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18日下午五点,位于缅甸曼德勒城(瓦城)。叮铃、叮铃,电话声急促而刺耳。接电话的是个年纪约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听完电话脸色暗沉。他急忙吩咐卫兵“快,备车送我去总指挥部”。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三个月后,即1942年2月,缅甸境内首次出现我国军队的身影,他们就是著名的“中国远征军”。
与此同时,日本自攻下马来西亚后,1942年初已开始攻打缅甸。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这里当了六十多年的太上皇,缅甸将自己的石油、天然气、金、玉石等珍贵资源源源不断运往英国。缅甸人早受够了这群寄生虫,反英斗争没有停过。尤其随着二战爆发,缅甸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日军侵入缅甸,带来的不仅是枪炮,而是皇军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声称自己是来帮助缅甸人民的,要协助他们一起打倒英帝国主义。再说几千年前,大和民族和他们缅甸人同属一个祖先;还说日本人和缅甸人一样,平常穿木屐,都是佛教徒。看在佛祖的面上,更应该团结一致才是!不得不说,日本人这套理论在缅甸很有市场。
“缅甸独立军”就是鬼子理论的忠实拥趸,他们中大部分剃着光头,是和尚。给我国远征军带来不少麻烦。进入缅甸前,我国军队就被告知要尊重当地人的习俗,以便获得缅甸人的好感。禁止士兵进入寺庙。万不得已要进庙,入大殿前,一定要脱鞋,还要合掌祈祷。
很多和尚利用我国远征军的这项“弱点”,把寺庙当成他们活动的据点或是指挥所,平时躲在寺庙内窥探我军阵地情报,寺庙多临山而建,居高临下。往往当天发现情况,接下来便是轰隆隆的日军空袭。这些“独立军”思维很简单,英国人不是好人,那么帮助他的中国远征军自然不是好人。第一阶段(1941.12-1912.8),中国远征军入缅的目的只有一个,守护滇缅公路,方便战略物资顺利运往中国。
中国远征军是十万人,加上英军数千人,飞机、坦克,对付入缅日军六万多人,应是绰绰有余。可惜这只是纸上谈兵,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永远不要想当然。指挥驻缅英军的最高总指挥为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此人最成功的战绩是将四十万的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这次亚历山大上将,同样不辱女皇使命,从1942年4月1号起,英军就没有消停过,他们从缅甸西边城市普罗美,一直往东边跑,用了半个月时间,成功撤退了三百多公里。在山里崎岖的缅甸,也算是一大奇迹。
4月16日,英军撤退到仁安羌,亚历山大上将这才猛然醒悟,原来自己打的不是“逃跑战”,而是狙击战。可惜为时已晚,日军已经围了过来。亚历山大上将只能厚着脸皮给远征军司令部去电,要求支援。
哈罗德·亚历山大
接电话的罗卓英心情很复杂,虽说中国远征军名义上是英军的盟友,实际英国人根本瞧不上中国队伍。远征军伙食,原约定是英方补给。他们供应给中国军队的食物大都是发臭、腐烂变质的,尤其在他们忙着逃跑时,根本没有给远征军发过罐头食品。并不是英军缺粮,而是他们根本不想给。有次远征军撤退至缅北孟缓时,发现一个大的英军仓库,存放着大量罐头。
1942年4月18日晚上九点,瓢背,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年纪四十来岁的男子,要见总司令罗卓英。被门卫拦下,因罗刚好睡了,他能见的只有参谋长杨业孔。杨一见来客,就没好气。因此人叫孙立人,是清华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为人高傲。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杨见到孙立人知道准没好事。
孙立人此行目的是希望上峰批准让他去113团,亲自指挥部队解救受困在仁安羌的英军,而不是派副师长齐学启前去督战。杨冷冷地说“上面既已决定,不必多说。”孙不死心,一再陈述这仗,非得让他亲自指挥,方有战胜的可能。尽管孙好说歹说,讲得口干舌燥,杨业孔始终不为所动。孙立人看了看表,见时间已是凌晨两点。
此前孙立人已跟亚历山大商议,可以帮英军解围,但需答应他两个要求。“两小时内给我八十辆汽车”、另一个则是要求英军“四十八小时内不许投降”,“投降是同盟国的耻辱”,孙立人补充道。
话虽如此,但英军始终对中国军队实力心存疑惑,孙立人直接用英文对前线的英军第一师团长斯高特说“中国人说话算数,我仗义救你,一直到我死为止!”这是军令状,众人知道孙立人绝非开玩笑。
仁安羌在缅语中有“油河”的意思,是缅甸和整个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油田,盟军在缅甸战场上的油料,主要来自这。它位于伊洛瓦底河中游东岸,北有平墙河(宾河),周围是蛮荒的沙漠。英缅石油公司的油井和炼油厂在沙海中随处可见。
日军向仁安羌袭来
新编38师113团在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分乘80辆汽车浩浩荡荡开往仁安羌,此前他的驻地巧克柏,离仁安羌仅有56公里。
4月19日凌晨四点左右,一辆吉普车挡住了113团的去路。从中下来一男子,战士们见到他都很激动,他正是新38师师长孙立人。
二个小时前,孙还在总指挥部。由于总参谋长杨业孔始终不同意他去仁安羌亲自指挥指挥救援,孙只好抗命,他说“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一旦英军西翼被日军击溃,出现一个缺口,势必会造成我国远征军阵脚大乱。中国军队在缅甸要播仁义于异邦,不能不管他人死活。再说副师长齐学启,是孙的清华同窗好友,生死之交。一直以来担任副职,副官不能像主官那样果断下决心。于情于理,孙立人必须亲自指挥113团。
孙立人见到士兵郑重地说“援救英军的任务非常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113团兵力有限。”距离仁安羌以南约100公里阿蓝庙,是日军33师团的驻地。孙立人顶多只有一个团可以支援113团。
“只要发挥我军优势,战胜敌人完全有可能”孙立人跟着解释“英军节节不战自退,日军不战而捷,如无人之境,胜而骄,必定在宾河一带疏于警戒,我们可以利用平时训练的战法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新编38师的前身是财政部税警总团,曾参加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所谓“平常训练的战法”是税警总团养成的夜战、近战、劈刺格斗战。
4月19日凌晨四点半,113团避开宾河西侧渡口,从东侧偷渡成功。到处是高矮不一的钢铁高塔,正是油田的标志。占据高地的日军,大都还在睡大觉。战士们借助夜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右翼部队将一线阵地悉数占领。
战争打响,日军大股支援部队沿平墙河渡口赶往现场支援,集中火炮向我军猛轰。敌我双方围绕附近三个高地,进行你死我活的阵地争夺战,各有输赢,肉搏格斗激烈。
而此时最为担心则是孙立人,他看到日军源源不断向113团扑来,人数应是他们的好几倍。若是让敌人得知我军只有一千多号人,后果不堪设想。
正值大战正酣之际,突然响起一阵汽车轰鸣声,随后黄沙漫漫。站在高地上的日军,心一惊,难道中方又有支援部队。
原来孙立人命令部队砍倒大树,用盟军送来的80辆卡车拖着走,用巨大烟尘设置疑兵,虚张声势。日军事先未侦察清楚远征军增援兵力到底有多少,自然相信我军兵力不在他们之下,越打越心虚。
4月20日下午三点,随着113团将油田制高点510高地占领,战争已基本结束。被日军俘虏的美国传教士、教师以及各国驻缅新闻记者共计约五百多人,全部获救。
有些水泥建筑物里还有少数日军在负隅顽抗,孙立人下令:一面肃清残敌,一面固守要点,不得松懈。仁安羌守卫战,从4月19日凌晨四点半到下午六点,仅用了13小时半就击溃日军两个联队,将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全部解救出来,此时的英军已断水断粮两天,早已溃不成军,狼狈不堪。他们中很多人纷纷往宾河北岸游,看到守在河岸的我国军人,无不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中国军队万岁!”不会说中国话的,则泪眼婆娑,充满感激。
113团以区区千余兵力击溃日军七千多人,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帮助英军俘虏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英军还未给我军开庆功宴,士兵们发现他们已不知所踪,英军又逃了。4月25日,日军33师团卷土重来,我军新38师浴血奋战的战果就这样付诸东流。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
海外记者曾这样评价仁安羌战役“这是近百年来中、英、日军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所做的第一次较量,结果中国赢得胜利。”屈辱的历史虽已过去,然而我国军人所流露的侠骨铮铮、不背盟约、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应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学习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