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南朝宋太始初年的时候,在兰州有个出家人叫宝志和尚,此人12岁步入佛门,20岁前往江东道林寺,修习禅学。
有一天,宝志和尚忽然脑洞大开,像入了魔一样,蓄起长头发,拿着一根锡杖,赤着脚在大街小巷里走路。
宝志和尚可以一连几天不吃饭,跟别人说话时含糊不清,人们很难理解其含义,但他预测很多事情,事后都被验证。由此江东的老百姓都对他若为神明。齐武帝说他迷惑群众,就派人将他抓起来关进监狱。
可是第二天,有人见他在街市内游逛,回到监狱里一看,宝志却仍然在牢房里,宝志对狱卒说:“门外有两驾车子给我送饭来了,用金钵子装着饭,你可去给我拿来。
”说完,只见齐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块儿来给宝志送饭,果然像他所说的,建康县令吕文显将此事奏闻武帝,武帝便把宝志接到了宫里,让他住在皇宫后院的厅房里,这里暂时停止了内部宴乐活动,宝志也可以像别人一样随意出入。
此后,宝志和尚预测了很多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事,件件都被他一语成谶。宝志和尚曾为梁武帝显示过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泽像菩萨的塑像一样。他在世上出名显奇共40多年,被人崇敬信奉为神明。
这年的冬天,97岁的宝志和尚对弟子说:“菩萨要走了。”不到10天,他就无病而死。临死前,他点上一支蜡烛,交给了后屋的守门人吴庆。
吴庆立即奏禀了皇帝,梁武帝叹道:“大师不再留在人间了。给朕‘烛’的意思,是要你把后事‘嘱’与朕呀!”于是下令厚加殡葬。按照宝志和尚生前的交代,梁武帝将其遗体安葬在钟山独龙阜山岗上。
“独龙阜”是位于南京钟山主峰一个独立的山岗,是一块风水宝地,故此称为独龙。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该地只能旺一人。所以,宝志和尚慧眼独居将自己的坟墓落在此处。
二、
历经855年后,到了大明朝初期。1369年5月初的这天清晨,南京城万里晴空,已经四十出头的朱元璋刚上早朝,大臣徐达来报:“陛下,钟山上有紫云气出现,飘飘缈缈,老百姓说:“有祥龙藏在云层里。”
朱元璋一听,很好奇,就带着刘基、徐达、汤和等人来到钟山转转。其实,朱元璋很早就想为自己选一处皇陵,所以名义上是野游,实际上是让大臣们为自己选陵寝。
朱元璋一行人在游览山水时,他让大臣把自己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地方记下,并藏在袖子里。结果等到野旅结束,几个人拿出自己的选址一对照,结果都看中了一个叫“独龙阜”的土丘。
按照风水学说,独龙阜背靠钟山主峰龙脉,左右各有山丘环绕,可做青龙、白虎,利于生气凝聚。而且山中还有溪水流淌,种种迹象表明,独龙阜确实是皇陵的绝佳之地。
既然大家都说好,朱元璋就直接决定在独龙阜为皇家专属禁地。
就在朱元璋准备在独龙阜兴建孝陵时,大臣们却发现这里早已埋葬了两个名人,一个是宝志和尚,另一个是吴主孙权。
这时,刘基告诉朱元璋,这宝志和尚是南朝时著名的神僧,他曾经用“明屈”二字谶言,预言了南齐卫尉胡谐当天病死,又用分身术同时在监狱和大街上现身。宝志死后葬在独龙阜,梁武帝特意为他修建了开善寺和宝公塔。但从从风水学的角度,该地只能旺一人。
朱元璋要在独龙阜建皇陵,必然要迁坟清场,因此,他马上决定将宝志禅师和孙权的坟墓迁走,自己葬在这里。
可是当施工大臣带人打开宝志和尚的坟墓时,惊讶地发现其尸身历经数百年不腐烂,而且力工无论怎样使劲,就是抬不动宝志和尚的尸身。
朱元璋听到此事,只好亲自来到宝志和尚的墓前祭拜赔罪,并许诺给宝志换上一副金棺银椁,并送上360亩庄田,以奉香火。并且还在附近山谷中建了一座灵谷寺和宝塔,当作神僧的“安置房”,方才能将宝志的尸身迁葬他处。
迁走宝志墓后,接着另一个就是葬在梅花山上三国时期吴主孙权的陵墓。
孙权的陵墓阻挡了神道,施工队特意请示朱元璋是否将其铲除。朱元璋批示道:“孙权是条好汉,留他守门”。于是,孝陵神道绕山而行。孙权就变成了明太祖朱元璋坟前的一个保安。
独龙阜完成封锁清场后,帝陵开始修建。
怎样为自己修建一个独特、具有帝王气息的陵寝呢?朱元璋翻看以往历代帝陵,他认为这些布局已经是过时的设计。
为了能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树立一个标杆,在设计自己的陵墓时,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展示了自己不同寻常的思维,大胆进行了一些创新设计。
朱元璋不同于以往帝陵四门对称,环绕封土陵台的布局,他仿照明代皇宫,将孝陵改成了“前朝后寝”和“前方后圆”的平面布局,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
孝陵神道是另一个创新亮点。古代帝陵神道,大多追求短、平、直,但孝陵神道一反旧制,不仅沿着梅花山地形曲折蜿蜒,还开启了神道共享的先例(孝陵与太子东陵共用一条神道)。此外,其2公里的进深长度,更是远超以往任何一座帝陵。
做完这些设计创新和修改后,明朝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陵,才开始在独龙阜缓缓建起。
孝陵的建设工期相当漫长,从1381动工以来,历经了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一直到朱元璋去世时,入住的还是一个半拉子工程。一直到他的儿子朱棣做了皇帝后,才完工。孝陵的建设,前后历时长达三十多年。
永乐三年,朱棣打算为父亲的孝陵立一块巨碑。就命人在南京城东的阳山开采石材,工人们分别采得三块巨型石材,用于制作碑座、碑身与碑帽。因为石材巨大,十万骆驼也拉不起来,运输极其困难,最后朱棣只好放弃,改用尺寸更小的石材立碑。
于是,这块高8米多的石碑就立在了孝陵旁,石碑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面镌刻着2746字的碑文,向后世传颂他父亲的生平和功绩。
三、
朱元璋死后葬在独龙阜不久,南京郊外的钟山一带就传出了闹鬼的奇闻。当时,住在孝陵附近的老百姓,深更半夜常听到一些怪声,仔细听来,像是一老太在哭。
很快,孝陵闹鬼就在南京城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离谱。有人说,这老妇可能就是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因丈夫死后没有葬入孝陵,已经在地下苦等十六年的马皇后,临了还是独守空房,怎能不孤独伤心。
马皇后在朱元璋起兵时,就伴随在他左右,为其出谋划策,立下了很大功劳。朱元璋也常在人前秀恩爱,夸赞自己的老婆马氏“同于唐长孙皇后”。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时间册封马氏为皇后。可惜,这位贤内助寿命不长。洪武十五年就病重去世了。
这位贤内助的早早去世,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以至于“帝恸哭”,决定今后不再册立皇后,并留下了遗愿:“朕意数年之后,当与后归老寿宫。”
马皇后离世后,可忙坏了孝陵的建筑工人。前一年才开工的帝陵工程,不得不紧急提速,加班加点施工。九月,孝陵一期工程地宫抢建完工,马皇后的棺椁随即葬入,帝陵也因皇后谥号,定名“孝陵”。此后,钟山闹鬼的传言就消失了。
转眼16年过去了,朱棣决定将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他带走的,不仅是明王朝政权,还有其父创下的陵寝制度。自朱棣的长陵开始,无论是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还是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全部沿用了老祖宗孝陵的基本设计。
满清入主中原后,在帝陵建制上延续了前朝的做法。清东陵、西陵尽管在细节之处有创新变化,但大体上仍与明孝陵一脉相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