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位于贾鲁河、颍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向有“果粮乡”之称。
县名“西华”,是与“东华”对比而言的。《水经注》说:“有东,故言西矣!”东,即东华城。东华、西华得名,或说起于华氏。西华在春秋初期名华地,属宋。宋大夫正考父,辅助戴公、武公、宣公做出卓越成就,食采于华,为华氏。华氏是大族,居住面积很广,故此有东华、西华之称。
春秋时,楚武王筑西华城,汉置西华县。西华故城在今县城西南的颍河南岸,东华城在今县城东北清水河东岸的东夏亭集附近。
西华县的东境,秦代为鸿沟流经处。鸿沟是古代的一条大河,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与刘邦相约“中分天下”,曾以鸿沟为界。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是鸿沟的流经地,改县名为鸿沟。隋炀帝大业年间,复改名为西华。
唐朝期间,曾一度改西华为武城和箕城。武城为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命名,因城“本楚武王所筑”。实际是因武则天姓武,武城含有武氏城郭之义,象征国家政权已归武氏所有。箕城是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命名的,后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改名为箕城。“箕城”《元和郡县图志》作“基城”。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立为太子,各地以‘基’名地者皆避改焉,县于是年改西华”。
西夏亭镇
西华在春秋时有株邑,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封地。《诗经·株林》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出的。
逍遥镇
本名合流镇,又名小窑镇、小陶镇,“逍遥镇”是其俗称。这里在县城西南五十里,“左沙(河)右渚(河)”,中间一岭隆起。镇在岭上,雄视四方。曹魏时,在镇南合沙、渚二水入颍,以通漕运,故称“合流”。闸门、河形遗址至今尚存。据说五代时,周世宗在此建窑烧制陶器,名小窑。小陶是从制陶取名。
奉母镇
明初,有同母异父兄弟二人争养其母,人称孝里村;明末,改名夺母城;后更名为“奉母城”沿用至今。从此,该地孝贤礼仪盛传。解放后以“奉母”命名。
红花集镇
因孔、化姓者居多,原名孔化集;明末清初,因当地百姓爱种中药材红花,因此取谐音红花集村,简称红花村,沿用至今。
聂堆镇
传说商王武丁巡游至西华,突遇蝗灾,在与蝗灾斗争中驾崩,葬于鸡鸣山(今田口乡陵西村东),伴驾的聂王在此守三年,后病故,葬于皇陵西北6千米处,其墓冢称聂王堆,后人聚居周围,遂以聂堆为名。
东夏亭镇
因春秋时期,此地为陈国司马夏御叔的封邑,其子夏征舒为母夏姬乘凉修建凉亭一座,因该凉亭处城东,故称东夏亭,后来发展成为村落就叫东夏亭村。
西华营镇
原名西淮营,后演变为西华营,沿用至今。
址坊镇
明朝初年,该地开设有造纸作坊,取名纸坊。后来山西省洪洞县一对夫妇迁居于该地,以扎纸祭祀用品为业,推动了村里造纸业的发展,更名为纸房村,谐音改为址坊。
迟营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小迟营村而得名。
田口乡
北宋时,村南为运粮河渡口,田姓在境内摆渡,取名田家口,后简称田口,沿用至今。
清河驿乡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此地设立了驿站,而该地又位于清水河边,故名清河驿。
东王营乡
明初,王姓从军屯营迁入,村西原有王营村,故名东王营。
大王庄乡
因乡境内有大王庄村而得名。
李大庄乡
明朝中期,李姓在此定居后,人丁兴旺,形成大村庄,故名李大庄。
叶埠口乡
因南临沙河,过往商贾船只在此临时休憩,逐渐成为渡口、埠口,原为叶渡口,后改为叶埠口。
黄桥乡
相传,古时曾在颍河上搭一简易桥,桥上铺设黄土,故称黄土桥,村以桥名。1984年,改称黄桥。
艾岗乡
该地古有土岗,土岗上野艾茂盛,故名艾岗。
娲城街道
为“女娲氏所都”,
境内有地标性建筑女娲补天塑像而得名。
箕子台街道
因箕子读书台而得名箕子台。箕子是我国商代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辅国文相,因不满纣王昏庸无道,被纣王囚于西华而筑台夜读,箕子读书台也是古老西华的象征。
昆山街道
因境内有昆山路,古时有昆仑山,故名。
皮营街道
因街道办事处驻皮营社区而得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