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2度,吉林通化
林海参乡,传奇之境
一座山,一片林,一段传奇——
长白巍峨,滋养万物,把天地和山水的灵气赋予人参。绿白相间的参花翩然起舞,红彤彤的参籽随风摇曳,雪白的根须历经岁月沧桑,汉唐至今留下无数祛病延年的传奇故事。
人参精灵喜欢藏匿在关东的莽莽林海中,尤其钟情通化的好山好水。走进深山老林寻参,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令人片刻间悠然心醉,梦回千年……
文化传承 流淌千年
从历史文化看,中国是人参的宗主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人参的国家,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应用历史。西汉末年《春秋纬》有“瑶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泽之祠,则瑶光不明,人参不生”之句,把人参的生长与天象结合起来,可谓是人参文化的最初萌芽。
在通化,人参文化独特而厚重。
通化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挖活动就达1700年之久。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载:“人参生上党及辽东,高丽即是辽东。”此处的“高丽”即是以通化集安为政治中心的高句丽民族。
通化的人参栽培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522年。明末清初之际,人参采集已成为当地住民“赖以为生者”。清朝建立后,包括通化在内的长白山区被奉为“龙脉”严加保护。
《名医别录》中还收录了一首高句丽人创作的《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人参的生长环境。
实际上,人参是一种特别娇气的植物,它对环境敏感而挑剔。上千颗参籽撒下去,十几年后可能只剩三五株。
它们必须生长在阴凉、湿润、昼夜温差大的地方,要有山地缓坡,要有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加以屏蔽,要有肥沃干净的土壤,要有深浅适宜的地表植被……这样的地理条件,唯东北独有,其中以长白山最为正宗。
人参能耐得住长白山的严冬酷暑,甚至还能长期休眠,生而不长,在民间有“百年树千年参”之说。长白山人参体态上乘、药效显著、抗逆性好,是为人参中最为道地者。
人参文化的脉络蜿蜒于通化的山水之间,“溯流而上”便可听到这样一则传说:长白山挖参鼻祖孙良,为了给母亲治病,进长白山挖人参,结果为寻找结拜兄弟,最后饿死在山中。
孙良的墓就在通化的湾湾川。为了纪念他,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定为“老把头节”,是当地民间盛大的民俗节日,形成了洒水、添土、上贡、进香等特定的仪式流程,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长白山采参习俗是长白山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一群“采山人”游走在长白山区,用双脚丈量大地和林海,世代传承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禁忌和技巧,把深山中的珍宝带到人间。
他们把人参叫“棒槌”,把进山寻找、采挖人参称为“放山”,在长期寻采山参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工具器物等构成的独特风俗习惯,所表现出的信仰思想、道德规范和传统技能,逐渐升华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特且古老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长白山余脉的柳河云岭野山参保护区内,年近古稀的“参把头”孙良珠已经记不清抬过多少参,但传统的“放山”习俗他门儿清:单人进山太危险,所以要先组织帮伙,这叫“拉帮”。帮伙人数大多为单数,讲究“去单回双”——放山人把人参也看作是人,采到人参就成双数了。
进山时,要请一位懂观山、讲道德、守信用、精通野外技能的行家里手当“把头”。他们把人参比作捶洗衣服用的“棒槌”,是希望挖到像棒槌一样大的人参,而将挖参叫作“抬参”,则表示出对人参的爱惜和对自然的敬畏。
“现在很多人都对采参文化感兴趣,我们为了更好地还原场景,也会穿上特制服装,带着他们亲自体验一把‘放山’。”在孙良珠看来,亲手采挖人参,就像开盲盒,既小心翼翼,又紧张刺激,和这片肥沃的土地有了充分的连接,说不定就得了个“大宝贝”,不管是自用还是带回去馈赠亲友,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参文化属于中华传统古文化范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以来,通化始终致力于人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世人了解人参文化,更能让大家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
2015年在集安建成开馆的中国野山参博物馆,是国内首个集野山参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于一体的主题博物馆,馆藏的81瓶世界珍稀野山参标本和数十支参龄在百年以上的野山参价值连城,展出的野山参生物学和商品学知识,更让人们感悟到“参道”的创意和内涵。
从文学到文艺、从文艺到文化、从文化到文明,文化自信让经典永不过时。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浩如烟海的著作典籍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触摸通化人参文化的脉络,让通化地域人参文化研究成果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滋补之精 药用之宝
人参是亘古走来的山水精灵,被称为“百草之王”“百药之王”“百补之王”。长白山有2000多种植物,而形成神话传说的只有人参。在古老的中药典籍中,人参的名字频繁出现,“土精”“地精”“人衔”“鬼盖”……人们总是不吝于对人参的赞美。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了我国在3500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被拉丁语译为“能治百病之药”的人参,亦是防癌抗老、补气固脱、抗皱美白、活血护发的不二之选。
“药王”孙思邈编撰的《备急千金药方》开人参临床广为应用之先河,共载方4054例,其中含人参的组方有486例。
在现代医学的探索中,人参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滋补之宝”,这并非言过其实。它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而人参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草药,被认为对心脑血管有着积极的保健作用。
人参是公认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能够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最近十几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参龄5年、10年、15年的林下参,其药效物质、作物机理、作物强度、安全性都不一样。
生长在恶劣环境中,没有大水大肥的人参反而具有“抗逆性”,长白山高寒地区的人参药效强,原因就在于此,这就是人参的“道地性”。
通化作为中国人参的道地产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千年来,中药典籍中人参都被奉为上品,揭示了中国人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滋补养生的至宝。
近年来,人参已成为通化土特产的金字名片。通化下辖的集安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均被划定为人参生产保护区。其中,集安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人参)优势区,柳河被命名为“中国野山参之乡”,通化县被认定为“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
如今,人参不只是土特产和药材,也正向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高歌猛进。人参产业已成为通化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在通化,人参不仅被精心培育,更被巧手厨师们融入一道道美味佳肴,成就了“通化人参宴”的传奇。石湖蝲蛄人参冻、雪落鲜参火腿沙拉、禅意抽丝野山参等一道道人参美食摆上餐桌,精致的造型配上富有意境的名字,令人耳目一新、食欲大开,为通化人参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体验人参采挖、感受“放山人”的精神、追溯人参文化、品尝人参盛宴……通化创新推出“人参之路”文旅品牌,将人参文化、人参产业、人参主题旅游有机结合,做到以史兴文、以文兴产、以产兴市,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兑现文化价值。
通化,一座因人参而充满魅力和传奇的城市,岁月悠然、时光缱绻,历经沧海桑田却依然保留着最本真的模样。始终如一的高端品质让通化人参美名远扬,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让通化人参古韵生香,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通化人参乘风破浪,这是通化人参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秘笈,亦是其走向下一个千年的底气所在。
走进通化,
感受长白山的雄浑,
领略人参的传奇魅力,
见证神草的非凡历史与璀璨未来。
记者 宋晓林 张书源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李育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