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用笔“抗日锄奸”的富顺才子
刘海声
在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国内文化界涌现了不少知名的爱国人士。其中一位就是出生于富顺,可以称为“抗日锄奸剧作家”的陈铨。
陈铨(1903-1969)
归国博士以笔当枪
陈铨名大铨,号选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试院街同兴和住宅。他幼年聪敏好学,既随父亲学四书五经、诗词古文,又在富顺县立小学堂学习“新学”,而且成绩优异。因此,在宗族亲友中陈铨被誉为“神童”。而后,他又相继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省立成都中学和北平清华预备学校。随后又于1928年考入美国欧柏林大学学习英语、德语和文学,更惊人地以两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学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30年,他又考进德国基尔大学主修德国文学,辅修英文、哲学。1931年9月,日本侵占我东北四省,史称“九·一八事变”。陈铨爱国心切,于1932年春从柏林寄回《大公报》,报上有一则德国记者访问中国东北揭露日军暴行的通讯,激起了不少同胞的爱国抗日热情。1933年夏,陈铨转柏林大学深造,撰成《德国文学中的中国纯文学》博士论文(后更名为《中德文学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1934年,陈铨回到祖国,先在武汉大学任教,继在清华大学任德语讲师,两年后升任教授。在清华校园中,陈铨与冯友兰、闻一多、雷海宗、张荫麟及老师吴宓、校长梅贻琦等常相往来。当时,清华大学人才众多,李长之、钱钟书、张荫麟和陈铨就是“清华四才子”。时任国民政府行政秘书长的翁文灏,想在欧美留学归来的学者中物色人才担任政府官员,曾写信给陈铨,动员他任上海市长,但陈铨拒绝了。他写信给富顺的父亲陈智府说:“我只愿教书,不想做官。”
左起:张荫麟、贺麟、陈铨
1937年4月上旬,陈铨的第二个儿子诞生。鉴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四省,又进一步抢夺我华北的局势,陈铨为儿取名“光还”,取“还我河山”之意。大儿子名“光群”,取“群策群力”之意。同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炮轰宛平城,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一场反对侵略、抗日救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抗日战争开始后,清华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临时国立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经长沙后定址昆明。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生死存亡的转折点。书生气十足而又热爱祖国的学者陈铨,此时除忠于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外,又决定运用他在德国学习的戏剧课程的知识,为抗日救国服务。在长沙的时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组织了一个剧团,目的是唤醒民众同仇敌忾,一致抗日,反对侵略,抗战救亡。他们聘请陈铨担任名誉团长,闻一多为艺术指导。陈铨对此十分热情,很快就导演了两个话剧,即老同学阳翰笙的《前夜》和于伶的《夜光杯》。
1938年年底前,“联大剧团”正式成立,陈铨根据当时局势,将德国剧本《马门教授》进行改编,改名《祖国》,内容大概是: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某个城市,有一位大学教授不顾个人安危,不计较个人恩怨,团结他的学生和工人,与日寇和汉奸拼死斗争,最后英勇就义的故事。该剧在昆明“新滇舞台”演出8天,效果很好,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为全城人民的共识。群众和学生们都希望陈铨能创作更多的抗日剧本。于是,陈铨怀着抗日救国的激情,从1938年起到1943年的6年中,创作了《黄鹤楼》《野玫瑰》《蓝蝴蝶》《无情女》《金指环》这五个多幕剧本,均以抗日、锄奸为主要内容,而且演出效果特别突出,被喜欢他的观众誉为“抗日锄奸剧作家”。
经典剧作轰动全国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既在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时也利用各种文化工具向广大民众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其中在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戏剧和电影的宣传效果最为突出。陈铨的“抗日锄奸剧”几乎每一部都产生了轰动效应。这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可说是一个奇迹。就以陈铨《野玫瑰》上演的情况为例:
1941年上半年,陈铨应西南联大学生剧团的请托,在防空洞中用三天写出了四幕剧《野玫瑰》,昆明城两个有名的剧社争着上演,最后由国民剧社以“劝募战债”为名,从8月3日到7日在昆明大戏院首次演出。在这座西南大后方的云南省会引起轰动,抗日锄奸救亡的气氛一下子浓厚起来。陈铨的好友贺麟教授受到感动,在事先未征得陈铨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就将剧本寄到重庆的《文史杂志》。该杂志立即在第一卷6、7、8期连载发表,当即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战时陪都戏剧界广大同仁的高度关注。首先是陈鲤庭想导演该剧,并让白杨当女主角。其次是张俊祥写信给陈铨,自荐“取得首演权”,并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重庆上演。岂料“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当一些人还在信函往来之时,属于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成员的苏怡为导演,施超、陶金、秦怡、路曦等为主要演员的班子已在“先斩后奏”地排练《野玫瑰》,并且于1942年3月5日开始在“中制”的放映基地抗建堂进行了公演,连续16场观众总数达万人以上。
尽管公演之后出现了一些风波,但却调动了广大军民抗日救国的热情。时隔不到两年,又由“中制”旗下的“中国万岁剧团”于1943年11月再一次以“募文化教育基金”为名进行公演。演员有钱千里、张辉凤、刘琦、陈天国、秦怡、宗由、王斑等(其中秦怡、王斑参加过第一次公演)。这次公演与首次不同之处一是时间长,从11月11日到28日,共计18天;二是观众更多;三是演出后未见前次那样的批判风波。这说明在舆论上还是抗日锄奸救国为主流,《野玫瑰》赢得了民心。
值得深思的是,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后的1945年9月17日,《野玫瑰》由十四军政治部一四剧团再一次演出。《大公报》的广告词称《野玫瑰》是“剧坛瑰宝,艺苑奇花,脍炙人口,中外赞誉。”到了1946年,导演凃光启将《野玫瑰》改编为《天字第一号》电影上演后,在全国引起了更大的轰动效应。
纵观陈铨在抗日战争中的戏剧创作,确实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不愧为“抗日锄奸剧作家”、富顺文化界的骄傲。
陈铨在抗日救国运动中,运用在德国学习的古今戏剧知识作武器,唤醒民众,打击敌人,创作了一批经典的爱国主义剧本,而且演出效果特别突出,以下为其经典剧目简介。
黄鹤楼
剧本写于1938年。反映日本侵略军于3月下旬围攻徐州,国军在李宗仁等指挥下,与日军展开大战,取得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前夕,一批年轻的中国空军将士,义愤填膺,敌忾同仇,不顾个人安危和私人爱情瓜葛,轰炸敌人作战物资,削弱敌人作战能力,同时擒拿了探听我空军机密的汉奸的故事。这是反映中国空军抗日锄奸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演出效果很好。
野玫瑰
剧本写于1941年5月。这是以消灭汉奸为主题的抗日救国剧。剧中有三个人物是国民党特工,即外号“野玫瑰”的女特工夏艳华和她过去的情人刘云樵、仆人王安。剧中另外两个人物是代表汉奸的北平伪政委会主席王立民和伪警察厅长。剧情主要为夏艳华通过精心设计指使刘云樵、王安放走了抗日游击队长,让王立民枪杀伪警察厅长,接着又逼死王立民,取得了抗日锄奸的胜利。
蓝蝴蝶
写于1942年。剧中主角上海人婉君不得已嫁给了比她大10岁的法官钱梦群。虽然得到钱的爱,但仍惦念着昔日的情人秦有章。之后,秦有章以国民党特工的身份来上海从事锄奸工作,和钱梦群成了合作伙伴,共同和汉奸夏三作斗争。其间,秦有章遭到暗杀身亡,钱梦群也受了重伤。婉君在冒死照顾丈夫伤愈的过程中,总觉得秦有章化成了一只蓝蝴蝶在她身边飞舞,以致在丈夫恢复健康之后,婉君选择了自杀,以坚定钱梦群的抗日决心。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海声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