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潇潇 排版 | 二月 第 8612 篇深度好文:6828 字 | 15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当下,焦虑成为大众的话题。
无论是打工人还是老板,抑或是在校的学生,大家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买房买车会缓解焦虑吗?
高收入、结婚能缓解焦虑吗?
不一定。
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之处,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年轻人该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
我们又该如何获得精神健康,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老师始终对青年问题保持强烈关注,最近梁老师新出版《她们何以不同:52个生活之问》,聚焦女性乃至更广大年轻人的时代困境,多维度探讨他们的生命价值,为此,笔记侠特意采访了梁永安教授。
他谈到,年轻人,应该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宽广,而不是拼命地挤向社会公认的成功,年轻人也需要有勇气承受当下的现状,努力改变未来。
以下为采访的整理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人生是旷野,别被束缚
1.焦虑和困惑,来自环境的巨变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很多人充满焦虑与困惑,尤其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显现。
年轻人从求学、就业到建立家庭、买房,对“只要勤奋工作就会有可预见的收获”的信念感越来越低。
他们不禁反问,在被要求具备匠人精神、长期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宏大理想时,自己的信赖感、依靠感和价值感从何而来?
孟子曾说“有恒产方有恒心”,如今的年轻人,想要获得恒产,很难,所以他们只好抓住生活中的“小确幸”。
然而,现实虽然很残酷,但却不等于我们要被历史一次次复制。
工业革命后近300年的历史证明,世界有一定的确定性,如果年轻人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那里,总会找到自己的“小确幸”。
这种“小确幸”从何而来?
来自现代社会的两个特点:中产化与城市化。
如今,国家城市化空间不断变化,2800多个县城及县级市的文化空间、现代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变化。
比如咖啡馆、文化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不断扩展,这里最缺的就是人。
年轻人如果能够将大城市“内卷”的经验,带回四五线城市,在那里拓展新空间、吸收新资源,几年后再回到大城市,这一定会带来新鲜的东西,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流动。
同时,我们要尽早摆脱小农意识,培养现代公民的线性和立体思维,在大趋势中找到自己的未来和价值,既争取自己的利益,又承担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生活的心安之处。
中国结束了过去三四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似乎不再如从前那般灵验,市场已然发生变化。
因此,调整心态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将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去衡量,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不要被历史发展以及时代洪流所裹挟,一定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察。
从时代精神转换层面来看,人有两个生命,一是安身的自然生命,二是立命的精神生命。
如今的年轻人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对自身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独立价值有了更多思索。
我认为,理想状态的青年,都是探索型年轻人。
如果我们每一代人都处于理想状态,社会应该是充满探索型的年轻人、改革型的中年人以及反思型的老年人。
老年人的反思,可以把他在社会经历的沧桑化为一种变革的价值,传递给下一代。
中年人通过自己辛苦地打拼,获得了自己的财富、物质以及社会地位,但他们仍愿意改革,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那一代社会,必须要转换成面向年轻人的新兴社会。所以愿意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与资源,给年轻人更大的空间与机会。
作为年轻人,也不应“坐等”,而是充满探索性,把自己能够获得的资源,化为打开更大创意空间的钥匙,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代际沟通的难题,背后是时代性差异
现代年轻人父母那一代,度过了相对艰苦的一生,在年轻的几十年里,充满了各种运动和意想不到的社会冲击,而这些经历给他们带来了切肤之痛。
因此,这一代的父母希望孩子有稳定的工作和温暖的家庭,追求平稳的生活。
但从现实生活来看,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并非最理想的状态。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信心和归属感,来自两方面:
第一是社会能给人提供正向、系统性的安全感;
第二是温暖感。
上一辈中国人在动荡中付出了很大代价,父母在那个时代历经艰难,所以希望孩子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具有平顺、可预期、风险最低的收获。
尽管如今年轻人所处的环境,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终归与父母一代有着巨大的差异。
理解代际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
3.现代女性在时代转型中的困境
如今,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性困境,而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女性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面临着艰难抉择。
一种是现代生活方式,以追求个体价值为核心,崇尚自由。
我在《她们何以不同:52个生活之问》一书中谈到:
“如果女性想要过上相对独立自由的生活,保持单身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水平下,虽然生活可能不是完美的,但可以自己建设、操控的只有单身生活。对于知识女性、文化女性或有专业能力的女性来说,她们能够通过工作获得收入,享受法定假期,发展个人兴趣,从而实现自我和维持个性表达。”
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女性选择进入传统的婚姻关系。
在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模式下,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基本的逻辑是把他人放在第一位,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别人多一点。这种生活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核心。女性需要在家族与家庭中付出更多。
而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现代主义一直影响着当下的年轻人,并且家庭模式多为夫妻两人的核心小家庭,与传统乡村社会所赋予的强大外部规定不同,因此,让现代女性专心于过传统生活也很难。
4.女性需要解放,男性也需要解放
现代社会关系中男女不平等,女性不幸福,男性也不幸福。因为物质生产在主导人的发展,男性本身也被工具化,虽然他们拥有更多社会权力,但其实也很卑微。
就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所书写的情形:人像一只虫,孤独且困惑,也在进行着某种僵持。
女性身上蕴藏着伟大的能量,有女性细腻的特质,也有宽广的容纳之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因为社会的偏见或者自我偏见,她们把面对生机勃勃的世界的权利让渡给了男性。但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
在性别问题上,我们不能存在偏差,认为现在只需要解放女性就足够了,而男性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解放。根据我的观察,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男性其实也处在异化的状态,他们被工具化、资源化,走在被奴役的道路上,却浑然不觉。
如果我们客观地站在当前大历史进程上观察,就会明白:男性有男性的艰难,女性有女性的艰难,男性、女性之间有正向的关联,彼此需要齐心协力,女性需要多一点儿解放,男性也需要多一点儿解放。
5.现代爱情,需要双向奔赴
当下年轻人在爱情上也面临着困境。
在传统农业时期的家族,基本不存在爱情问题。比如女性十五六岁结婚后,就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家族和家庭有明确的权力体系、身份体系和义务规定。
而当下社会转型期,年轻人想要一场自由恋爱,也会面临很大压力,并且压力的来源复杂多样。
一方面,大家普遍受过教育,同时也有来自传统家庭的影响,也许就适合过传统生活。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家接触的信息更多元,内心有着自己的想法,会让更多人觉得自己适合现代的生活,追求诗和远方,而这恰恰导致了男女共处时的混乱感,因为大家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走到一起后更是矛盾重重。
目前,人们因处于不确定中,从而很难做出长期主义选择,只有经过一代甚至两代人的艰难探索,才会明白什么是人生的核心,在价值观上形成新的共识。
比如,大家渐渐会觉得世界上,房子、车子等都不重要,人最重要,自己的感情最重要,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
人有感情以及内心深处的渴望,就像一颗有灵魂的大树,通过时间不断将年轮放大。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这些,男女双方在共同追求上达成共识,那时情况才会有所好转。
当然,未来并不会由于一些细微的改变,而一劳永逸,永远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至少在基本的价值观上,年轻人之间有望形成新的共识。
二、当下的困惑,背后是社会转型问题
1.痛苦,是转型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们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上端,并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这就意味着资源相对有限,生活的自由度也受到一定制约,年轻人往往很难轻松地买房买车,拥有安稳舒适的生活。
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中产化的过程。
回顾19世纪的法国、英国、德国以及美国等国家,都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这些国家在以前有贵族,由于出生时原生家庭条件的不同,进而产生了社会差异、阶级与阶层的差异。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汽车的逐渐普及,大量电器(比如电视),成为居民生活的日用品,这一过程表面上看是物质的丰富,而背后的逻辑在于中产化的进程。
中产化的过程旨在不断抹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推动社会向“椭圆形社会”发展,但这一过程可能会让人显得很物化、单向度发展、缺乏灵魂,但这一阶段对于我们来说却难以跳过。
这一代年轻人就如同第一代移民,需要在艰苦的文化冲击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努力扎根,为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开拓生存空间。
我们必须有力量承受当下的现状,有勇气改变未来。
2.别把结果当唯一,尝试追求过程美
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中等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关键时期。
如果仅从结果维度看,现阶段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但当我们转换视角后,会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崭新发展进程当中,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价值。
年轻人不要仅依据能够获得的物质、财富等外在指标来衡量自身价值,而应该追求一种真正具有独立选择、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
这个时代,我们迫切需要“精神人口”,就是那些与他人活得不一样的人。
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人类有所为的问题,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创造性与开拓性。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还需要深刻理解人文主义,因为它致力于解决有所不为的问题。
我们要勇敢地在千万人所走的道路之外,坚定地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去领略不一样的风景、迎接不一样的挑战、收获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我们可以尝试着预设苦难。
比如我曾经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插队劳动时,要做收稻子、扛甘蔗等繁重劳动,而这些在城市中我从未经历过。
但因为一开始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所以在面对这些艰难困苦时,并没有感到特别突兀。
如果这一代人都能拥有这样的观念,珍惜自己经历的每段时光,那么最终将会沉淀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的深刻认识,进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
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同质化,大家相互竞争、挤压,虽挤成一团,而彼此却感觉特别遥远。
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宽广,而不是拼命地挤向社会公认的成功标准。
很多拼命追求“物质成功”的人,虽然达到了社会所认定的成功标准,却未能获得内心世界的富足。他们一辈子活在自己的边缘,害怕自己被社会边缘化,从未真正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错过了本应好好度过的生活。
三、躺平,真的可行吗?
1.日本青年躺平,是看不到希望
要想明白当下年轻人的躺平现象,我们可以先看看过去日本的情况。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经济迅猛腾飞,那一代的人被浓厚的加班文化与拼命的实干精神所笼罩。
这换来了日本长达三十余年一直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人均收入在全球也位居前列。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曾批评日本“拥有一流的经济,却过着四流的生活”。企业里有大量的过劳死,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水俣病”等致命疾病纷纷涌现。
我在2012年、2013年曾与日本教授聊过经济增长的问题,曾经,日本在诸多产业上领先于中国,2002、2003年时,日本具有16个超过中国绝对优势的大产业,如钢铁、汽车等。
而到了2012、2013年,日本人能数出的优势产业只剩下两个,一个是汽车,另一个是黑色数码电器,如数码相机等。由此可见,其优势产业在不断减少。
同时,日本的年轻人正面临着由于全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随着老龄化与少子化的演进,日本从曾经的四个年轻人抚养两个老人,逐步演变为三个年轻人抚养两个老人,而不久后将会变成两个年轻人抚养两个老人。
尽管日本有着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年轻人深知,自己再怎么努力,也难以企及上一代人所经历的热血沸腾的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社会出现了在中产化基础上的躺平现象,进而步入低欲望社会。
2.“积极躺平”的人,仍是大多数
中国与日本的情况大不相同。
中国的改革开放旨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实际上代表着中国营造了一个能人社会,鼓励人们去奋斗,充分释放能人的能量,从而创造出各种新机会。
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是在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享受着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新成果,例如汽车的广泛普及等。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能够专心学习。
而年轻人一旦踏入社会,便会遭遇“996”工作模式、工作收入的不稳定和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这让他们感到举步维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很难像日本进入“中产化”基础上的躺平状态。
中国青年目前的主流其实是一种“积极躺平”,这种“躺平”的含义在于,年轻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渴望的生活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当下人们的奋斗主义以及传统的人生追求中,仍然有“出人头地”甚至“人上人”的价值观,这依然带有精英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眼光。
那些在奋斗中却感觉自己始终处于“失败状态”的年轻人,对这种模式产生了距离感,不愿再深陷其中。
但今天还有一种状态,是一方面说着要“躺平”,实际上干得还很起劲,这并非真正的躺平,而是带有自嘲的特点,言语中表达着年轻人想要拥有自己内心真实生活的愿望。
这种“躺平”其实是年轻人对现状不甘的一种表达。
四、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1.找到自己的热爱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物质追求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家都渴望住进更大的房子、赚更多的钱。
如今,人们开始更多地思索如何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也不禁疑惑为何对生活的热爱似乎有所缺失。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们标准化的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举个例子,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
传统教育的结论往往单一地指向兔子由于骄傲而失败,乌龟因为坚持而成功,这种方式容易将任何事情的原因,简单归结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上。
而不知不觉,这种教育模式给孩子们的脑海中植入了一种观念: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好的标准。
然而,世界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美好也是无穷无尽的,一个故事理应有众多的解读角度和无限的可能性,生活同样如此。
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只沿着既定的狭窄轨道,一味地追逐物质,认为只有拥有好房子、进入好学校、获得好工作才是成功之路,这样的轨道实在太过狭窄。
这时候,人文主义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人文主义意味着无限的选择可能,生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其一,生尽其能,即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尽管能力各不相同,但都要竭尽全力;
其二,爱尽其真,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爱都应最为真挚;
其三,内外一致,活出真正的模样,做到里外一致。
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仍然深受农业社会单一性的影响,处于选择性困境的初始阶段。
尽管如此,年轻人也展现出令人欣喜的一面,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到大城,他们经历一次次的文化冲击,内心有着自己尚未察觉的潜在能量。
在群体互动中,他们能够逐渐释放出自己新的价值体系,所以中国青年在这方面完全不必悲观。
同时,这一代人在经历未来最艰难同时也是最光荣的20年后,极有可能诞生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经济学家。
因为当前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别人无法替你解决,随着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我们能够实现一次次的跨越。
2.精神的富足,是面对世界的底气
我们如何获得精神的健康,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
首先,我们要有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当年上大学时,一进入大学就自我分析,反思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根据自身需求制定读书计划,规定每天的阅读量,未完成则周末不休息,这就是一种精神追求,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才能过上一种自觉的生活。
此外,要有激情。
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往往体现在某种热爱之中。
年轻人可以尝试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就像摄影发烧友,迷上摄影后建立起对世界的热爱。
认识世界、热爱世界要有主动性,要在与世界不断地冲突与互动中,寻找自己真正的热爱。
这个时代,人人过得都不容易,一个人最大的长期主义就是对世界有一种关切,知道世界可以变得更好,而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找到自己既喜欢又能解决一些微小问题的事情去做,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比如云南的野生摄影师奚志农,为保护大自然中的金丝猴等野生动物,扛着相机深入荒山野林,向外界传递着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是对自己热爱的追求,同时也在为世界贡献着一份力量。
我们必须经过一番体会和探索,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今很多人内心深处只有过小日子的想法,太计较个人得失。
但从长远看,若想获得内心的力量和价值,还是要有更大的追求,这是从传统农业社会的小圈子迈向现代社会的跨越。
如何对整个社会有真挚的感情,这的确是个难题。
而年轻人要把日子过出自己的境界,也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