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肃顺,可能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甚至称之为“奸臣”,对他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和恭亲王奕联手打败,而后以悲剧收场,认为这是他嚣张跋扈、咎由自取,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解。在咸丰时期,肃顺应该是咸丰帝执政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正是由于肃顺的崛起,当时才一度出现“中兴”之势;也正是由于肃顺的出现,才改变了朝廷的整个格局,让满汉力量得以平衡,从这一点上来讲,后任的慈禧也应该感谢肃顺
对于汉人的重视,从皇太极建立大清就开始出现,因为当时皇太极意图天下,他意识到要让占人口基数不到10%的满人去领导人口基数达90%的汉人,难度会非常大,而且很容易引起动乱,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汉人去管理汉人,这是最有效的一种安抚政策,于是像范文程等人就被委以重任,而后,历任皇帝都传承了这一宗旨,出现了不少名人将臣,像张廷玉、琅琊、刘墉等,都是代表人物。可是,在“重用”的背后,“猜忌”也始终都是如影随形,即使在六部,虽然喊的是“满汉各半”,但是汉人永远都是“副手”,所以,这些汉人官员要么没有实权,要么只是被暂时性赐予实权,很快就又被剥夺,满清所有帝王的骨头里对汉人都怀着戒备的心理,这一情况在咸丰时期得到了缓和,而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正是满人肃顺
市井肃顺
肃顺是镶蓝旗人,他的父亲是郑亲王,这个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只可惜由于肃顺是小福晋所生,所以,王爷的位置被他的哥哥端华给占了,而他只得了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别一提到他哥哥“占”了王位,就认为他们之间水火不容,相反,他和端华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后来他能得到重用,也完全都是他哥哥的保荐
肃顺和其他八旗中公子哥一样,凭着这样的出身整日游荡于京城,被人称为“肃六”,可是他又不同于那些公子哥,那些人整日就是寻欢作乐,而肃顺则不同,他是为了增长阅历,用一句现代语形容就是“用心观世界”,这些都成为他日后的一笔财富。也是这时期的见闻,让他对满人生活的糜烂产生极大厌恶,这也为他日后提拔汉人打下了基础。《近代名人小传》中记载,此时的肃顺“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这也是对肃顺的一种褒奖
平步青云
在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的举荐下,咸丰召见了肃顺,两人多次深谈都让咸丰帝感触良多。咸丰登基后,林则徐和咸丰的恩师杜受田先后去世,这对咸丰的打击很大,虽然后来为了“补缺”,也提拔了一些官员,但是这些官员大多都是平庸之辈,身边大臣年逾花甲的居多,别说没有“锋芒”,即使有,多年的官场生涯也早已把“锋芒”给抹平了,说难听话,他们现在都是在“熬退休”。而肃顺则不同,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性格让咸丰帝颇感欣慰,于是,肃顺很快就得到咸丰的重任,先提拔为左都御史,没多久就擢升为兵部尚书,后来又先后担任了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要职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风头正盛,可是连年的征战已经让国库赤字连连了,为了发军饷,咸丰甚至把乾隆年间铸造的三口精美绝伦的纯金大钟都给熔炼了,但国库除了空虚还是空虚,所以,咸丰把肃顺提为户部尚书以解燃眉之急。肃顺很直接,以上任就提了两点建议:
一:开烟征税
就是取消对鸦片的禁令,开始收“鸦片税”。
可这让咸丰左右为难,因为对鸦片的禁令是从雍正年间就开始的,道光年间甚至还因此发生了“鸦片战争”,如今却要公然取消对鸦片的禁令,咸丰怕被骂死。而肃顺也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虽然表面上清政府对鸦片是“严令禁止”,但是,鸦片非但没禁,反而愈演愈烈,或明或暗源源不断在进入中国,更可怕的是市场的需求,既然禁和不禁一样,索性放开,还可以增加国库的税收。咸丰也深知其中内情,但是,放开鸦片进入和祖训不符,显得有点“不要脸”,肃顺的意思很直白:命都快保不住了,要脸干嘛?
咸丰还没拿定主意,各省官员的反对书却接连到来,将肃顺骂的狗血喷头,有些还指责肃顺是奸臣,还表示“一旦放开鸦片,有何面目见先皇于九泉之下”!动不动就搬出“先皇”,好,算你们狠,咸丰无奈之下只好否决了肃顺的这个建议
二:消减八旗钱粮
这个也符合咸丰的心意,因为自大清建立以来,这些八旗子弟从生下来完全都是被朝廷“包养”的,什么事不干就能拿到大笔银子,肃顺上任后就把这项“补贴”给砍了,他也知道背后骂他的人不计其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八旗军的军饷也给打个折扣。这下捅了马蜂窝了,那些八旗子弟纷纷“上访”,但是,肃顺此举却得到汉人官员的默许,甚至还有人上书附和肃顺的提议,所以,咸丰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肃顺去折腾吧,只要能省下银子,爱干嘛干嘛去
肃顺在满人中的骂名达到了顶峰,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肃顺也因此恨透了满人,他的两句口头禅就是:
咱们旗人混蛋多——记载于《奴才小吏》
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效力,唯知要钱耳!——记载于《清代野史》
提拔汉人
肃顺不但鄙视满人(听着怪怪的,肃顺本身就是满人,他还鄙视满人,但是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而且还重视对汉人的提拔和扶持,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受到他的照顾
当时太平天国轰轰烈烈,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指望不上,只有曾国藩的湘军在苦撑,但是却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和支持,而且,咸丰还不断在曾国藩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甚至设立江南大营,意图“湘军出力、八旗得功”,可惜,被李秀成给彻底打乱。肃顺入户部尚书后,在国库拮据的情况下依然多次给曾国藩下发军饷,还多方周旋救了左宗棠一命
当时左宗棠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的一个幕僚,但是深得信任,大权在握。有一次,他得罪了一个满人官员,这个官员就告到了湖广总督官文处,官文上书弹劾,咸丰没有了解就来了个“若左宗棠有不法之事,可就地正法”的密旨。肃顺是“红人”,他当然知道了这一切,而且他也听说过左宗棠的才干,但是他不能出面保啊,其一,当时规定满人官员不得结交汉官;其二,这是发往湖北的密旨,皇上不问,肃顺根本无法插手!
于是肃顺找到郭嵩焘,让他想法上折子保左宗棠(向肃顺推荐左宗棠的人就是郭嵩焘)。郭嵩焘带了300两银子找到大理寺少卿潘祖萌帮忙,巧的是,潘祖萌要保左宗棠的折子刚上去,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左宗棠的折子也到了,于是,咸丰就问肃顺的意思,肃顺表示它并认识左宗棠,但是潘祖萌和胡林翼都是国家栋梁,他们的话应该不会错,应该给个机会,以观后效。这才救下了左宗棠
肃顺目空一切,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但据说当时他最佩服的两个人却都是汉人:曾国藩和胡林翼!史书记载肃顺“与座客谈论,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胡文忠公之才略”,而对于咸丰后期用人的评价,更是有“惟贤是尚,不分满汉,皆肃顺匡扶之功”。记载于《异辞录》卷2
功与过
所以说,清朝满汉力量发生转变的契机都在咸丰朝,而推动这一变化的人则正是肃顺。有些人认为慈禧时期才是汉人官员的“高潮”所在,也确实,“洋务运动”的开展给了汉人官员更大的权利和展示的舞台,但是,这都要归功于咸丰时的肃顺,因为在“辛酉政变”之后,肃顺的所有政见都被摒弃,唯独“重用汉人”的策略被慈禧延续下来,说明慈禧在这一点上还是认可肃顺的,而肃顺提拔的那些汉人官员并未收到打压,也证实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个措施,大清又坚持了50年
肃顺的种种做法都遭到满人的斥责,但是真正开始记恨却始于“五宇官号案”和“科场案”:
五宇官号案
当时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咸丰曾下令大印钞票,并于咸丰四年设立了“五宇官号”,即宇升、宇谦、宇泰、宇恒、宇丰五家官号。五宇官号主要承办兑换票钞业务。此等官钱铺因官商勾结,营私舞弊,以致咸丰八年发生了五宇官员的大舞弊案,可是由于牵扯太多官员,最终朝廷不了了之。而咸丰八年冬,肃顺被调为户部尚书,他又开始彻查此案,结果有100多名官员被牵连,连恭亲王奕等人也悉数在列,只不过奕把管家推出当了“替死鬼”,他才得以幸免,但他因此恨透了肃顺;
科考案
科场案的发生完全由于一位戏子中举,结果闹的满城风云。肃顺请命严查,咸丰准许。结果把当时顺天府300个举人的试卷全部给查了一遍,不合格的竟然有50人之多,这让朝堂震惊,最终,涉及受贿作弊的所有官员都受到严惩,包括连一品官、大学士柏葰在内的5名官员在肃顺的要求下被“正法”,牵连的人更是达到70人之多
后人有人说肃顺这是在“打压报复”与他有政见分歧的柏葰,可是翻翻史料,顺治和雍正帝时期都三令五申:考官作弊受贿,一旦审实,即判斩立决!这说明历任皇帝都深知科举对国家的重要性,科举腐败是不能容忍的底限,而科举作弊更是不能原谅的重罪,所以说,肃顺的做法虽然极端,但是有法可依,更何况他也维护了朝廷的声誉。即使慈禧垂帘后,有人奏请重审“科考案”,也被慈禧以“听受属托,罪无可辞”为由,拒绝了为柏葰平反的请求。记录于《清穆宗实录》卷17
由于这两件案,肃顺受到咸丰的无比信任;也因为这两件案,肃顺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
咸丰时期,正是由于肃顺的种种利政才缓和了很多矛盾,官场风气得到改观;也正是由于肃顺的保举,始终受到打压的曾国藩才在咸丰晚期得到重用,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回眸满清历史时,应该用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位人物,肃顺的倒台绝对不能成为抹灭他功绩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