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如果深入街道、乡镇一线走一走、看一看,或是听一听基层干部的工作反馈,就会发现个别地方考核有泛化、变味趋势,归纳起来或可将其分为两类。一个肉眼可见的问题是考核指标过泛过繁。有的地方干部绩效考核名目繁多,涉及乡村全面振兴、党风廉政、政务公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连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着装等都要纳入考核。基层力量有限,倘若每个指标都面面俱到,工作成效可想而知。
另一大问题则为罔顾基层实际,导致指标与目标错位。以财税指标考核为例,个别地方本身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完成指标比较困难,但为了让当地财税指标“好看”,有的地方甚至许诺税收返还80%吸引企业在当地注册公司。结果呢,既加大了基层负担,也无形中助长了造假之风。
造成此类怪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也有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现实难题。就前者而言,一些上级部门存在某种思维惯性,不了解、不认真研究基层情况,推进工作只会盲目下压责任、摊派指标,还有的试图通过设置考核指标强化部门权威,在诸多可视化指标中刷新“存在感”;就后者来论,基层权小责重,对于上级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不敢说“不”,这也使得基层疲于应付。如此种种,就会生出这样那样的形式主义问题,也难免让基层落入低效考核的陷阱。
止息奇葩考核歪风,关键在于改进考核办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突出实干实绩,设置考核指标时不能坐而论道,要真正沉到一线工作中去,建立起唯实的评价方式,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以此指导减负工作、优化考核方案。另一方面要厘清权责边界。横向看,要统筹好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避免不同部门考核目标打架、多头重复、层层加码;纵向看,要厘清上级部门与基层工作重点,制定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明确哪些工作该做、哪些不该做,将那些虚头巴脑的考核事项该删删、该减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好考核指挥棒效用,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即便是拥有专业经验和幕后团队的带货直播间都难以杜绝产品把控上的错漏,类似“东北雨姐”这种因短期内坐拥流量红利而开展直播带货业务的直播间显然更加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当然,作为消费者必须保持警醒,谨慎识别,理性维权。
赶紧关注我们的官方账号吧~
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共同守护!
扫码进入举报不良信息页面
来源丨广州日报
编辑|李洋
柳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