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高仁 | “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意蕴

0
分享至

作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坚定我们党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关键要义所在,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二个结合"的深刻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智慧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是"结合"的前提。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世界大同作为理想的社会愿景和美好追求,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二者在天下观上的视野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此外,中华文化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二者在方法论上融合联结。

"第二个结合",就是在"吸引、适应、融合、再生"的过程中激发出最优的可能性,即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文明实现深刻变革,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叙事方式的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所谓"民族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本民族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也表现为政治文化的特点。"民族形式"则集中表现为本民族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形式,尤其是语言文字形式和艺术文化形式。

"第二个结合",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民族话语,同时又用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性的内容、科学性的方法、真理性的价值、持久性的力量。一方面,我们党科学总结和概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创造性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展现更多中国气派。另一方面,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现代形态。"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价值导向的结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既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文化价值形态,兼顾现实利益对社会发展的驱动,又超越了西方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文化价值属性,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深刻变革,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极大增强了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二个结合"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顺应人民心声、反映人民关切、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认同、所拥有、所喜爱的理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理论品质的结合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类文明相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精神力量的结合

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精神面貌发生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


  作者:

文:高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望道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incentive-icons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38915文章数 3091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