,因为朱高煦是武将出身,再加上和他们并肩作战过,所以他们支持朱高煦当太子。文臣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都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制。同时,朱高炽为人仁义宽厚,符合文臣心中仁君的形象,所以文臣支持朱高炽当天子。文臣武将意见不一,让朱棣犯难了。
朱棣将当时的第一才子,解缙召进宫询问他的意见。解缙是个儒生,他的思想和其他文臣一样,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维护者。同时,因为朱高炽宽厚仁孝,也是解缙心中的仁义之君,所以解缙是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他对朱棣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高炽仁厚孝顺,天下人都归心于他。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冒着危险救他,而且武将也都支持朱高煦,所以在朱棣看来,朱高煦也符合这两条。因此,解缙的这个理由,没有说服力,也打动不了朱棣。
但是解缙不愧是大明第一才子,随后他说出的一个理由,打动了朱棣。解缙对朱棣说:“好圣孙”。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比不上朱高煦,但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却是他的众多孙子中最优秀的一个。朱瞻基很优秀,才华很好,将来必定是一个有为之君。朱棣要为大明选择储君,不但要为当下考虑,更要为大明的未来考虑,这样大明的江山,才能在朱家子孙手中不断传承下去。
将皇位传给朱高炽,他将来会将皇位传给朱瞻基,这会让大明拥有一个优秀的帝王,而传给朱高煦,他的儿子都比不上朱瞻基,所以朱棣为了大明的未来,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老大朱高炽。
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期间,重用贤臣,减免赋税等,开创了“仁宣之治”,也让解缙没有看错他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