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这三个字,是再好理解不过的——首先你得家境贫困,其次你得是学生。最近一档脱口秀节目很火爆,其中有一名女性脱口秀表演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姓唐,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女硕士”。
在最近一期节目中,唐女士谈及了自己的家庭,她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可以用贫困来形容,但她学习成绩很好,学校经常让她公开演讲,也会有学生给她捐款,可当媒体开始报道她之后,“贫困”这两个字就变了味。
或许为了新闻效果,唐女士发现:怎么我学习越努力,我的家庭就越贫困?就连她的父亲看到新闻报道的时候都感到诧异:咱家有新闻说的这么惨吗?唐女士调侃道:知足吧,下一篇新闻里,我都没有爸爸了。
举报了“假贫困生”之后,导员的回答耐人寻味:他家的情况很特殊
基础教育阶段,给贫困生捐款的情况并不罕见,而到了大学,为了避免高额的学费让家境贫困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就有了贫困生名额和相应的补助,当然这也需要提交材料,审核通过之后才能给贫困生下发补助。
但笔者也发现了大学贫困生补助的两个问题:一是审核不严谨,很多学生看上去家境并不差,但却能每个月拿到补助;二是补助发放的时间不固定,这份补助往往不是按月定期发放的,如果贫困生真的靠这份补助来支撑日常开销的话,不定期发放根本无法保障他们的生活。
网上有一名女大学生分享:自己举报了“假贫困生”,原因是自己发现,班级里有两个同学,一个同学家境不错,手机是苹果牌的,穿的鞋子也是各种名牌,游戏充值动不动就是上千元,看上去并不符合贫困生的标准,但她却被评为特困生。
而另一名同学,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家庭拮据,甚至衣服都只有那么几件,更别说特别大额的消费了,可她只被评为了困难,也就是比特困更低级别的贫困生。
女同学认为: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需要贫困生的补助,且前者日常的消费水平,完全不符合特困生的标准,显然有比她更需要这笔补助的学生,于是女同学在贫困生公示期的时候,举报了这名“假贫困生”。
对于后者条件拮据却被评为了困难,导员的解释是:她被评为困难,是因为她只申请了困难;而对于前者消费水平很高却被评为特困生,导员的解释却很耐人寻味:她的家庭条件比较特殊,但由于隐私原因,导员也不愿意跟女同学透露更多细节,只说希望女同学可以理解。
当“贫困”不再是评判贫困生的依据,贫困生补贴的意义又在哪里?
可这样耐人寻味的回答,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条件特殊,但有大额消费,难道贫困生的评选标准,不应该以经济条件为全部依据吗?
一年几千块的贫困生补助,对于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来说,可以成为一整年的伙食费,但对于“假贫困生”来说,这几千块钱或许还没有她游戏账号的消费高。
关于贫困生的话题,网上最火的帖子是关于“贫困生到底能不能买平板电脑”,多数网友都觉得:买得起平板电脑的贫困生,根本就是假的“贫困生”,因为很多普通家庭的大学生,都舍不得钱、甚至没有钱买平板电脑。
但也有贫困生现身说法,觉得平板电脑作为学习工具,如果贫困生省下自己的补助和生活费,购买平板电脑用来学习和备考,本质上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真正的贫困生是什么样的?年入两万,却依旧捡室友不要的东西用
有网友分享:自己身边认识的,真实的贫困生是什么样子的,得益于各种补贴和帮扶政策,隔壁班第一的小姑娘,每年的助学金、奖学金下来有小两万块钱,或许这笔钱足以让普通学生眼红。
但作为贫困生的她,即使靠着自己的努力拿到了这么多钱,她还是不敢花,更别说买什么苹果手机了,但她是怕大额花销被举报吗?并不是这样的。
正相反,她室友不用的、不要的东西,她都会很坦然的拿来用,而她的同学也很理解她,并不会觉得:你有两万块的奖学金、助学金,为什么还捡我们剩下的东西?
因为了解女同学的人都知道,她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生,家徒四壁的那一种,这小两万的补助,她是真不敢花,因为家庭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花多了可能下个月就没了,这两万块对她来说,并不是心安理得的随便花,只是能保证,哪怕出现最不好的情况,她依旧能有饭吃、有学上。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